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雌激素在畜禽粪便改良农田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及修复

发布时间:2018-04-02 17:25

  本文选题:雌激素 切入点:降解 出处:《吉林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类固醇雌激素是雌激素活性极强的内分泌干扰素,市政污水处理厂出水和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是类固醇雌激素进入环境中的两大主要污染源。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刺激集约化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各种天然及人工合成雌激素的滥用,进入环境中的雌激素超出环境容量,对水生生物及人体产生一系列内分泌干扰效应。养殖场周围的雌激素主要包括雌酮(Estrone,E1),雌二醇(Estradiol,E2),雌三醇(Estriol,E3)天然雌激素及乙炔基雌二醇(17α-ethinylestradiol,EE2)人工合成雌激素,在痕量浓度(1ng/L)下就可以产生内分泌干扰效应。然而,由于对雌激素滥用及污染危害缺乏有效的认识,国内关于雌激素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污染调查介于刚起步阶段。本文基于前期污染调查的基础上,针对雌激素在环境中的存在状态及环境样品的复杂性,建立了粪便、土壤等固体样品和渗滤液、地下水等液体样品中痕量雌激素的前处理及测试方法。利用固液萃取和SPE-HLB萃取技术对固液样品进行前处理,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耦合荧光检测器,通过水-乙腈的梯度洗脱,对四种目标物的检出限分别可达1.1×10~(-2)μg/L(E1),4.11×10~(-4)μg/L(E2),5.2×10~(-3)μg/L(E3),7.18×10~(-3)μg/L(EE2)。该检测手段能够有效降低非目标污染物的干扰,对养殖场畜禽粪便及周围的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中雌激素的监测结果,表明养殖场附近的环境均受到雌激素不同程度的污染,不仅如此,地表水体流域及自来水中也检测到痕量的雌激素。从污染场地中筛选驯化获得两株雌激素降解菌,假单胞菌G1和戈登式菌属R9,其中R9是一株新菌。R9不仅对p H(1-11)、温度(4-40oC)均表现出极好的耐受性和降解效果(93%),并且对mg/L,ug/L甚至ng/L级别的E2也有较高的降解效率(90%),同时能够将E2的主要中间产物E1和E3有效降解,但无抗生素抗性;G1对抗生素的耐受性较好,但受p H影响比较明显,当p H在6.5-7.5之间时,E2的降解率达90%以上,超出该范围后降解率明显下降。通过两株菌对E2的降解产物分析,表明两株菌均能将E2转化成E1和E3,之后继续进行代谢。E1作为雌激素的具有代表性中间产物,结合畜禽养殖废物处理现状,研究雌激素在畜禽粪便还田过程中,E1在施用畜禽粪便土壤中的吸附解吸行为是污染物在包气带中的迁移的重要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施用畜禽粪便后,E1在砂质壤土和粉砂性粘土中的吸附平衡时间延长约300%,平衡吸附量分别降低3.16%,9.56%。E1在土壤中的吸附作用受离子强度、p H、腐殖酸及其他共存污染物的共同作用。两种类型土壤对E1的吸附过程均可用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拟合,其拟合系数R~20.99,土壤对雌激素的吸附过程可用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模拟,其拟合系数R~20.9998。室内静态淋滤实验表明,E1在施用畜禽粪便的砂质壤土土柱中的穿透时间比未施用粪便的缩短41.72%PV,而未施用畜禽粪便的粉砂性粘土土柱在实验过程中流出液并未检测到E1及转化物的存在;畜禽粪便的施用能明显提高雌激素淋出总量的503.99%(砂质壤土)和18394.98%(粉砂性粘土)。所有土柱淋出液中胶体结合态雌激素的淋出量高出游离态雌激素淋出量的20.95%-642.11%,说明E1在土柱中的迁移主要通过胶体颗粒的携带运移作用。R9菌株能够降解砂质壤土和粉砂性粘土土柱中部分雌激素,降解效率为别为51.94%、14.37%。对于长期施用畜禽粪便的农田,其包气带及地下水容易受到雌激素的污染。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 , the concentration of estrogen in the environment of livestock and poultry has been continuously increased , and there is a series of endocrine disrupting effects on the biological and human body of aquatic organisms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dsorption equilibrium time of E1 in sandy loam and silty clay was prolonged by about 300 % , and the equilibrium adsorption capacity decreased by 3.16 % and 9.56 % respectively .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713;X5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恭华;李锋;李思思;熊跃玲;黄海燕;庄志雄;;赣江赣州段水体有机提取物的雌激素活性观察[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9年03期

