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时空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的相关性
本文选题:喀斯特 切入点:石漠化 出处:《生态学报》2017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选取中国西南3个典型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贵州毕节鸭池高原山地石漠化区、贵阳红枫湖高原盆地石漠化区和关岭花江高原峡谷石漠化区)为研究区,广泛建立野外样地,开展石漠化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分布及其与石漠化等级、地形地貌、植被、土壤性质等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1)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含量较低,毕节鸭池、贵阳红枫湖和关岭花江3个石漠化生态系统平均值分别为23.42、25.78、26.03 g/kg,且3个不同地貌类型石漠化土壤有机碳含量无明显差异。2)土地覆被变化明显影响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原生森林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31.32 g/kg,是所有类型中最高的。随着土地覆被由原生森林至石旮旯地退化不断增加的过程,土壤有机碳含量显示先降低后增加的变化趋势。3)土壤有机碳与土壤特性有明显的相关性,与土壤总氮、水解氮、速效钾、总孔隙度、自然含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和上层渗透性存在极显著地正相关,与总磷、下层渗透性存在显著地正相关,与容重存在极显著地负相关。4)植物多样性的丰富度指数(R)和多样性指数(H)与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明显的相关性,达到了极显著的水平。5)不同石漠化等级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显著差异,随着石漠化干扰程度的递增,土壤有机碳含量显示了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研究结果对中国西南喀斯特森林生态保护、石漠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碳循环的减源增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Abstract]:Select China southwest 3 typical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ecosystem (Hongfeng Lake in Guiyang Plateau Basin in the rocky desertification area and Guanling Flower Valley in rocky desertification area of Guizhou Bijie plateau river duck pond mountain plateau in rocky desertification area,) as the study area, the establishment of field plots, soil organic carbon distribution in the rocky desertification the department and the rocky desertification, topography, veget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properties and other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ecosystem,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is low, the duck pond in Bijie, Guiyang Hongfeng Lake and Guanling Huajiang 3 rocky desertification ecosystem average values were 23.42,25.78,26.03 g/kg, and 3 different geomorphic types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of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2) land cover changes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the average content of soil organic carbon native 31.32 g/kg, is the highest in all types. A land cover from native forest to stone nook degradation increased,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showed the trend of.3 first decreased and then increased) of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soil properties have obvious correlation with total porosity and total nitrogen, hydrolyzable nitrogen, available potassium, and natural water content, capillary water holding capacity the field capacity, and the permeability w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otal phosphorus, lower permeability,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there is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4 and bulk density) of plant diversity and the richness index (R) and diversity index (H)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reach the level of.5 significantly)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the degree of interference with the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creasing,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showed a trend of first increase and then decrease. The results of Chinese southwest Karst forest Ecological protection, 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ecosystem and the reduction of source and sink of carbon cycle in global climate change have importan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guidance value.
