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集约化种植下潮土养分肥力与团聚体特征相互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09 05:04

  本文选题:集约化种植 切入点:潮土 出处:《土壤》2017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通过测定封丘潮土7个肥力指标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全钾和速效钾,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划分为3种肥力等级(一等、二等和三等肥力),研究了集约化种植条件下潮土养分肥力与团聚体特征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3种肥力等级下,大团聚体的质量比例最高,微团聚体居中,而粉黏粒最低。在0~5、5~10和10~20 cm土层,一等肥力下大团聚体的质量比例分别较三等肥力提高了25.5%、20.0%和18.5%,而微团聚体的质量比例分别降低了54.3%、43.5%和33.6%;一等肥力和二等肥力土壤团聚体的质量比例之间差异不显著。水稳性大团聚体的数量及其稳定性分别与由7个土壤肥力指标组成的养分肥力系统综合主成分得分F值呈线性正相关关系。7个肥力指标中,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与潮土大团聚体的质量比例及其稳定性显著正相关,并且这种相关性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弱。
[Abstract]:Seven fertility indexes, organic matter, total nitrogen, alkali-hydrolyzed nitrogen, total phosphorus, available phosphorus, total potassium and available potassium, were determined in Fengqiu tidal soi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utrient fertility and aggregate characteristics of tidal soil under intensive planting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ss ratio of large aggregates was the highest and the microaggregate was the middle under the three fertility grades. But the silt clay was the lowest in the 0 ~ 5 ~ 5 ~ 5 ~ 5 ~ 10 ~ (10) and 10 ~ (20) cm soil layer. The mass ratios of large aggregates increased by 25.520% and 18.5g%, respectively, while the proportion of micro-aggregates decreased by 54.33.5% and 33.6g, respectively,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first grade fertility and the second grade fertility soil aggregates in the first grade fertility and the second grade fertility soil aggregate mass ratio was increased by 25.50% and 18.5% respectively, while the mass ratio of the microaggregates decreased by 54.3% and 33.6%, respectively. The number and stability of water stable macroaggregate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integrated principal component score F of 7 soil fertility indexes. Organic matter, total nitrogen and alkali-hydrolyzed nitrogen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mass ratio and stability of macroaggregates in tidal soil, and the correlation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soil depth.
【作者单位】: 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封丘农业生态实验站;中国科学院大学;
【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D02003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71239) 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计划)项目(KFJ-SW-STS-142)资助
【分类号】:S15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骆东奇,侯春霞,魏朝富,谢德体,朱波;旱地紫色土团聚体特征的指标比较[J];山地学报;2003年03期

2 李朝霞,蔡崇法,史志华,王天巍,张琪,孙站成;鄂南第四纪粘土红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及其稳定机制初探[J];水土保持学报;2004年04期

3 安婷婷;汪景宽;李双异;;施肥对棕壤团聚体组成及团聚体中有机碳分布的影响[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4 郭万伟;肖和艾;吴金水;丁龙君;刘守龙;;红壤旱土和水稻土团聚体中磷素的分布特点[J];土壤学报;2009年01期

5 杨剑波;何腾兵;舒英格;宁婧;赵杨;;利用方式对石灰土团聚体形成的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2009年03期

6 袁德玲;张玉龙;黄毅;唐首锋;任秉枢;;不同灌溉方式对保护地团聚体的影响[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09年03期

7 唐益群;张晓晖;佘恬钰;杨坪;王建秀;;贵州石漠化地区棕黄色粘性土团聚体稳定性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9年06期

8 王虹艳;吴士文;马海洋;郭军玲;卢升高;;浙南易蚀土壤的团聚体稳定性及其稳定机理[J];土壤通报;2010年02期

9 马帅;赵世伟;李婷;李晓晓;曾宪芳;;子午岭林区植被自然恢复下土壤剖面团聚体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1年02期

10 王亮;孙向阳;刘克锋;;不同施肥条件下微生物对棕壤团聚体和碳分布的影响[J];农业机械学报;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辉;窦森;;长期施用玉米秸杆对黑土团聚体中腐殖质组成和性质的影响[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关松;窦森;;培养条件下土壤腐殖质在黑土团聚体中的分布[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窦森;郝翔翔;;黑土团聚体与颗粒中腐殖质组成的比较[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上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胡乐宁;苏以荣;何寻阳;;桂西北喀斯特典型土壤的团聚体分级特征[A];农业环境与生态安全——第五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5 于伟伟;王郦睿;张东亮;寇太记;苗艳芳;;臭氧污染对土壤物理结构与团聚体形成的影响[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3年

6 史奕;鲁彩艳;陈欣;;不同利用方式下黑土团聚体水稳定性与有机质关系[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7 刘彩霞;黄为一;;耐盐碱细菌筛选及对盐碱土团聚体形成和土壤活性的影响[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中)[C];2008年

8 郝翔翔;窦森;;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黑土团聚体及其腐殖质数量特征[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史奕;陈欣;宋玉芳;沈善敏;;黑土轻组分C的积累分布变化及其与团聚体水稳性的关系[A];中国土地资源态势与持续利用研究[C];2004年

10 李凯;窦森;;施肥对土壤不同粒级团聚体中胡敏素数量和红外光谱的影响[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裴久渤;玉米秸秆碳在东北旱田土壤中的转化与固定[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2 胡五龙;基于孔隙尺度模拟的土壤中流体运移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郑春燕;长期施肥对不同作物生产体系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群落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16年

4 蒋劢博;长期施肥对灰漠土团聚体形成及有机碳固存影响机制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6年

5 王芳;水稻土团聚体颗粒组对外源污染物(镉、铜和菲)的吸附—解吸特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6 马仁明;降雨条件下鄂南几个红壤团聚体破碎特征及坡面侵蚀响应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7 冷延慧;长期施肥对棕壤、黑土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08年

8 柴彦君;灌漠土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固碳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9 闫峰陵;红壤表土团聚体稳定性特征及其对坡面侵蚀过程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10 王军光;集中水流内典型红壤分离机制及团聚体剥蚀特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邢旭明;长期施肥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主要养分赋存特征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2 黄金花;秸秆还田对长期连作棉田土壤团聚体结构及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D];石河子大学;2015年

3 薛彦飞;不同土壤管理措施对X土团聚体胶结剂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4 刘威;连续秸秆还田对土壤结构性、养分和有机碳组分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5 田伟智;锆酸钐粉体特性对涂层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6 陈升龙;黑土团聚体的孔隙结构特征与有机碳矿化的关系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5年

7 高淑青;不同温度和水分培养对黑土有机碳含量及组成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8 隋雨含;秸秆焚烧对土壤有机质及团聚体组成的影响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9 薛文;长期施肥对X土团聚作用及其碳、氮在团聚体中分布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10 朱刘兵;有机物料与化肥配施对黄褐土理化性状和小麦/玉米产量的影响[D];河南农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5870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5870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a9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