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北部绢蒿荒漠水源圈土壤养分的梯度变化
本文选题:水源圈 切入点:绢蒿荒漠 出处:《草地学报》2016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由于干旱缺水,新疆北部绢蒿(Seriphidium)荒漠形成以饮水点为中心的定居放牧,导致水源圈大量出现。2014年5月底,以新疆木垒县天山北坡绢蒿荒漠一个典型的牧场水源点为中心,采集了东南西北4个方向和6个采样距离(50m,100m,200m,400m,800m和1200m)的土样,分析了土壤含水率、电导率、pH值以及土壤有机碳、土壤全量和速效养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离水源点距离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全钾和速效钾没有明显变化,土壤电导率、pH值、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速效氮和速效磷的含量随着离水源点距离的增加而增加,说明放牧扰动强度的增加降低了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养分含量。结果说明,在新疆北部涓蒿荒漠,过度放牧导致水源点附近土壤养分明显减少,甚至枯竭。
[Abstract]:As a result of drought and water shortage, the desert of Seriphidium in northern Xinjiang formed settled grazing with drinking water point as its center, which led to the emergence of a large number of water sources. At the end of May 2014, it was centered on a typical pasture water source point in the northern slope of Tianshan Mountain, Muli County, Xinjiang. The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4 directions and 6 sampling distances of 50 m ~ 100 m ~ (100 m) and 100 m ~ (m) ~ (100 m) and 1200 m ~ (-1).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moisture content,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pH value, soil organic carbon, soil total amount and available nutrients were analyz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distance from the water source, the soil water content, total potassium and available potassium did not change obviously. The soil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and pH value, soil organic carbon, total nitrogen, total phosphorus, available nitrogen and available phosphorus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distance from the source poi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overgrazing resulted in significant decrease or even depletion of soil nutrients near the water source site in the desert of Artemisia annua in the north of Xinjiang.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干旱区生物地理与生物资源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新疆石油学院基础科学系;
【基金】:科技部973项目(2014CB9542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300390) 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西部博士项目(XBBS201309);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计划(2011T1Z42)资助
【分类号】:S15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惠光,张金莲,罗新湖,聂国华;伊宁市土壤养分的变化及施肥对策[J];新疆农业科技;2003年06期
2 徐丽华;魏朝富;谢德体;杨伟;;土壤养分遥感监测研究进展[J];农机化研究;2011年09期
3 王蓬;王海荣;;土地荒漠化过程中土壤养分变化分析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24期
4 武伟,唐明华,刘洪斌;土壤养分的模糊综合评价[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5 司欲辰;土壤养分测试仪[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1年05期
6 余顺和,杨惠兰,郑梅玲;和静县土壤养分现状及施肥对策[J];新疆农业科技;2001年05期
7 冯锋,杨新泉,李振声;植物高效利用土壤养分潜力和土壤环境良性循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完成情况总结[J];中国基础科学;2001年07期
8 刘长庆,王德科,王文香,桑为民;不同棚龄大棚土壤养分年度变化特征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1年06期
9 肖洪浪,李涛,刘立超;沙漠地区麦田土壤养分运动特征[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1年01期
10 陈浮,濮励杰,曹慧,彭补拙,杨桂山,周生路;近20年太湖流域典型区土壤养分时空变化及驱动机理[J];土壤学报;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国安;项建军;袁全;;分散经营模式下的土壤养分的精准管理研究[A];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李红裔;张野;赵迪;吴锡欣;;基于神经网络多模型的土壤养分肥力评价[A];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马友华;胡勤远;贾盛宁;梁红霞;黄界颍;张自立;;安徽省土壤养分和肥料信息系统研究[A];第八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4 邢竹;李春杰;郭建华;王贵政;;土壤养分信息系统在平衡施肥中的应用(摘要)[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5 郑小佳;邓良基;张世熔;张春;黄成毅;苟曦;;川中丘陵区不同地形位置下土壤养分特征研究[A];庆祝中国土壤学会成立60周年专刊[C];2005年
6 贾小红;高如泰;任慧勤;陈清;黄元仿;梁金凤;;种植结构变化对菜地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中)[C];2008年
7 张淑娟;王凤花;张海红;赵华民;;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土壤养分检测方法[A];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 2009)论文集[C];2009年
8 武继承;龚子同;郑惠玲;薛毅芳;;土壤养分变化特征与土壤保护研究[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9 张琳;张凤荣;吕贻忠;孔祥斌;王茹;;大城市郊区耕地集约利用程度变化趋势及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中)[C];2008年
10 李鑫鑫;王学奎;王沫;涂代群;牟来明;徐泽刚;宋慧洁;;稻连轮作区水稻土壤养分与微生物数量分析[A];全国第9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华凌;气候变化可导致土壤养分失衡[N];科技日报;2013年
2 高科;土壤养分测试仪[N];河北科技报;2001年
3 记者 赵红梅;“土壤养分管理与平衡施肥”让农民亩增收近200元[N];河北日报;2006年
4 通讯员 伍军邋彭建国;塔西南与喀什合作研究土壤养分[N];中国石油报;2008年
5 赵强;土壤养分的分析方法[N];山西科技报;2004年
6 通讯员 徐翔 何宜坦 记者 刘伟;全村农田吃上“营养配餐”[N];连云港日报;2006年
7 通讯员 姜晓平;磴口土壤养分含量逐年上升[N];巴彦淖尔日报(汉);2010年
8 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金继运 研究员;以分区土壤养分管理实现产业化[N];中华合作时报;2005年
9 冯国明;蔬菜合理轮种 降害增肥减病[N];中华合作时报;2006年
10 李青 何人;蔬菜栽培“一听五看”[N];山西科技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芬;陕西省土壤养分与肥料资源利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赵业婷;基于GIS的陕西省关中地区耕地土壤养分空间特征及其变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赵月玲;精准作业区土壤养分和水分时空变异规律及肥力评价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4 陈航;吉林省中部黑土区土壤养分时空变异规律及精准管理区划分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5 徐丽华;土壤养分预测方法的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6 刘雪梅;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检测土壤养分及仪器开发[D];东华大学;2014年
7 姜城;不同经营体制下土壤养分空间变异规律及管理技术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0年
8 许红卫;田间土壤养分与作物产量的时空变异及其相关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9 李瑞;规模经营条件下土壤养分精准管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10 王红娟;我国北方粮食主产区土壤养分分布特征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重洁;山西省耕地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及其与地貌禾口土壤的相关性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2 王紫如;植物在土壤肥力演替中的贡献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张惠;典型绿茶茶园土壤养分和重金属的空间变异特性分析及肥力质量评价[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4 罗博;昌都地区“老五县”农业土壤养分特征及综合评价[D];西南大学;2015年
5 谭春荐;保护性耕作对坡耕地土壤养分维持及水蚀防控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6 赵映翠;宜君县核桃经济林地土壤养分调查与肥力综合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7 王倩;不同覆盖模式对旱地苹果园土壤养分、微生物和酶活性影响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8 员敏;榆林地区土壤养分时空变异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9 马桦薇;煤炭基地村庄复垦土壤养分时空变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10 崔丹娜;河北省西柏坡高速公路生态袋土壤变化与植被恢复情况分析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5675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567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