农业土地共享和土地分离及其潜在的生物多样性效应
本文选题:生物多样性 切入点:粮食供给 出处:《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7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农业在生物多样性维持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农业既是生物多样性的传递者,同时集约化农业也是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的主要原因。"土地共享"和"土地分离"是重要的协调粮食产量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土地利用策略,前者关注的是农田环境的改善,后者指通过土地利用集约化,提高作物单产,释放出更多土地用于自然保护。目前,对于哪一种土地利用方式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仍是有争议的。本研究综述了上述两种土地利用策略的优缺点及其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并分析归纳了应用和选择土地利用方式时应考虑的因素,如:对集约化敏感的物种;景观背景、景观尺度和景观结构;社会经济因素等。在此基础上,展望了该理论对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启示,包括:因地制宜规划农业景观格局,如考虑区域的产量潜力和特有物种;发展可持续集约化农业和加强"溢出效应"的管理,提高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能力;在不同景观尺度上建立土地共享-分离混合模式,在集约化农业地区适度恢复农用林业。
[Abstract]:Agricul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aintenance of biodiversity, agriculture is not only the transfer of biodiversity, and the main reason of agriculture is the leading cause of biodiversity loss. "Shared land" and "land" separation of land use is an important strategy to coordinate food production and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the former is concerned with farml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nvironment, the latter refers to the intensive use of land, improve crop yield, to release more land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t present, for what kind of land use is more conducive to the protection of biodiversity is still controversial.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wo kinds of land use strategy and its impact on biodiversity., and analyze the factors of land use mode selection and application should be considered such as: the intensive sensitive species; landscape, landscape scale and landscape structure of the society; Economic factors. On this basis, discussed the theory of China's futur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enlightenment, including the planning of agricultural landscape pattern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such as considering the yield potential of regional and endemic species; the development of sustainable intensific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strengthen the "spillover effect" management, improve the ecosystem resilience; establish land sharing separation of mixed models in different landscape scale, a modest recovery in agricultural forestry intensive agricultural areas.
【作者单位】: 长江大学主要粮食作物产业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长江大学农学院;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16YFD0300208-04) 长江大学湿地生态与农业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开放基金(KF201610)资助~~
【分类号】:S18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葛继志,张萍萍,于敏,尹若春;保护和利用安徽省生物多样性的对策[J];安徽科技;2000年05期
2 张建良;生物多样性概念的提出及其价值[J];上海市建设职工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3 姚和金;谈生物多样性的保护[J];江苏绿化;2000年04期
4 唐利疆,纪凤春,刘文玉;试谈生物多样性[J];林业勘查设计;2000年02期
5 赵燕,李文祥;云南生物多样性浅议[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6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基础[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1年01期
7 曾东;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J];福建环境;2001年06期
8 张泽钧,段彪,胡锦矗;生物多样性浅谈[J];四川动物;2001年02期
9 Edward O.Wilson,戴雪梅;全球生物多样性图景测绘[J];世界科学;2001年02期
10 范颖川;生物多样性与争夺基因的“世纪之战”[J];世界科学;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成云;;农业科学新课题——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2:生命科学的思考与畅想[C];2006年
2 ;前言[A];面向21世纪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第三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3 马克平;;国内近年来生物多样性方面的出版物简介(续Ⅱ)[A];面向21世纪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第三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4 王年鹤;;生物多样性与中药材GAP[A];全国第5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陈坚;;生物多样性与小城镇建设[A];城市管理世纪论坛2001会议学术文集[C];2001年
6 侯淑琴;田文忱;;利用世界银行贷款促进我国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发展[A];第五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7 曾辉;张光辉;蒲应春;;贵州省生物多样性概况及其保护[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9分会场:中国西部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与科技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8 袁国映;张鹏;张明;张莉;;新疆生物多样性及其研究和保护[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9 张霄;;沈阳市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调查的必要性[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10 彼得·瑞文;;生物多样性、可持续性及其中国的未来(摘要)[A];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大会报告汇编[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一峰;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生存至关重要[N];中国环境报;2005年
2 黄勇;全球积极行动保护生物多样性[N];中国环境报;2005年
3 文君;专家称保持生物多样性有助于减缓疾病传播[N];大众科技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林英;保卫生物多样性 保卫人类[N];光明日报;2003年
5 记者 铁铮;纵论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N];中国绿色时报;2005年
6 陈湘静;三部委征集保护生物多样性活动方案[N];中国环境报;2007年
7 王玲;我国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N];经济日报;2007年
8 刘树铎;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益活动征集方案[N];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李禾;留“一席之地”保护生物多样性[N];科技日报;2006年
10 记者 王翰林;防止气候变暖保护生物多样性[N];科技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赖毅;彝族生物多样性智慧及其农业生产实践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2 王四海;规划环评中旅游对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9年
3 王翠红;中国陆地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的研究[D];山西大学;2004年
4 秦文展;露天铝土矿生态恢复过程中生物多样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5 戚仁海;生境破碎化对城市化地区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麦麦提;我国生物多样性立法现状及其完善[D];西北民族大学;2008年
2 彭静;生物多样性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设计与实现[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3 陈小林;云南高原湖泊硅藻群落与生物多样性的分布特征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4 关智宏;基于生物多样性恢复与保护的石漠化土地整理初探[D];贵州师范大学;2015年
5 马英琪;农户行为对农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6 周晨;草海湿地水质富营养化与生物多样性风险预警研究[D];贵州大学;2016年
7 杜昊东;基于TEEB的生物多样性价值估算方法及其应用[D];山西大学;2016年
8 郑茂;安徽省生物多样性评价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9 王胜男;基于支付意愿的生物多样性非使用价值评估[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10 卜跃先;湖南省生物多样性功能分区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5581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558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