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炭对土壤中磷的形态转化以及有效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3-24 02:36
本文选题:生物炭 切入点:磷的形态 出处:《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磷是植物生长所必须的大量元素之一,但土壤中的磷大多数以难溶态存在,所以很难被植物吸收利用,从而导致磷成为很多地区土壤中植物生长的限制因素之一。尽管施磷可以缓解土壤缺磷状况,但是磷肥的利用效率很低,并且由于磷矿储量有限,是不可再生资源,其储量和质量都在下降。过多的施用磷肥,还会导致加入土壤中的肥料随径流到达水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而近几年生物炭作为一种新型的环境功能材料,在改良土壤方面引起广泛关注。研究表明生物炭能改变土壤p H和阳离子交换能力,生物炭含有大量磷素可以改变土壤磷的供应,影响作物的生长和对磷素的吸收。但是大多数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研究生物炭对土壤中总磷以及有效磷的研究,对土壤中磷的形态转化以及植物吸收利用的研究比较少。基于此,我们运用化学分级以及核磁共振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材料(玉米秸秆,小麦秸秆,花生壳)在不同炭化温度下磷的形态转化及影响,对生物炭有更好的了解后,我们加入土壤进行培养,分别在添加磷肥和不添加磷肥的情况下,研究不同培养时间,生物炭对土壤中磷的形态转化的影响,以及生物炭对磷肥转化的影响;最后,我们用加入生物炭的土壤种植碱蓬,研究生物炭对作物产量以及磷素吸收的影响等。主要结论如下:(1)生物炭中总磷(TP)和总无机磷(TIP)含量随着制备温度的升高先升高后降低,而有机磷随着炭化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在化学分级提取中H2O-Pi随着炭化温度的升高先升高后下降,Na HCO3-Pi在300℃或者400℃时含量最高,Na OH-Pi和Na HCO3-Po以及Na OH-Po有随炭化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的趋势,HCl-Pi随着炭化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在核磁提取液中正磷酸盐(Orhto-p)随着炭化温度的升高先上升后下降,焦磷酸盐(Pytho-p)随着炭化温度的升高而下降,有机磷的含量随着炭化温度的升高急剧下降。固体核磁结果相对比较复杂。不同提取方法中测得的有机磷的含量结果不是特别一致。但是总体可以看出生物炭的原材料以及制备温度对TP,TIP,TOP含量及其形态分级都有很大的影响。(2)生物炭和生物炭与磷肥处理的土壤中提取磷的总和要大于对照中的含量;生物炭加入酸土,培养初期(第四天)对各形态的磷有一个正激发效应,能够增加各形态磷的含量,但是Na HCO3-Pi除外,但是随着培养时间的推移,生物炭对H2O-Pi,Na OH-Pi正激发效应加强,对Na HCO3-Pi的负激发效应减弱,这说明生物炭添加有利于这些形态磷的生成。而对Na HCO3-Po由正激发效应转为负激发效应,可能由于生物炭加入土壤后促进微生物的活动,促使Na HCO3-Po向无机磷转化。对HCl-Pi的正激发效应减弱,这些说明生物炭的加入促使土壤中难以被植物吸收利用的HCl-Pi向其他形态转化。(3)生物炭加入碱性土壤,培养初期对各形态的磷大致有一个负激发作用,除了Na HCO3-Pi和HCl-Pi。但是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生物炭对H2O-Pi由负激发效应转化为正激发效应,变化显著。高温生物炭(400℃-600℃)对Na HCO3-Pi的正激发效应增强,300℃的生物炭对Na HCO3-Pi由正激发效应转为负激发效应,因此,高温生物炭能增加土壤中Na HCO3-Pi的含量。生物炭对Na HCO3-Po的负激发效应减弱,生物炭加入碱土之后,能够增加土壤中Na HCO3-Po的含量。生物炭对Na OH-Pi的负激发作用增强,从而说明生物炭加入土壤后,使土壤中的Na OH-Pi向其他形态转化。生物炭对Na OH-Po的激发效应有负转为正,对HCl-Pi的正激发效应减弱,说明了生物炭加入土壤都能促进土壤中难以被植物利用的HCl-Pi向其他形态磷转化。(4)在加入磷肥与生物炭处理的土壤中,培养初期,磷肥更多的向无机磷转化;而在培养后期变化比较复杂。土壤中有效磷的含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5)经过两季碱蓬种植,生物炭处理均显著(P0.05)增加了碱蓬生物量,同时提高了碱蓬对磷的吸收。低温生物炭(300℃)似乎更有利于碱蓬对磷的吸收,这暗示了低温生物炭磷素有效性更高。生物炭的这种促进作用在第二季得到延续,说明了生物炭中磷素有效性可以维持至少两个生长季以上。但是加入生物炭和磷肥培养的碱蓬,实验组和对照组,碱蓬的生物量变化不显著,并且第一季中碱蓬对磷的吸收量下降,第二季出现好转。生物炭与磷肥之间缺乏协同作用,可能与磷肥含量和生物炭比重有关,需要进一步研究。通过上述研究,从生物炭和土壤磷素有效性,以及植物对磷素的吸收来看,较低温度(300℃和400℃)的生物炭更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效磷含量,提高作物对磷素的吸收利用。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15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忠河;林振衡;付娅琦;王宏海;康全德;尤希凤;;生物炭在农业上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2期
2 武玉;徐刚;吕迎春;邵宏波;;生物炭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的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14年01期
3 滕险峰,魏自民,李成;秸秆培肥对风沙土微生物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3年03期
4 鲁如坤;土壤磷素水平和水体环境保护[J];磷肥与复肥;2003年01期
5 潘根兴;张阿凤;邹建文;李恋卿;张旭辉;郑金伟;;农业废弃物生物黑炭转化还田作为低碳农业途径的探讨[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0年04期
6 程曦;李小平;陈小华;;淀山湖富营养化过程的统计学特征[J];生态学报;2012年05期
7 孙桂芳;金继运;石元亮;;土壤磷素形态及其生物有效性研究进展[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1年02期
8 俞慎;李振高;;薰蒸提取法测定土壤微生物量研究进展[J];土壤学进展;1994年06期
9 陈欣,姜曙千,张克中,边卓平;红壤坡地磷素流失规律及其影响因素[J];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1999年03期
10 吴金水,肖和艾,陈桂秋,黄敏;旱地土壤微生物磷测定方法研究[J];土壤学报;200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冯晨;持续淋溶条件下有机酸对土壤磷素释放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563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656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