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基于非经济生物量的中国耕地碳汇空间分布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30 18:49

  本文选题:耕地碳汇 切入点:生态足迹 出处:《资源开发与市场》2017年08期


【摘要】:以往在生态足迹的研究中,囿于简化模型与耕地碳汇计算方法的限制,耕地碳汇功能常常被忽视。该研究尝试基于统计数据和非经济生物量来计算省级尺度的耕地碳汇。以我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4种主要作物经济产量统计数据为基础,用作物经济系数、根茬系数计算出非经济生物量。GIS分析显示,我国省域耕地碳汇量与耕地碳汇效率在空间上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耕地碳汇量呈现东西部偏小、中部偏大的空间差异性;耕地固碳效率呈现东西低、中间高,南方大于北方的总体趋势。由于耕地碳汇量巨大,测算时应当考虑耕地的碳汇功能。影响耕地碳汇功能发挥的因素多样,且地区差异较大,应分区域制定差异化引导政策,从而促进耕地碳汇功能的充分发挥。
[Abstract]:In the study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in the past, it was limited by the simplified model and the calculation method of carbon sink of cultivated land. The function of cultivated l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is often neglected. This study attempts to calculate cultivated l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on provincial scale based on statistical data and non-economic biomass. Using crop economic coefficient and stubble coefficient to calculate non-economic biomass. GIS analysis shows that 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between cultivated l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cultivated l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efficiency in China, in which the amount of cultivated land carbon sink is smaller in the east and west. Large spatial difference in the middle part, low carbon sequestration efficiency between east and west, higher carbon sequestration efficiency in the middle, greater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the south than in the north, because of the huge amount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the cultivated land, The function of carbon sink of cultivated land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in the calculation, and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function of carbon sink of cultivated land are various, and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are great. Therefore, the policy of differentiation should be formulated in different regions to promote the full play of the function of carbon sink of cultivated land.
【作者单位】: 长春大学管理学院;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以‘春运’人口流动透视的转型期中国城市网络格局”(编号:41401172)
【分类号】:S18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喜;鲁丰先;秦耀辰;孙艳芳;;河南省碳源碳汇的时空变化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6年08期

2 马彩虹;;中国能源碳足迹与植被碳承载力的对比分析[J];生态经济;2012年06期

3 杨慧清;;天然草地植被固定CO_2释放O_2功能评价——以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然草地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7期

4 杜鹏;许军;夏斌;杨蕾;;基于生态足迹的广东省化石能源用地定量研究与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0年02期

5 毕于运;高春雨;王亚静;李宝玉;;中国秸秆资源数量估算[J];农业工程学报;2009年12期

6 崔明;赵立欣;田宜水;孟海波;孙丽英;张艳丽;王飞;李冰峰;;中国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能源化利用分析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08年12期

7 朱永杰;岳瑞锋;;中国森林提供化石能源用地的定量研究[J];林业科学;2008年09期

8 谢鸿宇;陈贤生;林凯荣;胡安焱;;基于碳循环的化石能源及电力生态足迹[J];生态学报;2008年04期

9 魏波;张建新;吴绍华;;农用地生态功能价值的评估——以宜兴农用地系统固定CO_2释放O_2生态价值评估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9期

10 陈敏,张丽君,王如松,怀保光;1978年~2003年中国生态足迹动态分析[J];资源科学;2005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政清;张毅;高振强;王伟;张艳玲;何芳;;国内外中小型生物质燃烧设备排放标准比较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5期

2 付开;徐颂军;胡梦瑶;马姣娇;;基于ARIMA模型的广州市生态足迹动态变化过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4期

3 王绮;魏冶;;基于非经济生物量的中国耕地碳汇空间分布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7年08期

4 王佳怡;毕二平;;羧酸类药用活性化合物在生物碳质上的吸附特性[J];环境科学研究;2017年08期

5 戴晓锋;段建;王博文;邵峰;;立式环模秸秆压块机吨燃料能耗分析[J];农机化研究;2017年08期

6 李海亮;汪春;孙海天;严晓丽;梁琦;;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J];农机化研究;2017年08期

7 张建军;李瑞;张建华;翟英;亢晓琳;张效瑕;;陕南汉中农作物秸秆资源区域结构特点及综合开发潜力分析[J];陕西农业科学;2017年07期

8 孙国峰;陈留根;刘红江;张岳芳;盛婧;郑建初;;连续翻耕秸秆粉碎还田土壤物理性状及水稻产量[J];中国稻米;2017年04期

9 武建军;郭凡辉;孙少杰;董继祥;江尧;张一昕;;中国民用煤洁净化利用现状及展望[J];洁净煤技术;2017年04期

10 郭照宙;许灵敏;武洪志;许丽;;玉米秸秆在畜禽生产中的利用[J];畜牧与兽医;2017年07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耀辰;荣培君;杨群涛;李旭;宁晓菊;;城市化对碳排放影响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4年11期

