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旱涝灾害气象因子的致灾阈值研究进展
本文选题:农业旱涝灾害 切入点:气象致灾因子 出处:《灌溉排水学报》2016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农业易受旱涝影响造成严重损失,关于农业旱涝灾害气象因子的致灾阈值研究,在点尺度上从气象致灾因子的致灾机理、人工旱涝灾害试验及田间小区建立的作物模型模拟角度定量化致灾阈值;在面尺度上进行流域数理统计、气象致灾因子的旱涝指标以及理论假设基础上的气象致灾因子阈值等研究。目前存在的不足有:(1)研究内容上,气象致灾因子的致灾过程尚不甚清晰;(2)研究方法上,以统计方法建立的面尺度气象致灾因子及其可能阈值等尚未有较好的试验佐证。未来需要加强以下研究:(1)细化点尺度气象致灾过程研究,在致灾过程中寻找致灾规律,划定相应致灾阈值。(2)实现点、面尺度的转换,而其中转换工具的选取亦是决定尺度推绎和转换能否成功的关键。
[Abstract]:Agriculture is liable to be affected by drought and waterlogging, which causes serious losses. The research on the threshold value of meteorological factors of agricultural drought and flood disasters is based on the mechanism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factors at the point scale. The artificial drought and flood disaster test and crop model simulation angle established in field plot are used to quantify the threshold of disaster, and the watershe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re carried out on the surface scale. The drought and flood indexes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factors and the threshold value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factors on the basis of theoretical assumptions are studied. 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shortcomings in the research contents, and the process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factors is not very clear. The surface scale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factors and their possible thresholds established by the statistical method have not been well verified by experiments. In the future, we need to strengthen the following research on the research of the point scale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process, and find out the law of the disaster in the course of the disaster. And the selection of conversion tools is also the key to the success of scale derivation and conversion.
【作者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自然灾害过程与防控研究省级实验室;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安徽师范大学江淮流域气候变化与水资源研究中心;
【分类号】:P467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胜平;;山东省2010年旱涝灾害评估及2011年旱涝趋势预测[A];山东省2011年度灾情趋势预测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胜平;;山东省2008年旱涝灾害评估及2009年旱涝趋势预测[A];山东省2009年度灾情趋势预测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周家斌;王允宽;杨桂英;;北京市旱涝灾害的相空间向量相似预报方法[A];第一届全国城市防洪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2年
4 罗莹;;旱涝灾害的门限神经网络预报模型[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5 梁旭;冯建民;张智;纳丽;;陕甘宁青蒙相邻干旱地区近530年旱涝灾害、突变分析及其趋势预测[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6 张胜平;崔着义;丁吉龙;候庆华;王家顺;;山东省2003年旱涝灾害评估及2004年汛期旱涝灾害趋势预测[A];山东省2004年灾情趋势预测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7 朱业玉;程炳岩;王记芳;;河南旱涝灾害的演变特征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灾害性天气系统的活动及其预报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8 夏伟;程向红;查旭光;吴晓蔚;;Z指数法研究河北省近20年旱涝灾害发生规律[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干旱与减灾——第六届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学术研讨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9 张强;高歌;王有民;邹旭恺;庄丽莉;;中国近50年旱涝灾害时空变化及监测预警服务[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10 刘晓琼;徐小玲;赵景波;刘彦随;延军平;;关中地区旱涝灾害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邓九平;旱涝灾害 对工业影响加大[N];安徽经济报;2011年
2 记者 柳德新 通讯员 吕珈;我省旱涝灾害并存[N];湖南日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邓九平;旱涝灾害影响经济几何[N];安徽经济报;2011年
4 ;2012年全国旱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超3200亿[N];中国保险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晏澜菲;商务部启动应急措施应对旱涝灾害[N];新农村商报;2013年
6 记者 张建斌 张韬;今年汛期我区无大范围旱涝灾害[N];西藏日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卢飒;挖掘民间科技智慧提高农业抗旱能力[N];贵阳日报;2010年
8 李波 记者 李琦琨;贵阳将实施一批科技项目为农业抗灾提供科技支撑[N];经济信息时报;2010年
9 通讯员 罗杨;我首次建立旱涝灾害和救灾模型系统[N];光明日报;2000年
10 通讯员 王志华;中国经验在世界水论坛受关注[N];中国气象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灵芝;吉林西部旱涝灾害与土地利用变化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彩霞;西北中部旱涝灾害时空特征及趋势判断[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2 李华;重庆市武隆县旱涝灾害管理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徐为根;旱涝灾害对江苏作物生产影响的评估决策系统[D];南京气象学院;2002年
4 苏慧慧;山西汾河流域公元前730年至2000年旱涝灾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贺楠;安徽省农业旱涝灾害风险分析[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9年
6 段文明;渭河流域旱涝灾害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2年
7 李敏敏;长江流域旱涝灾害的统计灾害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8 黄俊梅;黑龙江省农业旱涝灾害经济损失评估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9 周蕊;中国西南岩溶区旱涝灾害演变机理探究[D];桂林理工大学;2014年
10 徐静;ENSO事件对青海省旱涝灾害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5643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564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