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黄土丘陵区表层土壤有机碳沿降水梯度的分布

发布时间:2018-03-05 00:08

  本文选题:黄土丘陵区 切入点:有机碳 出处:《应用生态学报》2016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沿368~591 mm降水量梯度选取7个调查地点、共63个调查样点,在每个样点选择恢复年限相近的林地、草地和农地,调查表层(0~30 cm)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分析气候、土层深度和土地利用类型等因素对土壤有机碳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黄土丘陵区368~591 mm的降水量范围内,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表现为草地(8.70 g·kg~(-1))林地(7.88 g·kg~(-1))农地(7.73 g·kg~(-1)),土壤有机碳密度表现为草地(20.28 kg·m~(-2))农地(19.34 kg·m~(-2))林地(17.14 kg·m~(-2)).林地、草地、农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无显著差异,综合3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据分析表明,不同降雨梯度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P0.001),土壤有机碳含量(r=0.838,P0.001)与年均降水量间存在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由北向南(以最北端鄂尔多斯为起点),土壤有机碳含量沿着368~591 mm的年均降水量梯度的递增速率为0.04 g·kg~(-1)·mm~(-1),土壤有机碳密度的递增速率为0.08 kg·m~-2)·mm~(-1).年均降水量、土壤黏粒含量、林下枯落物蓄积量和农作物根系密度可较好地模拟表层土壤有机碳分布.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precipitation gradient of 368,591 mm, 7 investigation sites were selected, a total of 63 survey sites were selected.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were selected in each site with similar restoration years, including forest land, grassland and farmland, and questionnaire layer (30 cm), and the climate was analyzed. Effects of soil depth and land use type on soil organic carbon distribution. The content of organic carbon in surface soil was 8.70 g 路kg ~ (-1) 路kg ~ (-1)) in grassland, 7.88 g 路kg ~ (-1) 路kg ~ (-1) ~ (-1) in farmland, and in 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 was 20.28 kg 路m ~ (-1) 路m ~ (-2) 路m ~ (-2)).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among forestland, grassland and farmland,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between forestland, grassland and farmland. The data analysis of three land use type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linear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and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under different rainfall gradients, and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 0.001), and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was 0.838% (P 0.001). From north to south (taking Ordos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e increasing rate of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is 0.04 g 路kg ~ (-1) 路mm ~ (-1) along the average annual precipitation gradient of 368g 路kg ~ (-1) mm), and the increasing rate of 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 is 0.08 kg 路m ~ (-2) 路mm ~ (-1) 路mm ~ (-1) 路mm ~ (-1). Litter accumulation and crop root density can well simulate the distribution of organic carbon in surface soil.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择优支持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153085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287)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41321001)资助~~
【分类号】:S15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刘伟;程积民;高阳;程杰;梁万鹏;;黄土高原草地土壤有机碳分布及其影响因素[J];土壤学报;2012年01期

2 翁伯琦;郑祥洲;丁洪;王煌平;;植被恢复对土壤碳氮循环的影响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13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琼芳;陈云明;刘小梅;崔静;艾泽民;;黄土丘陵区铁杆蒿群落表层土壤有机碳动态及其影响因子[J];草业科学;2013年01期

2 赵锐锋;张丽华;赵海莉;姜朋辉;汪建珍;;黑河中游湿地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科学;2013年03期

3 王惠;张姗姗;杨宝山;陈青林;韩雪梅;边振;;石灰岩山地恢复植被演替中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及影响因素[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4 秦嘉海;张勇;赵芸晨;王治江;高海宁;赵静;;黑河上游冰沟流域4种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与土壤特性的关系[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3年05期

5 姚国征;杨婷婷;尚润阳;吴昊;李鹏;;小针茅荒漠草原生长季表层土壤有机碳月动态及影响因素[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年09期

6 沈晓坤;李旭东;傅华;;铁杆蒿灌丛对黄土高原草地碳交换特征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14年05期

7 刘月华;位晓婷;钟梦莹;武瑞鑫;潘多;邵新庆;;甘南高寒草甸草原不同海拔土壤理化性质分析[J];草原与草坪;2014年03期

8 王凤;孟浩峰;侯德明;赵静;秦嘉海;;黑河上游冰沟流域3种林地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与土壤特性的关系[J];草业科学;2015年04期

9 张玉岱;李同川;张道勇;贾曼莉;郭宏;李会科;曹卫东;;间作白三叶对苹果/白三叶复合系统土壤总有机碳及轻组有机碳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4年04期

10 于沙沙;窦森;黄健;杨靖民;石瑛;郑海辉;;吉林省耕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影响因素[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4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高阳;黄土高原地区林草生态系统碳密度和碳储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2 徐坤;不同种植年限人工苜蓿地土壤碳氮储量和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研究[D];宁夏大学;2014年

3 井赵斌;云雾山退化草地生态系统恢复与调控机理[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4 窦晓琳;森林恢复对土壤有机碳氮循环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植物园);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芙蓉;干扰对黄土区典型草原植被和土壤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2年

2 王青贺;春玉米不同养分管理措施对农田土壤有机碳特征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3年

3 王振;黄土高原苜蓿草地碳、氮变化特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4 王琼芳;陕西松类林土壤固碳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5 沈晓坤;围封对黄土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碳交换特征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4年