2 陈定宇;王明阳;廖岚;陈鸿熙;蒋德慧;夏玲;石成英;;大熊猫雌激素的研究[J];南充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年01期

3 张明;董力;;二氯二苯二氯乙烯的类雌激素活性的实验研究[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8年03期

4 王素馨;唐正军;张春枝;;转基因酵母模型检测植物单体的体外雌激素活性[J];大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5 陈秀云;祝娉婷;孙鹏玲;谭明典;;基因重组酵母测评系统在筛选环境样品雌激素活性中的应用研究[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9年11期

6 吴乾元;胡洪营;孙艳;黄璜;;某市河流中雌激素活性物质浓度及生态风险[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4年06期

7 宋文婷;陆光华;李湘鸣;张海珍;秦健;;长江(南京段)环境雌激素的污染特征[J];生态环境学报;2009年05期

8 解玮,屈卫东,朱惠刚;自来水及水源水有机提取物类雌激素活性研究[J];卫生研究;2003年06期

9 王和兴;周颖;王霞;屈卫东;姜庆五;;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串联飞行时间质谱法筛查上海市生活饮用水和地表水中的雌激素水平[J];复旦学报(医学版);2011年05期

10 张秀珍;张世娟;宫向红;徐英江;于召强;邹荣婕;李佳薇;;雌激素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及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海洋湖沼通报;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王若光;尤昭玲;;中药植物性雌激素研究[A];首届赣鄂湘中西医结合(生殖内分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宋文超;Qian Yueming;Sun Xiujun;;雌激素硫酸转移酶的调节作用[A];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3 赵亚;魏少敏;;美容中草药的雌激素活性研究[A];2006年中国化妆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郑晓珂;裴素娟;冯卫生;;不同产地、种属十种卷柏雌激素活性筛选的实验研究[A];中医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通讯[C];2008年

5 梁栋;张光明;宗栋良;费世东;;雌二醇与其他单一雌激素联合后对雌激素活性的影响。[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七卷)[C];2013年

6 王婷;季荣;;抗生素对于畜禽粪便中雌激素矿化的影响[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0暨第五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陈前锋;王飞;张国林;;调控雌激素活性的天然产物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七届有机化学学术会议图文摘要集[C];2011年

8 赵亚;魏少敏;;雌激素和植物雌激素在美容护肤方面的研究进展[A];2005(第五届)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李明;高文晖;韩啸宇;邵兵;;环境污染物双酚AF的生物转化及其雌激素活性研究[A];第八届全国分析毒理学大会暨中国毒理学会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宋昆冈;对乳中的雌激素不必惊慌[N];消费日报;2010年

2 李颖 赵雪;大豆异黄酮到底能否替代雌激素[N];科技日报;2005年

3 李春;最佳补钙方式 饮牛奶喝豆浆[N];江苏科技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柴晓鹃;雌激素硫酸转移酶在炎症反应和雌激素内稳态相互调控中的作用[D];浙江大学;2013年

2 孙庆峰;水处理过程中典型雌激素活性物质的变化特征[D];清华大学;2007年

3 刘凤华;雌激素、NH1996神经保护和抗痴呆作用机理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0年

4 陈海燕;有机磷与拟除虫菊酯农药的雌激素干扰作用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2年

5 刘际;下丘脑雌激素在调控HPA轴和能量代谢方面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6 张良;雌激素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双重作用:受体介导的促增殖和代谢产物诱导的促早衰效应[D];武汉大学;2011年

7 张彩宁;中药虎杖雌激素活性成分及其物质基础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6年

8 张岩;葛根组分库的建立及雌激素活性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5年

9 张照韩;城市水体中雌激素的去除机制及复合污染效应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喻;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双酚A对大鼠海马LTP的影响[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2 侯玉敏;补虚化瘀法对产后抑郁大鼠雌激素,p-CREB,p-ERK1/2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附:雌激素与产后抑郁关系的研究现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李念;功夫菊酯通过干扰BDNF通路抑制雌激素促海马PSD95表达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6年

4 石月娥;雌激素在畜禽粪便改良农田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及修复[D];吉林大学;2016年

5 纪付元;合肥市水体中雌激素污染现状及其在生物处理工艺中的去除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4年

6 张贤;雌激素对过氧化氢诱导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的影响[D];泰山医学院;2011年

7 侯凌燕;雌激素在小鼠体内microRNA基因图谱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8 邢燕;长白山亚种林蛙卵中雌激素的提取与活性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4年

9 王强;蜂王浆中雌激素活性化合物的分析方法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10 杨雪;酞酸酯类化合物的雌激素活性及生物降解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013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7013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9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