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不同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异质性
本文选题:土壤有机碳 切入点:空间异质性 出处:《广西植物》2017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广西10类主要森林类型不同土层(0~10、10~20、20~30、30~50、50~10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广西森林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变化为8.01~29.78 g·kg-1,变异系数在50.27%~74.89%之间;1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的半变异函数符合球状模型,其余土层符合指数模型,且拟合效果均较好;各土层土壤有机碳半变异函数的块金效应为16.75%~49.33%,表现为强烈或中等强度的空间自相关性;Kriging插值结果显示,不同森林各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分布具有一定相似的空间分布特征,总体表现为北高南低,最高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东北和东南;广西不同森林类型不同土壤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变异系数不同,0~100 cm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的大小顺序为硬阔杉木石山林软阔竹林八角桉树油茶栎类松树,总体上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变异系数则相反。广西森林土壤的空间异质性受结构性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制约,其中结构性因素起主导作用。因此,加强自然林封育和人工林保育、优化调控桉树林和经济林种植规模是提高广西森林固碳潜力的重要措施。
[Abstract]:Using a combination of classical statistics and geostatistics, 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in different soil layers of 10 main forest types in Guangxi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content of organic carbon in different soil layers of Guangxi forest was 8.01 ~ 29.78 g 路kg ~ (-1), and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was between 50.27% and 74.89%. The semi-variation function of organic carbon in layered soil accords with the spherical model. The other soil layers fit the exponential model and the fitting results are good, and the block gold effect of soil organic carbon semi-variation function in each soil layer is 16.7575 and 49.33, showing strong or moderate intensity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d Kriging interpolation results. The distribution of soil organic carbon in different soil layers of different forests has some similar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is that the north is high and the south is low, and the highest and lowest values appear in the northeast and southeast respectively.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and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of different forest types and different soil depth in Guangxi are different. The order of average organic carbon content of 100 cm soil is hard and broad Chinese fir, stone mountain forest, soft broad-leaved bamboo forest, eucalyptus, Camellia oleifera, Pinus oleifera, Pinus oleifera. Overall,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soil depth, but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is opposite. 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forest soils in Guangxi is restricted by both structural and human factors, among which structural factors play a leading role. It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enhance the carbon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of Guangxi forest to strengthen natural forest closure and artificial forest conservation and to optimize and regulate the planting scale of eucalyptus and economic forest.
【作者单位】: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农业生态系统研究观测站;
【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C05024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370485,31370623,31400412,31460135) 广西科技惠民项目(桂科转1599001-6) 广西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桂科AB16380255) 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CX2015B231)~~
【分类号】:S71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文英;张科利;杨勤科;;退耕还林对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有机碳影响预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年03期
2 王海燕;雷相东;张会儒;杨平;;近天然落叶松云冷杉林土壤有机碳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3 李忠,孙波,赵其国;我国东部土壤有机碳的密度和储量[J];农业环境保护;2001年06期
4 李正才,傅懋毅,杨校生;经营干扰对森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研究概述[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5 陈亮中;肖文发;唐万鹏;潘磊;史玉虎;;三峡库区几种退耕还林模式下土壤有机碳研究[J];林业科学;2007年04期
6 陈步峰;潘永军;史欣;肖以华;徐猛;;广州市典型森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生态特征[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7 胡慧蓉;马焕成;罗承德;胡庭兴;;森林土壤有机碳分组及其测定方法[J];土壤通报;2010年04期
8 张苏峻;黎艳明;周毅;苏志尧;;粤西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其影响因素[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9 于东升;史学正;孙维侠;王洪杰;刘庆花;赵永存;;基于1∶100万土壤数据库的中国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5年12期
10 李晓阳;任丽华;刘亚东;;旱地小麦土壤有机碳变化及最佳取样方法试验研究[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吴庆标;王效科;郭然;;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研究进展[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2 周莉;周广胜;;中国东北样带土壤有机碳对环境变化响应的研究[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3 任华东;吴昌广;李生;姚小华;;植被恢复过程的土壤有机碳 库动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9分会场:中国西部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与科技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4 许信旺;潘根兴;;安徽省土壤有机碳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田玉强;欧阳华;宋明华;周才平;胡启武;;青藏高原样带高寒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及氮素分布特征研究[A];2005青藏高原环境与变化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余林;熊彩云;肖复明;徐海宁;曾伟;熊振宇;;江西安福不同类型毛竹林土壤有机碳特征[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9分会场:中国西部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与科技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周卫军;王凯荣;刘鑫;;有机物料循环对红壤稻田系统土壤有机碳转化的影响[A];第九届中国青年土壤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暨第四届中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8 姜发艳;孙辉;林波;刘庆;;川西亚高山不同阶段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矿化初步研究[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崔鸿侠;神农架巴山冷杉林土壤有机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5年
2 王百群;黄土区侵蚀与干旱环境中土壤有机碳氮的变化与迁移[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3 王淑平;土壤有机碳和氮的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3年
4 郭胜利;黄土旱塬农田土壤有机碳、氮的演变与模拟[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5 窦晓琳;森林恢复对土壤有机碳氮循环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植物园);2014年
6 苗蕾;太行山南麓山区典型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特征[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7 菊花;神农架不同森林类型土壤活性碳氮和温室气体通量特征[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7年
8 刘晨;放牧对草地植被、土壤空间异质性及其相互关系的调控机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9 杨怀;海南热带山地雨林土壤碳氮空间格局及其影响机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琳琦;森林土壤有机碳氮分布及矿化特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张洋;浙江凤阳山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矿化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3 王棣;秦岭典型林分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其分布特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4 张立勇;药乡小流域林地土壤有机碳和氮磷空间分布特征[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5 黄灵玉;广东红树林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5年
6 刘浩宇;新疆阿尔泰山冷杉林下土壤有机碳及矿化组分特征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7 王春燕;中国东部森林土壤有机碳组分的纬度格局及其影响因素[D];西南大学;2016年
8 姜泽宇;长白山森林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及其矿化特征研究[D];延边大学;2016年
9 高婕;云浮地区林地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碳储量估算[D];华南农业大学;2016年
10 贾荔;川南竹林表层土壤有机碳氮组成特征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5756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575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