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生物炭添加对皖南旱地土壤物理性质及水分特征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4-11 01:17

  本文选题:生物炭 + 土壤容重与孔隙度 ; 参考:《土壤通报》2016年02期


【摘要】:为明确生物炭添加对皖南旱地典型土壤供水能力的影响,采用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3种生物炭(竹炭、稻炭和烟炭)及3种添加比例(2%,5%,10%)对皖南旱地土壤物理性质及水分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土壤容重随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而减小,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吸湿系数、凋萎湿度、饱和持水量及田间持水量随生物炭的添加而呈增加的趋势,竹炭2%、5%和10%添加处理及稻炭与烟炭5%和10%添加处理在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吸湿系数、凋萎湿度、饱和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较对照有差异显著(P0.05)。随着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土壤有效水分范围进一步增大,速效水与中效水含量增加,提高了土壤对作物的供水能力;同时,生物炭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水分蒸发,提高了土壤的保水保湿能力。因此,合理施用生物炭对改善土壤供水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在我国南方红壤旱地中有很强的适用性。
[Abstract]:In order to clarify the effect of biochar addition on the water supply capacity of typical soils in southern Anhui, three kinds of biochar (bamboo charcoal) were studied by laboratory simulation experiments.The effects of rice charcoal and tobacco charcoal) and three kinds of additive ratio of 2% and 10% on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water characteristics of dry land soil in southern Anhui Provinc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oil bulk density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biochar addition, and the soil total porosity, capillary porosity, moisture absorption coefficient, wilting humidity, saturated water holding capacity and field water holding capacity increased with the addition of biochar.The treatments of 5% and 10% of bamboo charcoal and 5% and 10% of rice charcoal and tobacco charcoal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reducing soil bulk density, increasing porosity, moisture absorption coefficient, wilting humidity, saturated water holding capacity and field water holding capacity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amount of biochar, the range of soil available water increased, the content of available water and medium effective water increased, the ability of soil water supply to crops was improved, and the evaporation of water was reduced to a certain extent by biochar.The water and moisture retention ability of the soil is improved.Therefore, the reasonable application of biocha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soil water supply capacity, and has a strong applicability in the red soil upland of southern China.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烟草集团责任有限公司;
【基金】:沪皖现代烟草农业高科技示范园科技项目专项(CF56.1-ZJ1)资助
【分类号】:S1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绪生;耿增超;佘雕;张保健;高海英;;生物炭生产与农用的意义及国内外动态[J];农业工程学报;2011年02期

2 何绪生;张树清;佘雕;耿增超;高海英;;生物炭对土壤肥料的作用及未来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年15期

3 杨放;李心清;王兵;程建中;;生物炭在农业增产和污染治理中的应用[J];地球与环境;2012年01期

4 张伟;;生物炭创造“技术土壤”[J];农业知识;2013年23期

5 姜玉萍;杨晓峰;张兆辉;陈春宏;王良军;;生物炭对土壤环境及作物生长影响的研究进展[J];浙江农业学报;2013年02期

6 张喜娟;孟英;唐傲;王彤彤;董文军;冷春旭;姜树坤;王嘉宇;;功能性材料生物炭的农田应用效应[J];作物杂志;2013年04期

7 邢英;李心清;王兵;周志红;程红光;程建中;房彬;;生物炭对黄壤中氮淋溶影响:室内土柱模拟[J];生态学杂志;2011年11期

8 武玉;徐刚;吕迎春;邵宏波;;生物炭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的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14年01期

9 钱嘉文;宿贤超;徐丹;张金林;肖鹏;赵薇;叶正钱;;生物炭对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生长的影响[J];现代农业;2014年01期

10 黄华;王雅雄;唐景春;朱文英;;不同烧制温度下玉米秸秆生物炭的性质及对萘的吸附性能[J];环境科学;201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沈国清;;生物炭影响土壤生态系统功能的生物学机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2 戴中民;刘杏梅;吴建军;汪海珍;徐建明;;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生物炭基本性质的表征[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上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陆海楠;胡学玉;陈威;;生物炭添加对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A];农业环境与生态安全——第五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王靖tD;把生物炭还给农田[N];沈阳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杰;秸秆、木质素及生物炭对土壤有机碳氮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2 张伟明;生物炭的理化性质及其在作物生产上的应用[D];沈阳农业大学;2012年

3 勾芒芒;生物炭节水保肥机理与作物水炭肥耦合效应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5年

4 Niaz Muhammad;生物炭对植稻酸性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土壤肥力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5年

5 孙大荃;生物炭碳源驱动土壤微生物区系代谢作用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6 张振宇;生物炭对稻田土壤镉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3年

7 殷大伟;生物炭改良白浆土的初步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3年

8 苗微;生物炭陈化对土壤养分和水稻生长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4年

9 刘祥宏;生物炭在黄土高原典型土壤中的改良作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3年

10 徐振华;生物炭对中国北方酸化土壤的改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昌见;生物炭对砂壤土理化性质及番茄生长性状的影响及其关键应用技术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5年

2 梁桓;影响生物炭基氮肥氮素释放因素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5年

3 盖霞普;生物炭对土壤氮素固持转化影响的模拟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4 张明月;生物炭对土壤性质及作物生长的影响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2年

5 武玉;生物炭对土壤中磷的形态转化以及有效性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2015年

6 王浩;不同水分条件下生物炭对土壤特性和高粱生长的影响[D];山西大学;2015年

7 张聪智;生物炭对设施菜地土壤氮素缓控效应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8 李晓梅;秸秆生物炭对黑土碳库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9 白旭佳;污泥基生物炭制备及其保肥效能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10 张瑞;生物炭对滨海盐碱土理化特性和小白菜生长的影响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7337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7337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4f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