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喀斯特灌丛坡地土壤-表层岩溶带产流及氮素流失特征

发布时间:2018-03-10 20:42

  本文选题:喀斯特 切入点:养分流失 出处:《应用生态学报》2017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喀斯特二元结构发育,地表水大量漏失,养分表现出快速流失的特点,然而养分流失的途径和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从喀斯特关键带三维空间的视角,通过监测喀斯特灌丛坡地雨季典型降雨产流和氮素流失特征,基于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对主要水文路径"新旧水"比例进行划分,并探讨氮素流失的主要途径和机制.结果表明:深层渗漏和壤中流是喀斯特灌丛坡地主要水文路径,两者分别占降雨量的71%和9%,地表径流仅占2%;深层渗漏、壤中流均以"旧水"为主,"旧水"比例分别为85%、61%;硝态氮浓度在深层渗漏中最高(1.97 mg·L~(-1)),铵态氮浓度在壤中流中最高(1.18 mg·L~(-1)),深层渗漏对氮素流失的贡献率达89.4%,显著高于地表径流和壤中流;"旧水"比例与硝态氮、铵态氮浓度和流失总量均表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旧水"可能是喀斯特坡地土壤-表层岩溶带系统携带氮素迁移的主要介质.以上研究能够为西南喀斯特地区坡地水资源合理配置和养分流失阻控技术研发提供理论支撑.
[Abstract]:The binary structure of karst is developed, the surface water is lost a lot and the nutrient is lost rapidly. However, the pathway and mechanism of nutrient loss are not clear. Based on the monitoring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ypical rainfall and nitrogen loss in karst shrub sloping land during the rainy season, the proportion of "new and old water" in main hydrological paths was divided based on hydrogen and oxygen stable isotope technology. The main approaches and mechanisms of nitrogen loss a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deep leakage and flow in soil are the main hydrological paths of karst thicket slope land, which account for 71% and 9 of rainfall, and only 2 percent of surface runoff. The proportion of "old water" in soil was 850.The nitrate-N concentration was 1.97 mg 路L ~ (-1) ~ (-1) in deep leakage, and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 of ammonium in soil was 1.18 mg 路L ~ (-1) ~ (-1), and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deep layer leakage to nitrogen loss was 89.44%,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soil. Surface runoff and soil flow; "old water" ratio and nitrate nitrogen,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oncentration of ammonium nitrogen and the total amount of loss. The "old water" may be the main medium for the transport of nitrogen in the soil-surface karst belt system of karst sloping land. The above study can be used as the slope of the southwest karst region. Rational allocation of ground water resources an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nutrient loss control technology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农业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C0502403)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5CB4527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71287)资助~~
【分类号】:S157.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靳丽;戴全厚;李昌兰;彭旭东;严友进;;喀斯特裸露坡耕地径流养分流失试验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6年05期

2 刘春;杨静;聂云鹏;陈洪松;付智勇;;典型喀斯特小流域水文水化学过程对旱季暴雨的响应[J];地球与环境;2015年04期

3 陈安磊;王卫;张文钊;王飞;尹春梅;李雁勇;魏文学;谢小立;;土地利用方式对红壤坡地地表径流氮素流失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5年01期

4 闫建梅;何丙辉;田太强;;不同施肥与耕作对紫色土坡耕地土壤侵蚀及氮素流失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4年20期

5 张伟;王克林;刘淑娟;叶莹莹;潘复静;何寻阳;;喀斯特峰丛洼地植被演替过程中土壤养分的积累及影响因素[J];应用生态学报;2013年07期

6 陈洪松;杨静;傅伟;何菲;王克林;;桂西北喀斯特峰丛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坡面产流产沙特征[J];农业工程学报;2012年16期

7 冯腾;陈洪松;张伟;聂云鹏;王克林;;桂西北喀斯特坡地土壤~(137)Cs的剖面分布特征及其指示意义[J];应用生态学报;2011年03期

8 丁虎;郎峗超;刘文景;刘丛强;;桂西北峰丛洼地泉水和溪流在降雨过程中的水化学动态变化特征[J];地球与环境;2011年01期

9 刘泉;李占斌;李鹏;李婧;彭圆圆;张翔;;模拟降雨条件下坡地氮素流失特征试验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11年01期

10 张信宝;王世杰;曹建华;王克林;孟天友;白晓永;;西南喀斯特山地水土流失特点及有关石漠化的几个科学问题[J];中国岩溶;2010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美淇;魏欣;张科利;陈月红;;基于CSLE模型的贵州省水土流失规律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17年03期

2 鲍乾;杨瑞;李万红;聂朝俊;陆发俊;;喀斯特高原峡谷区不同恢复模式的土壤生态效应[J];水土保持学报;2017年03期

3 兰安军;王昌浩;钟九生;秦微;;贵州省遵义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分析(英文)[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7年06期

4 张信宝;白晓永;李豪;冯腾;彭涛;严东春;何永彬;鲍玉海;汪阳春;;西南喀斯特流域泥沙来源、输移、平衡的思考——基于坡地土壤与洼地、塘库沉积物~(137)Cs含量的对比[J];地球与环境;2017年03期

5 朱晓锋;陈洪松;付智勇;王克林;张伟;徐勤学;方荣杰;;喀斯特灌丛坡地土壤-表层岩溶带产流及氮素流失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17年07期

6 张兴;王克林;付智勇;陈洪松;张伟;史志华;;桂西北白云岩坡地典型土体构型石灰土水文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17年07期

7 邬燕虹;张丽萍;陈儒章;邓龙洲;范晓娟;;坡长和雨强对氮素流失影响的模拟降雨试验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7年02期