【作者单位】: 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国家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省水土保持监测站;贵州省喀斯特山地生态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基金】:贵州省社会发展攻关计划课题(黔科合SZ字〔2014〕3036号) 国家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201401050) 贵州省水利科技经费项目(KT201409) 贵州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202)
【分类号】:S15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希娟;王克林;刘淑娟;曾朝霞;寻瑞;;桂西北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及养分特征[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6期
2 盛茂银;刘洋;熊康宁;;中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演替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的响应[J];生态学报;2013年19期
3 田慎重;宁堂原;王瑜;李洪杰;仲惟磊;李增嘉;;不同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麦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0年02期
4 张勇;史学正;赵永存;于东升;王洪杰;孙维侠;;滇黔桂地区土壤有机碳储量与影响因素研究[J];环境科学;2008年08期
5 盛婧;赵德华;陈留根;;农业生产措施对土壤碳库的影响[J];生态环境;2006年02期
6 刘鸿雁,黄建国;缙云山森林群落次生演替中土壤理化性质的动态变化[J];应用生态学报;2005年11期
7 刘方,王世杰,刘元生,何腾兵,罗海波,龙健;喀斯特石漠化过程土壤质量变化及生态环境影响评价[J];生态学报;2005年03期
8 林德喜,樊后保,苏兵强,刘春华,蒋宗垲,沈宝贵;马尾松林下套种阔叶树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J];土壤学报;2004年04期
9 彭少麟,陆宏芳;恢复生态学焦点问题[J];生态学报;2003年07期
10 苏维词;中国西南岩溶山区石漠化的现状成因及治理的优化模式[J];水土保持学报;200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家颖;王霖娇;盛茂银;温培才;;喀斯特高原峡谷石漠化生态系统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7年01期
2 王霖娇;李瑞;盛茂银;;典型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时空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的相关性[J];生态学报;2017年05期
3 何梦竹;许芳芳;高兆慧;李玉成;王宁;张学胜;;淮南煤矿复垦区土壤腐殖质特征及其与重金属的关系[J];水土保持研究;2017年01期
4 方荣杰;朱晓锋;徐勤学;江斌伟;韩旭;;岩溶区免耕和翻耕措施对裸坡耕地产流产沙过程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7年01期
5 罗万勋;;汉源县石漠化综合治理规模与治理经验[J];四川林业科技;2017年01期
6 王改玲;李立科;郝明德;;长期施肥和秸秆覆盖土壤活性有机质及碳库管理指数变化[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7年01期
7 张磊;戴志刚;鲁明星;李小坤;任涛;丛日环;;秸秆还田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7年01期
8 王雪梅;柴仲平;杨雪峰;;荒漠绿洲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差异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7年01期
9 郭杰;熊康宁;盛茂银;檀迪;;不同等级石漠化条件下花椒生长性状调查分析——以贵州省花江峡谷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6年12期
10 宋贤冲;覃其云;王会利;邓小军;唐健;;广西马尾松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与理化性质的季节动态变化[J];广西林业科学;2016年04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强;凌雷;柴春山;张广忠;闫沛斌;陶继新;薛睿;;甘肃兴隆山森林演替过程中的土壤理化性质[J];生态学报;2012年15期
2 罗光杰;李阳兵;王世杰;程安云;丹文丽;;岩溶山区景观多样性变化的生态学意义对比——以贵州四个典型地区为例[J];生态学报;2011年14期
3 丁绍兰;杨宁贵;赵串串;杨乔媚;王n\;董旭;;青海省东部黄土丘陵区主要林型土壤理化性质[J];水土保持通报;2010年06期
4 康冰;刘世荣;蔡道雄;卢立华;何日明;高妍夏;迪玮峙;;南亚热带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J];应用生态学报;2010年10期
5 张信宝;王世杰;曹建华;王克林;孟天友;白晓永;;西南喀斯特山地水土流失特点及有关石漠化的几个科学问题[J];中国岩溶;2010年03期
6 刘丛强;郎峗超;李思亮;朴何春;涂成龙;刘涛泽;张伟;朱书法;;喀斯特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物质循环研究:重要性、现状与趋势[J];地学前缘;2009年06期
7 林明珠;谢世友;林玉石;;喀斯特山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养分特征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09年09期
8 陈尚洪;朱钟麟;刘定辉;舒丽;王昌全;;秸秆还田和免耕对土壤养分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8年04期
9 许联芳;王克林;朱捍华;侯娅;张伟;;桂西北喀斯特移民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8年05期
10 王燕;王小彬;刘爽;梁二;蔡典雄;;保护性耕作及其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德炉,朱守谦,黄宝龙;喀斯特石漠化内在影响因素分析[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2 刘方,王世杰,刘元生,何腾兵,罗海波,龙健;喀斯特石漠化过程土壤质量变化及生态环境影响评价[J];生态学报;2005年03期
3 李才武;;威宁种草养畜与喀斯特石漠化治理[J];中国牧业通讯;2006年07期
4 龙健;李娟;江新荣;邓启琼;李阳兵;;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不同恢复和重建措施对土壤质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6年04期
5 王进;丁访军;任朝辉;姚小华;任华东;龚榜初;;黔中喀斯特石漠化地形区森林植被恢复途径研究[J];贵州林业科技;2006年02期
