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基于压缩感知的植物微环境及生理参数采集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30 16:50

  本文选题:微环境及生理参数 切入点:数据采集 出处:《农业机械学报》2017年03期


【摘要】:在ARM平台上,设计了基于压缩感知的采集算法,极大地减少了数据存储量,提高了传输效率。分别选择离散傅里叶变换基(DFT)、离散余弦变换基(DCT)作为稀疏基,测试了该算法在2种基底下的工作性能。通过实验仿真分析,在相同稀疏度条件下,DCT具有更小的稀疏化误差,但是DFT具有更好的去噪效果、更低的观测维度和更高的数据压缩比;随着稀疏度的增大,两者的稀疏化误差减小,观测维度升高,数据压缩比降低。与此同时,还在ARM平台上测试了基于DFT压缩采集系统的压缩比和功耗,与常规植物微环境及生理参数监测系统相比,该系统的压缩比达到4.24,并能够节省13.62%的功耗。综上所述,基于压缩感知的植物微环境及生理参数采集方法由于数据压缩比高,在节省数据存储空间和降低数据传输量的同时,达到了降低系统功耗的目的,间接增强了系统的续航能力。
[Abstract]:In the ARM platform, the design of acquisition algorithm based on compressed sensing, greatly reducing the amount of data storage, improve the transmission efficiency. Respectively select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 based discrete cosine transform (DFT), medium (DCT) as sparse basis and performance test of 2 kinds of base under the algorithm through simulation experiments. Analysis on the same sparsity conditions, sparse DCT has smaller error, but DFT has better denoising effect, observation of lower dimension and higher compression ratio; with the increase of sparsity, reduce the sparse error of the two observation dimension increased, the data compression ratio is reduced. At the same time, still ARM the test platform of DFT compression acquisition system and compression ratio based on power consumption, 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micro environment and plant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monitoring system, the system of the compression ratio reaches 4.24, and the power consumption can save 13.62%. In summary, based on Compressed sensing plant microenvironment and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acquisition method, because of high data compression ratio, saves data storage space and reduces data transmission. Meanwhile, it achieves the purpose of reducing system power consumption and indirectly enhances the endurance of the system.

【作者单位】: 北京林业大学工学院;北京林业大学城乡生态环境北京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371537)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BLX2015-36) 北京市共建项目
【分类号】:S126;TP27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龙爱民,陶澍,刘长发;鲤鱼鳃部微环境的pH特征及其对吸附态铜的解吸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2年01期

2 龙爱民,陶澍;pH对鲤鳃部微环境铜形态的影响[J];水生生物学报;2001年06期

3 李海波;杨瑞崧;李培军;巩宗强;孙丽娜;孙铁珩;;聚乙烯醇-海藻酸钠固定Microbacterium sp.S_2-4的微环境分析[J];生态学杂志;2007年01期

4 戚晨伟;余红彦;翁忠辉;;小鼠笼内微环境中氨的研究[J];上海实验动物科学;1992年01期

5 杜玉霞;李晶;高俊燕;朱春华;杨石早;李进学;岳建强;;覆盖对枳种子繁育及其微环境的效应[J];江西农业学报;2013年11期

6 周耀红,朱祝军,钱琼秋;草莓组培生根微环境对幼苗移栽后生理特性的影响[J];园艺学报;2003年04期

7 王若兰;刘晓林;赵妍;刘莉;马玉洁;;储藏微环境对小麦中蛋白质含量变化规律的影响[J];现代食品科技;2014年06期

8 李雨红,王逢瑚,尤铁学;住宅人居微环境品质的研究[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9 王宏树;安徽茶业微环境生态建设构想[J];茶业通报;2005年03期