8 张珊珊;周忠发;孙小涛;冯倩;陈全;;基于坡度等级的喀斯特山区石漠化与水土流失相关性研究——以贵州省盘县为例[J];水土保持学报;2017年02期

9 徐勤学;朱晓锋;方荣杰;江斌伟;陈洪松;付智勇;王克林;;秸秆覆盖对岩溶区坡耕地产流产沙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7年02期

10 邢学刚;彭韬;王世杰;蔡先立;欧阳自远;张信宝;孟凡德;张林;;白云岩石漠化坡地土壤改良盆栽试验研究报道——以种植黑麦草为例[J];地球与环境;2017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丽;王力;王全九;;不同坡度坡耕地土壤氮磷的流失与迁移过程[J];水土保持学报;2015年02期

2 张文源;王百田;杨光檄;张科利;;喀斯特黄壤区侵蚀性降雨及产沙特征分析[J];生态环境学报;2014年11期

3 王飞;王卫;陈安磊;谢小立;李雁勇;;红壤坡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活性碳、氮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4年02期

4 郑雪;陈喜;张志才;;贵州普定陈旗喀斯特泉的降雨-径流响应特征分析[J];地球与环境;2014年02期

5 任秀文;李开明;刘爱萍;姜国强;;模拟降雨条件下红壤坡面硝态氮流失特征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3年S1期

6 郑子成;何淑勤;尹忠;李廷轩;何晓玲;;不同坡度下玉米季坡耕地地表径流中磷素流失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3年05期

7 YANG PingHeng;YUAN DaoXian;YE XuChun;XIE ShiYou;CHEN XueBin;LIU ZiQi;;Sources and migration path of chemical compositions in a karst groundwater system during rainfall events[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13年20期

8 陈玲;刘德富;宋林旭;崔玉洁;张革;;不同雨强下黄棕壤坡耕地径流养分输出机制研究[J];环境科学;2013年06期

9 廖承彬;魏天儒;;红壤坡地不同树种林下水土流失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3年02期

10 王飞;陈安磊;彭英湘;谢小立;尹春梅;王卫;;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红壤坡地水土流失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3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冉景丞;贵州喀斯特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探讨[J];林业资源管理;2002年06期

2 宋林华;贵州省建立普定喀斯特综合试验研究站[J];地理研究;1986年04期

3 苏孝良;西部开发中贵州喀斯特生态区的可持续发展[J];贵州林业科技;2000年04期

4 张俊飚,颜廷武;喀斯特贫困地区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1年06期

5 李晋;熊康宁;;我国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研究进展[J];土壤通报;2012年04期

6 王克林,章春华;喀斯特斜坡地带资源开发中的环境效应与生态建设对策[J];农业环境与发展;1999年03期

7 陈训;龙成昌;;贵州喀斯特生态恢复与生态立省[J];贵州林业科技;2006年01期

8 李越越;谭晋;;贵阳市喀斯特地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方法与实例分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3年10期

9 余启忠;喀斯特地区发展水土保持途径探索[J];水土保持研究;2000年03期

10 任明强;张家德;卢正艳;罗明学;毕坤;陈蓉;;贵州喀斯特与非喀斯特农业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对比研究[J];中国岩溶;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在柒;乙引;;喀斯特适生植物及其喀斯特异质环境的相关诌议[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2 黄乘明;;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与野生动植物保护[A];广西生态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赖承华;;喀斯特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试验与马克思主义[A];2004乌蒙论坛论文集(一)[C];2004年

4 翠张玲;熊康宁;任晓冬;巍鹏;;喀斯特峰林盆地庭园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以贵州省清镇市王家寨和羊昌洞示范区为例[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5 吴平;;关于喀斯特地区房地产开发所产生环境问题的几点思考[A];首届贵州环境影响评价论坛论文选编[C];2008年

6 王德光;胡宝清;覃开贤;;复杂性科学在喀斯特土地利用系统研究中的应用[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7 何梅;朱立;孙超;;贵州喀斯特适生药用植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研讨会专辑[C];2007年

8 杨胜天;王冰;王玉娟;;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遥感监测现状与发展趋势[A];全国第二届水土保持监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邹细霞;杜芳娟;;喀斯特农业经济与乡村旅游共建模式设计——以贵州省清镇市王家寨和羊昌洞生态农业为例[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10 刘占明;胡宝清;;基于分形理论的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动态分析——以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为例[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柯信;喀斯特地区土壤“长”得慢一厘米至少需要两千年[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李才武;中国喀斯特公园[N];经济信息时报;2006年

3 秦亚洲;中国喀斯特地区:“长出”1厘米土,要成千上万年[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4 记者 刘志强;喀斯特荒山变绿岭[N];科技日报;2001年

5 张晓峰;从专家观点看喀斯特旅游的发展[N];毕节日报;2012年

6 本报记者 肖克 刘久锋;闯出喀斯特地区发展新路[N];农民日报;2012年

7 陈栋 阎国庭;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的高招[N];经济信息时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来洁;喀斯特地区实现生态与脱贫双赢[N];经济日报;2012年

9 吴承旺;人类活动与喀斯特生态[N];贵州日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李才武 特约记者 林元顺;用“喀斯特”为区域经济造势[N];经济信息时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罗扬;喀斯特地区林业可持续发展评价[D];南京林业大学;2006年

2 王秀峰;喀斯特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春;基于稳定同位素和水化学的喀斯特小流域降雨径流响应规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2 胡锋;亚喀斯特地区景观特征与生态环境效应探讨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6年

3 李圆s,

本文编号:15949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5949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e0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