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基于开花期地域差异的中稻高温热害天气指数保险设计

发布时间:2018-04-03 14:51

  本文选题:天气指数保险 切入点:高温热害 出处:《中国农业气象》2017年10期


【摘要】:高温热害是湖北省中稻单产的主要限制因子,高温热害天气指数保险的设计与推广,对于转移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降低农民损失具有重大意义。在开顶式生长室(open-top chamber,OTC)的控制下,以中稻品种"广两优香66"为试材,模拟开花灌浆期高温热害,建立了高温热害减产模型,并用大田调查资料作对比,筛选最优投保集中时段。基于10个试点县(市)1981-2016年每年7月16日-8月31日日最高气温观测资料,采用Weibull分布模型,构建分时段的高温热害风险分布模型。综合减产率模型和概率分布模型,厘定了不同免赔率下,以县(市)为单位的,多个投保时期的中稻高温热害天气指数保险的纯费率,为被保险人提供多种投保方案。结果表明:中稻开花灌浆期高温热害保险的最优投保时间为开花始期后20d,开花始期为7月下旬时费率最高,随着开花期的延迟,费率逐渐降低。纯费率的区域差异较大,咸安、赤壁、浠水、麻城等热害高风险区费率较高,襄阳、随州等低风险区费率较低。
[Abstract]:High temperature heat damage is the main limiting factor of middle rice yield in Hubei province. The design and popularization of weather index insurance for high temperature heat damag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ransferring the risk of agro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and reducing farmers' losses.Under the control of open-top chamberberberberberberberberberberberberberberberberberberberberberberberberberberberberberberberberberberberberberberberberberberberberberberberberberberberberberberberberberberberberberberberberberberberanOTCC( OTC6), a model of high temperature heat damage reduction was established by simulating high temperature heat damage during flowering and filling stage with Guang Liang youBased on the maximum temperature observation data from July 16 to August 31 of each year in 10 pilot counties (cities), the Weibull distribution model is used to construct the risk distribution model of high temperature damage in different periods.Based on the model of yield reduction rate and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model, the pure rate of medium rice high temperature heat damage weather index insurance in different counties (cities) for several insured periods is determined, which provides various insurance schemes for the insur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ptimal insurance time of high temperature heat damage insurance in flowering and filling stage of middle rice was 20 days after flowering, and the rate was the highest in late July at the beginning of flowering. With the delay of flowering period, the rate decreased gradually.The rate of pure rate is higher in the high risk areas of heat hazard such as Xian'an, Chibi, Xishui and Macheng, while in Xiangyang, Suizhou and other low risk areas the rates are lower.
【作者单位】: 湖北省荆州农业气象试验站;武汉区域气候中心;随州市气象局;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分公司;
【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GYHY201306035) 中国人保财险湖北省分公司委托项目(20160921CI000001)
【分类号】:F842.66;S42;S5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奇;张祥;曹洪;;2006年中灿稻高温热害情况调研[J];麦类文摘(种业导报);2006年10期

2 强惠葱;陈正发;强刚;;高温热害对繁昌县水稻生产的影响及防御补救措施[J];农技服务;2007年06期

3 杨太明;陈金华;;江淮之间夏季高温热害对水稻生长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7期

4 赵宏芬;赵宏敏;;大棚高温热害对蔬菜的影响[J];农民致富之友;2007年12期

5 黄宇;王华;;高温热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湖南农业;2008年08期

6 杜子璇;刘静;刘伟昌;;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高温热害风险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2年02期

7 吴启侠;苏荣瑞;刘凯文;朱建强;杨威;周元;;江汉平原四湖流域近50年高温热害及热涝相随特征[J];中国农业气象;2012年04期

8 单宏业;黄在进;王金城;;2013年淮安市水稻中后期高温热害调查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4年06期

9 ;高温热害对蔬菜生长发育的影响与对策[J];农业新技术;2006年03期

10 王玉;;高温热害对蔬菜生长发育的影响与对策[J];农村实用技术;2006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李艳莉;刘映宁;李美荣;李健;;陕西果树高温热害气象特征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生态气象业务建设与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2 杨太明;陈金华;江大纯;;江淮之间夏季高温热害对水稻生长的影响[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生态气象业务建设与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3 杨太明;陈金华;江大纯;;安徽江淮之间夏季高温热害对水稻生长的影响[A];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刘伟昌;张雪芬;余卫东;杜子璇;刘忠阳;黄晚华;;长江中下游水稻高温热害时空分布规律研究[A];粮食安全与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2008年全国农业气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李仁忠;刘海英;李建业;叶海龙;余久红;金志凤;;浙江省早稻高温热害发生规律及防御措施[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气象与现代农业[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德;盛夏高温谨防作物遭受热害[N];中国特产报;2006年

2 林滋銮;蔬菜高温热害的防御[N];福建科技报;2006年

3 农友;谨防作物高温热害[N];陕西科技报;2009年

4 南方日报记者 谢庆裕 通讯员 杨绮薇;今年高温热害将重于常年[N];南方日报;2010年

5 州科技局供稿;如何预防作物高温热害[N];博尔塔拉报;2010年

6 曹涤环;怎样减轻柑桔园的高温热害[N];云南科技报;2006年

7 通讯员 张明 记者 郭军;气象台提醒果农预防高温热害[N];陕西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余小乔 实习生 韩彤彤;抗旱进行时[N];蚌埠日报;2013年

9 丽水农业技术信息中心;早稻中后期防高温热害[N];丽水日报;2007年

10 赵松涛 刘杰;选品种 适时播 管肥水[N];湖南科技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沙修竹;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季稻高温热害风险评估与区划[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2 李友信;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高温热害分布规律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3 刘丹;基于遥感作物模型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高温热害对一季稻产量的影响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5年

4 孟林;长江中下游一季稻高温热害风险评价[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6年

5 冯德花;安徽省高温热害分布规律及其中稻产量风险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1年

6 任景全;气候变化背景下江苏省水稻高温热害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7056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7056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78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