10 彭水宏,EtienneRabe;遮光处理对容器育柑桔幼苗生长与微环境的影响[J];果树科学;199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余秀芳;蒋贤辉;;关注微环境创建农业健康生态[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徐志刚;刘晓英;焦学磊;;基于C8051F005的新型组培气体微环境调控系统的研制与试验[A];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3 蔡尤溪;胡石政;吴仁杰;骆志辉;;超洁净微环境设计参数之实验与模拟研究[A];第五届海峡两岸制冷空调技术交流会论文专辑[C];2001年

4 王方;;展柜微环境控制的应用研究[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七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李福山;;肝癌复发、转移与微环境调节[A];2013年广东省肝脏病学会《全国肝病防治高峰论坛》深圳会议讲义汇编[C];2013年

6 邓方阁;张秀英;王心蕊;李玉林;;体外模拟心肌微环境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分化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7 杨长青;杨丽;常义忠;陈锡美;;整合素α1β1和α1β2是纤维化微环境中肝肿瘤细胞浸润的主要介导因素[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册)[C];2007年

8 申俊;周红梅;;肿瘤-宿主界面微环境中的细胞交互作用模型研究[A];中华口腔医学会第六届全国口腔黏膜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蒋宏亮;康成军;蔡国强;於麟;王利群;;肿瘤弱酸性微环境响应性壳聚糖基多层次胶束:高级组装与解组装研究[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许嘉;高佳佳;高莹;金陶胜;;天津市典型交通微环境内颗粒物的个体暴露研究[A];2010年海峡两岸环境与能源研讨会摘要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刘海;“微环境”时刻影响儿童健康成长[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2 孙国根;肿瘤发生、恶化的“微环境”可被清除[N];中国医药报;2013年

3 小舒;搞科研的微环境十分重要[N];中国医药报;2006年

4 记者 胡其峰;我科学家实现脑细胞生存微环境可视[N];光明日报;2013年

5 编译 李勇;微环境可作为抗癌药研发新靶点[N];中国医药报;2013年

6 辽宁中医药大学 郑洪新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王拥军;探索“肾藏精”与干细胞及其微环境及NEI网络动态平衡关系[N];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

7 唐晓景 渠红丽;最好的时代与最优的微环境[N];东营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博;高糖微环境通过GSK3β调控Cyclin D1、CXCR-4影响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迁移[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2 张雪;软骨微环境及细胞起源对再生软骨类型的调控作用[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3 许小青;化学小分子诱导的蛋白质活性中心周围微环境的变化[D];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

4 王凯;蜂胶对炎性疾病和炎症微环境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D];浙江大学;2016年

5 李建华;生物材料表面与微环境构建对细胞行为的调控及在生物医学工程应用[D];山东大学;2016年

6 徐春雯;室内空气稳定性对人体呼吸微环境的影响[D];湖南大学;2014年

7 宋敏;DJ-1蛋白对肺癌微环境的调节作用及其与EGCG防癌的关系[D];中南大学;2010年

8 高剑;新疾病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病原菌——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三维模型重建及生物膜与微环境pH的相互作用[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9 朱秀委;数学肿瘤学的研究与应用:微环境的作用[D];浙江大学;2011年

10 徐志刚;组培微环境与规模化育苗设施环境调控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雪晴;典型交通微环境空气中15种邻苯二甲酸酯的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D];浙江大学;2015年

2 孙志平;结核分枝杆菌BSL-3实验室微环境表面污染检测及消毒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3 杨淑娟;20例阴道内放置NuvaRing避孕环后微环境的改变[D];山东大学;2015年

4 贺宇姣;网络微环境下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5 陈揭剑;微环境在多囊肾病囊肿发生与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5年

6 刘淼;不同微环境下木葡萄糖醋杆菌的代谢组学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4年

7 刘迎辉;基于低温微环境的肺癌发生与川乌治疗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8 严树涓;CTGF对体外模拟微环境中人骨肉瘤143B细胞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9 朱爱林;COPD微环境对A549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D];第四军医大学;2015年

10 朱蔚沫;基于城市微环境PM_(2.5)暴露的人群健康风险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6867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6867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b9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