6 江世高;贺兰山西坡不同草地类型土壤碳特征及固碳潜力[D];兰州大学;2014年

7 汪娟梅;关中农田土壤化学质量退化特征及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8 张玉岱;生草对渭北苹果园土壤有机碳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9 赵婉伲;黄土高原丘陵区典型草地群落碳储量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10 王致远;丝栗栲、苦槠和青冈幼苗叶片气体交换和功能性状对增温和施氮的响应[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西军;黄庆丰;聂昌伟;刘成彬;;肖坑不同森林类型土壤氮、磷含量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2 石锋;李玉娥;高清竹;万运帆;秦晓波;金琳;刘运通;武艳娟;;管理措施对我国草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J];草业科学;2009年03期

3 王绍强,周成虎,李克让,朱松丽,黄方红;中国土壤有机碳库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地理学报;2000年05期

4 马祥华,焦菊英,白文娟,焦峰,温仲明;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土壤养分因子对植被恢复的贡献[J];西北植物学报;2005年02期

5 何小琴;蒋志荣;王刚;李晓捷;;子午岭地区植被恢复演替过程与环境因子的分类与排序[J];西北植物学报;2007年03期

6 谢锦升;杨智杰;曾宏达;高人;陈光水;杨玉盛;;侵蚀红壤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呼吸与土壤性质的关系[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7 李明峰,董云社,耿元波,齐玉春;草原土壤的碳氮分布与CO_2排放通量的相关性分析[J];环境科学;2004年02期

8 Anwar MOHAMMAT;;Ecosystem carbon stocks and their changes in China's grasslands[J];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2010年07期

9 方精云;郭兆迪;朴世龙;陈安平;;1981~2000年中国陆地植被碳汇的估算[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7年06期

10 张水印;余明泉;朱玲;秦晓蕾;;退化红壤区不同重建模式森林土壤微生物碳氮特征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丽霞,潘剑君;土壤有机碳动态模型的研究进展(英文)[J];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2003年04期

2 周莉,李保国,周广胜;土壤有机碳的主导影响因子及其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01期

3 张国盛,黄高宝;农田土壤有机碳固定潜力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5年02期

4 彭文英;张科利;杨勤科;;退耕还林对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有机碳影响预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年03期

5 朱连奇;朱小立;李秀霞;;土壤有机碳研究进展[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6 邵月红;潘剑君;许信旺;米高奇;;浅谈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的估算方法[J];土壤通报;2006年05期

7 赵鑫;宇万太;李建东;姜子绍;;不同经营管理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6年11期

8 于永强;黄耀;张稳;孙文娟;;华东地区农田土壤有机碳时空格局动态模拟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年01期

9 苏艳华;黄耀;;湿地垦殖对土壤有机碳影响的模拟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8年04期

10 许信旺;潘根兴;汪艳林;曹志宏;;中国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及控制因素[J];地理研究;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敏;;中国土壤有机碳研究综述[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0 林业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09年

2 卢茜;唐英平;高人;尹云锋;马红亮;;温度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吴庆标;王效科;郭然;;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研究进展[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4 王百群;苏以荣;吴金水;;应用稳定性碳同位素研究土壤有机碳的来源构成[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核科技、核应用、核经济论坛[C];2005年

5 安静;邓波;韩建国;杨富裕;;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影响因子的研究进展[A];农区草业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秦小光;宁波;殷志强;穆燕;;末次间冰期以来渭南黄土地区土壤有机碳碳库的演变[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7 周莉;周广胜;;中国东北样带土壤有机碳对环境变化响应的研究[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8 李富山;韩贵琳;唐杨;吴起鑫;;喀斯特地区不同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氮特征:以贵州普定为例[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9 邱海源;黄志伟;王宪;;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汪青;张平究;;退耕还湿对菜子湖湿地土壤有机碳组分与质量的影响[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安全学术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步宣;全球循环与土壤有机碳[N];中国矿业报;2010年

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李珍素;人为因素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N];农资导报;2006年

3 李云;中国耕作土壤固碳有潜力[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守才;水土流失对黑土坡耕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5年

2 尤孟阳;黑土母质熟化过程中的土壤有机碳组分与结构变化特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5年

3 许信旺;不同尺度区域农田土壤有机碳分布与变化[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4 徐华君;中天山北坡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5 王百群;黄土区侵蚀与干旱环境中土壤有机碳氮的变化与迁移[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6 王淑平;土壤有机碳和氮的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3年

7 孙艳丽;开封城市土壤有机碳密度、组成及时空变化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8 李典友;区域湿地和农田土壤有机碳变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9 仇开莉;沱江流域(内江段)农田土壤有机碳特征及固持能力测算[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10 刘云慧;华北平原农业土地利用对生物多样性和土壤有机碳变化的影响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林林;山地丘陵区耕地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变异特征分析及预测[D];西南大学;2013年

2 蔚耀洲;温度和水分对山西省地带性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3 李悦;不同农作管理措施对东北地区农田土壤有机碳未来变化的模拟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4 姜航;张广才岭西坡地形因子和保护机制对土壤有机碳积累的相对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5 黄琳琦;森林土壤有机碳氮分布及矿化特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6 刘孝阳;复垦土壤有机碳空间插值及监测样点优化布局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7 李隽婷;不同施肥和耕作方式对新修梯田土壤水分和碳氮磷动态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5年

8 王莲阁;温度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其动力学特征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5年

9 贾会娟;西南丘陵区保护性耕作下旱作农田土壤有机碳、氮相关组分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10 张洋;浙江凤阳山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矿化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5678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5678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b5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