2 鲁丰先;张艳;秦耀辰;陈真玲;王光辉;;中国省级区域碳源汇空间格局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3年12期

3 杜强;陈乔;陆宁;;基于改进IPAT模型的中国未来碳排放预测[J];环境科学学报;2012年09期

4 王金南;蔡博峰;曹东;周颖;刘兰翠;;中国CO_2排放总量控制区域分解方案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1年04期

5 耿涌;董会娟;郗凤明;刘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足迹研究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10期

6 赵荣钦;黄贤金;;基于能源消费的江苏省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碳足迹[J];地理研究;2010年09期

7 徐大丰;;我国碳排放结构的区域差异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04期

8 胡琨;王辉;刘玉凤;;以天然气为原料合成氨生产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计算[J];河北化工;2009年11期

9 陈红敏;;包含工业生产过程碳排放的产业部门隐含碳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年03期

10 李颖;黄贤金;甄峰;;江苏省区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效应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8年S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清芳;刘延坤;李云红;韩丽冬;邵英男;;森林碳汇功能的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年03期

2 赵建新;;河南欧元项目碳汇计量初探[J];防护林科技;2014年09期

3 田琪;柯水发;杜欣;田国楷;;我国林业碳汇供给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湖北省太子山林场的实证调查[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3年02期

4 夏恩龙;江泽慧;李智勇;;中国竹林碳汇市场可行性研究[J];林业经济;2014年02期

5 刘慧;唐启升;;国际海洋生物碳汇研究进展[J];中国水产科学;2011年03期

6 史军,刘纪远,高志强,崔林丽;造林对陆地碳汇影响的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4年02期

7 王奉安;;森林的碳汇作用[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0年05期

8 和兰娣;李宗逊;支国强;;昆明市区域碳汇估算[J];环境科学导刊;2011年01期

9 王佐仁;肖建勇;;关于碳汇统计测度的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10 张迎春;;创建青海碳汇功能区探讨[J];青海金融;2013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孟静静;刘静宇;黄少鹏;;土壤碳汇能力衰退的生物炭修复[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2 王天津;;时代需要创立西藏区域碳汇功能区[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3 匡耀求;欧阳婷萍;邹毅;李超;王德辉;刘宇;;广东省碳源碳汇现状评估及增加碳汇潜力分析[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4 李克恩;;温州林业碳汇发展之思考[A];2010中国科协年会第五分会场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汇林业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厅长 郭健;开发草原碳汇功能 转变牧区发展方式[N];农民日报;2010年

2 省政协委员、伊春市政协副主席 柴振山;关于启动黑龙江碳汇市场的建议[N];北方时报;2012年

3 ;关于倡导开展碳汇造林的意见[N];昆明日报;2010年

4 王胜男;森林的碳汇功能≠林业碳汇[N];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

5 本报见习记者 陈阳;林业碳汇:让森林生态服务实现经济价值[N];中国经济导报;2012年

6 通讯员 铁铮 记者 肖国忠;发挥森林碳汇功能与工业节能减排同抓并举[N];光明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赵雁屏 本报通讯员 武俊鹏 毕建平;碳汇造林,为自身碳排放埋单[N];中国绿色时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雷姝彦 李瑞林;林业碳汇首次走进中学大讲堂[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9 全国政协常委、内蒙古政协副主席、民盟内蒙古区委主委、内蒙古社会主义学院院长 董恒宇;碳汇理论研究及其意义[N];内蒙古日报(汉);2011年

10 本报特派记者 田铁流 通讯员 罗会江 马学青;建设人工鱼礁增强海洋碳汇能力[N];惠州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颖;农业碳汇功能及其补偿机制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2 陈伟;基于碳中和的中国林业碳汇交易市场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

3 李建华;碳汇林的交易机制、监测及成本价格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艳芳;河南省碳源碳汇时空变化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2 宁可;农户和国有林场碳汇供给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5年

3 崔丽娟;北京市林业碳汇交易问题及发展策略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6年

4 李超男;城市道路交通碳排放及路域植被碳汇分析[D];南京林业大学;2016年

5 陈丹;黑龙江省林业碳汇市场建设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6 张敏;中国林业碳汇交易的法律制度构建[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7 郑彩彩;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碳汇量动态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4年

8 张先基;基于XRF测碳技术的中国海水贝类养殖碳汇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9 刘路阳;北方几种城市绿化树种碳汇能力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2年

10 姜毅;基于定量遥感的吉林省植被碳汇时空模拟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871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6871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e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