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与技术进步对东北地区粮食产量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六十年中国农业的发展和三十年改革奇迹——制度创新、技术进步和市场改革,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量在50kg/hm2左右[16]。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新式农机具,平种,合理密植技术的使用,70年代化肥的施用,使得小麦产量提高到80-100kg/ hm2[16]。
3 粮食“气候产量”分解
粮食产量的逐年波动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一方面是农业技术进步以及惠农政策的实施,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气候变化造成的。以东北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玉米和水稻为例,对实际产量进行客观科学的分解,可得到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间接得到非气候因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3.1 水稻
由于水稻对气温变化比较敏感,,因此方修琦等[22,23]将气温作为主要气候要素,对黑龙江省过去20年的水稻产量进行分解。结果表明,气候变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小于技术发展的影响。具体的说,如果不考虑生产技术的发展,即技术单产维持70年代的水平不变,则在变暖影响下20世纪80年代的水稻单产比70年代增加117kg/hm2,相当于使单产增产了3.9%,即变暖对增产的贡献率为12.8%。如果同时考虑到技术产量的逐渐增加,变暖影响的增产量将达到147kg/hm2,相当于使单产增产了4.9%,变暖对增产的贡献率增大到16.1% [22]。3.2 玉米
王宗明,宋开山等[24]选取松嫩平原区玉米带为研究区域,采用改进算法估算气候变化对玉米单产变化的贡献状况。其结果显示,若以1961-1969年作为基准时段时,则相对于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玉米单产分别增加了2180.43kg/hm2和4542.23 kg/hm2;气候对其增产的贡献分别为-0.65%和5.86%。相对于80年代,90年代增产了2361.8kg/hm2,其中气候对其增产的贡献为9.48%。如果以1970-1982年为基准时段,则相对于70年代,20世纪80、90年代玉米增产中气候的贡献率分别为1.94%和17.98%。
通过对以上的实例分析可知,气候变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小于技术发展的影响。其中,就气候变暖的影响而言,90年代的增温贡献高于70年代和80年代。
[4] 赵春雨,任国玉,张运福,等.近50年东北地区的气候变化事实检测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23(7):25-29.
[5] 何秀丽,张平宇,刘文新.东北地区粮食单产的时序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27(5):360-363.
[6] 黄季 .六十年中国农业的发展和三十年改革奇迹——制度创新、技术进步和市场改革[J].农业技术经济,2010,1:4-18.
[7] 段鹏飞.新中国农业政策的嬗变与评述[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6):15-19.
[8] 郭振宗.我国农业制度创新对农业科技进步激励:原因及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1998,10:15-18.
[9] 初振东,谢瑞芝,李少昆,等.东北春玉米耐老化膜覆盖及留高茬交替休闲保护性耕作效应研究[J].玉米科学,2010,18(2):70-76.
[10] 宁金席,亢群峰.东北春玉米耐老化黑膜常年覆盖技术研究初报[J].新疆农业科技,2009,4:25-26.
[11] 芮法富,芮玉奎,张永杰,等.东北地区玉米耕作栽培模式总结分析——以吉林省梨树县为例[J].吉林农业,2010,7:92-93.
[12] 高静,马常宝,徐明岗,等.我国东北黑土区耕地施肥和玉米产量的变化特征[J].我国土壤与肥料,2009,6:28-31,56.
[13] 孙发明,徐艳荣,候宗运,等.国外玉米种质在东北地区的利用与改良[J].农业与技术,2009,29(4):33-36.
[14] 王冲,宋建农,王继承,等.东北地区水稻机械化种植模式[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9,28(4):500-503.
[15] 孙岩松.我国东北水稻种植快速发展的原因分析和思考[J].中国稻米,2008,5:9-11
[16] 祁适雨,肖步阳,王进先,等.东北春麦区育种50年[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3,2:26-29.
[17] 鹿世瑾.福建花生气候产量分析与未来年景展望[J].福建省农科院学报,1995,10(3):20-25
[18] 尹东,柯晓新,费晓玲.甘肃省夏粮气候产量变化特征的因子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00,21(3):11-14.
[19] 黄朝迎,宋连春.小麦——气候产量评价模式的初步探索[J].山东气象,1989,1:50-51.
[20] 任庆民.作物“气候产量”算法:差值法的探讨[J].中国农业气象,1984,2:59-63.
[21] 王媛,方修琦,徐锬.气候变化背景下“气候产量”计算方法的探讨[J].自然资源学报,2004,19(4):531-536.
[22] 云雅如,方修琦,王媛,等.黑龙江省过去20年粮食作物种植格局变化及其气候背景[J].自然资源学报,2005,20(5):697-705.
[23] 方修琦,盛静芬.从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的时空变化看人类对气候变化影响的适应[J].自然资源学报,2000,15(3):213-217.
[24] 王宗明,宋开山,李晓燕,等.近40年气候变化对松嫩平原玉米带单产的影响[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21(9):112-117.
作者简介:房茜,女,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科技进步。
通讯作者:吴文祥,就职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4 结论
粮食作物产量的增加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大致可以归纳为气候变化的贡献以及技术进步的贡献。东北地区作为过去50年来气候变暖程度最为显著的区域之一,气候变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显著。气温显著上升的时期同时也正是农业科技水平大幅以及相关农业政策的实施的卓有成效的时期,农业技术的发展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总结,罗列了1978-2004年期间农业科技进步的相关成果以及农业政策的效应,同时结合对东北地区“气候产量”的分析可知,气候变暖和农业技术进步以及农业政策改革使得农业生产力不断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不断增加。其中,气候变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小于技术发展的影响。因此,我国未来农业的发展应该加大农业科技的投入,有针对性的互补以制度创新,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面对全球变暖的大趋势,应该加强农业适应能力,加大农业生物技术研究的投入,增加农作物的抗性。只有两者共同发展才能促进粮食产量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遵娅,丁一汇,何金海,等.近50年来中国气候变化特征的再分析[J].气象学报,2004,62(2):228-236.
[2] 陈隆勋,周秀骥,李维亮,等.中国近80年来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形成机制[J].气象学报,2004,62(5):634-646.
[3] 谢立勇,郭明顺,曹敏健,等.东北地区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与措施分析[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9,5(3):174-178.
JILIN AGRICULTURAL 205
本文关键词:六十年中国农业的发展和三十年改革奇迹——制度创新、技术进步和市场改革,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29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72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