6 王华;赖庆奎;;参与式方法在喀斯特石漠化综合防治规划中的应用[J];贵州农业科学;2007年01期
7 杨成华;王进;戴晓勇;丁访军;姚小华;;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地段的植被类型[J];贵州林业科技;2007年04期
8 李生;姚小华;任华东;杨光芳;杨实;兰应秋;农美东;;喀斯特石漠化成因分析[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9 张美艳;邓菊芬;尹俊;;草在我国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中的研究展望[J];草业与畜牧;2010年01期
10 张琼;;纳雍县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3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锦春;;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研究进展[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1)[C];2009年
2 胡宝清;曹少英;;区域喀斯特石漠化程度演变胁迫阈值研究——以广西都安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安裕伦;;喀斯特石漠化通感研究与地区发展——以贵州省长江流域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为例[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4 张勇荣;周忠发;刘梦琦;;喀斯特石漠化综合防治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以贵州省毕节市鸭池示范区为例[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5 喻琴;周忠发;闫利会;;贵州省毕节市鸭池示范区喀斯特石漠化成因探讨[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6 张清海;林绍霞;林昌虎;田晓琴;;贵州喀斯特石漠化过程中土壤质量特征研究[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胡宝清;梁铭忠;曹少英;廖赤眉;;喀斯特石漠化演变胁迫变化关系及胁迫阈值模型研究——以广西都安为例[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8 胡宝清;严志强;李玲;覃开贤;;喀斯特石漠化预警和风险评估模型的系统设计——以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巍鹏;熊康宁;肖时珍;翠张玲;;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研究[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10 熊康宁;盈斌;罗娅;陈起伟;;喀斯特石漠化的演变趋势与综合治理——以贵州省为例[A];长江流域生态建设与区域科学发展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刘志强;国家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贵州[N];科技日报;2013年
2 ;贵州走出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新路[N];经济信息时报;2007年
3 刘义;喀斯特石漠化研究获突破[N];中国矿业报;2001年
4 记者 柳路 科技日报记者 刘志强;贵州喀斯特石漠化趋势严峻[N];光明日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王宁;省科技创新论坛聚焦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N];贵州日报;2008年
6 刘志强;院士专家会诊贵州喀斯特石漠化[N];科技日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宋黔云;贵大喀斯特石漠化研究进入国家“973”项目[N];贵州日报;2006年
8 记者 李琦琨 实习记者 阮广;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成效明显[N];经济信息时报;2010年
9 宋黔云;贵大与中科院携手进行喀斯特石漠化研究[N];贵州日报;2006年
10 宋黔云;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研究跻身“973”计划[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罗海波;喀斯特石漠化过程中土壤质量变化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2 刘霁;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采矿环境影响及综合治理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李孝良;贵州喀斯特石漠化演替阶段土壤质量属性变化特征[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4 容丽;喀斯特石漠化区植物水分适应机制的稳定同位素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黎飞;共生理论视角下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旅游模式构建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5年
2 熊强辉;喀斯特石漠化区综合治理效益评价[D];贵州财经大学;2015年
3 胡晓;川南喀斯特石漠化小流域不同土地覆被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4 许留兴;喀斯特石漠化环境饲草青贮与牛羊健康养殖[D];贵州师范大学;2016年
5 颜萍;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模式与效益监测评价[D];贵州师范大学;2016年
6 檀迪;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特色经林果标准化种植与衍生产业技术初步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6年
7 杨洋;喀斯特石漠化信息遥感检测技术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年
8 丁玲;基于光谱指数的喀斯特石漠化地物覆盖度信息提取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9 王英;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旅游扶贫开发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10 王金乐;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荒地土壤理化性质及环境效应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5718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571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