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入海口生态恢复区土壤空间异质性研究
本文选题:生态恢复区 切入点:土壤属性 出处:《人民黄河》2016年03期
【摘要】:为了研究黄河入海口生态恢复区不同植物群落下土壤属性的空间分异特征,垂直于海岸线由黄河岸边向海滩方向布设2条样带A—E、AA—EE,在每条样带的5个不同植物群落内采集土样,测定样品的碱解氮、有机质、含水率、可溶性盐和p H值。结果表明:研究区0~30 cm土壤中碱解氮、有机质、含水率、可溶性盐的平均含量和p H值分别为0.355 8mg/kg、0.330 4 g/kg、26.61%、0.926 2 g/kg、8.62;在水平方向上,土壤碱解氮和有机质含量以样带上香蒲—假苇拂子茅群落为中心向黄河岸边和近海光滩方向逐渐下降;土壤p H值、含水率及可溶性盐含量自黄河岸边向近海光滩方向呈波动式上升。此外,除p H值属于弱变异水平外,其余均为中等变异水平,土壤属性变异不明显。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properties under different plant communities in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rea of the estuary of the Yellow River,Two samples were arranged from the shore of the Yellow River to the beach.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5 different plant communities in each transect, and the alkaline dissolved nitrogen, organic matter, moisture content, soluble salt and pH value of the samples were measur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content and pH value of alkali-hydrolyzed nitrogen, organic matter, water content, soluble salt were 0.355 mg / kg 路kg ~ (-1) 0.330 4 g / kg ~ 26.61% ~ 0.926 2 g / kg ~ (-1) ~ 8.62 g 路kg ~ (-1), respectively.The soil alkali-hydrolyzed nitrogen and organic matter content decreased gradually to the Yellow River shore and the offshore smooth beach, the soil pH value, the soil pH value, and the soil pH value, and the soil pH value decreased gradually.Water content and soluble salt content fluctuate from the bank of the Yellow River to the offshore beach.In addition, except pH value belongs to weak variation level, the others are medium variation level, soil attribute variation is not obvious.
【作者单位】: 鲁东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171424)
【分类号】:S15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建军,许文年,王铁桥,周明涛;南方岩质坡地生态恢复探讨[J];水土保持研究;2003年04期
2 田福平,张自和;西部地区的生态恢复要重视草[J];草原与草坪;2004年01期
3 师尚礼;生态恢复理论与技术研究现状及浅评[J];草业科学;2004年05期
4 郭和蓉,卢小良,廖宗文,毛小云,叶振邦;香港石质边坡生态恢复方法探讨[J];草业科学;2004年09期
5 李月丛,许清海,王泽民;浅谈河北太行山区的生态恢复[J];中国水土保持;2004年11期
6 贾瑞燕,丁国栋,马士龙,肖辉杰;京郊荒滩生态恢复及其植被变化研究——以延庆县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05年06期
7 李怀甫;;论生态恢复与水土保持[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6年01期
8 翁伯琦;应朝阳;黄毅斌;王义祥;方金梅;;闽北山区红壤丘陵开发地生态恢复与综合利用模式构建及其应用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6年01期
9 李焱;;生态恢复的过程与途径[J];中国林业;2006年08期
10 张明铁;孟宪宇;高润宏;;区域生态恢复空间的研究——以内蒙古卓资县为例[J];林业资源管理;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斐;;汶川地震灾后生态恢复的调查与对策——以北川陈家坝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王万宾;;煤矿矿区生态恢复与建设问题的探讨[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3 周洋;;浅析北京市矿山生态恢复中的旅游新用——以昌平绿谷旅游开发为例[A];2010北京园林绿化新起点[C];2010年
4 樊振挥;聂乐昌;唐志鹏;王奕勘;;矿山生态恢复效益分析——以板苏锰矿生态恢复示范研究为例[A];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广西生态学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樊振辉;聂乐昌;唐志鹏;王奕勘;潘国尧;;矿山生态恢复效益分析——以板苏锰矿生态恢复示范研究为例[A];广西环境科学学会2002—2003年度学术论文集[C];2003年
6 孙向阳;耿玉清;谭笑;查同刚;李素艳;阎海平;;北京西山地区人工林干扰状况和生态恢复机理的研究[A];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7 吴丽蓉;张晶刚;;城市矿山生态恢复的途径与实践[A];发展循环经济 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周肖红;;探索林缘生态景观——香山多云亭景区生态恢复实践[A];北京市“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论文集[C];2007年
9 马文元;;退耕还林还草与生态恢复[A];中国治沙暨沙产业研究——庆贺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成立10周年(1993-2003)学术论文集[C];2003年
10 李润杰;郜志勇;李添萍;吴智仁;孙广春;;生态恢复新材料在三江源地区沙化地植被修复中的应用[A];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何全基;瓮福争当国家生态恢复试点[N];中国化工报;2009年
2 记者 操秀英;生态恢复软体技术为矿石采空区披绿纱[N];科技日报;2012年
3 通讯员 罗展阳 曹仕旺;连城建立涉林刑事案件“生态恢复补偿”机制[N];闽西日报;2012年
4 记者 黎光 实习生 占子寒;加快生态恢复 推进绿化宝岛[N];海口晚报;2014年
5 记者 张杨;坚持依法整改 确保生态恢复[N];西安日报;2014年
6 本报记者 李一鹏 吴越;防火助力神农架生态恢复[N];中国气象报;2014年
7 本报记者 庞李蓉 崔鹏 通讯员 彭尚德;生态恢复 十年36亿[N];广东科技报;2004年
8 王利 都红刚;资源开发热火朝天生态欠账无人“买单”[N];经济参考报;2004年
9 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张志国;裸露山体生态恢复途径(三)[N];中国花卉报;2004年
10 记者 刘玉林;矿山生态恢复项目示范区在我市启动[N];临汾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明铁;内蒙古中西部农牧区生态恢复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2 朱云;株洲市清水塘工业区生态恢复模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3 李素清;黄土高原生态恢复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西大学;2004年
4 任宪友;两湖平原湿地系统稳定性评价与生态恢复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许大为;寒区高等级公路生态恢复模式与景观评价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年
6 宗美娟;房干生态恢复区地上植被和地下微生物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7 李武斌;九寨沟马脑壳金矿露天矿山生态恢复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宋百敏;北京西山废弃采石场生态恢复研究:自然恢复的过程、特征与机制[D];山东大学;2008年
9 王在峰;海州湾海洋特别保护区生态恢复适宜性评估[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杨胜香;广东大宝山多金属矿排土场生态恢复[D];中山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岚;山区高速公路生态恢复措施及效益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2 刘永恩;流沙河流域植被与土壤对生态恢复的响应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
3 张丽珍;内蒙古中西部气候因子与生态恢复空间关系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年
4 李泰君;沙地生态系统生态恢复评价[D];内蒙古大学;2010年
5 任海霞;重庆市生态公路路域环境生态恢复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6 季宏祥;贵州草海湿地生态恢复及对策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6年
7 石琼林;黄塔(桃)高速公路岩质边坡生态恢复的技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8 王晓钟;永古高速公路边坡生态恢复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9 程国霞;鞍钢弓长岭铁矿土地破坏与生态恢复适宜性评价[D];东北大学;2009年
10 赵倩;基于生态恢复的河流湿地建设与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7161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716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