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艾比湖绿洲潜在蒸散量年代际变化特征
本文选题:蒸散量 + 气候变化 ; 参考:《农业工程学报》2017年05期
【摘要】:潜在蒸散量在研究气候变化、监测农业旱情、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率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为研究新疆艾比湖绿洲潜在蒸散量年代际变化特征,该文使用1960—2013年艾比湖绿洲地区4个气象站点的数据,通过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年和季节潜在蒸散量,利用Cramer突变检验分析和相关性分析与贡献率计算其特征变化。结果表明:1)20世纪90年代的潜在蒸散量在研究时间尺度中达到最低,自2000年后开始增加。春季、夏季、秋季的潜在蒸散量与年潜在蒸散量变化趋势一致,冬季无明显变化;2)通过Cramer法检验表明,春、夏、秋潜在蒸散量3季突变时间分别为1999年、1996年、1999年,冬季不存在突变,总体而言,潜在蒸散量突变均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3)风速是全年及季节潜在蒸散量的主导因素。研究可为艾比湖绿洲区域的水资源科学配置、农业灌溉管理以及脆弱生态环境恢复提供依据。
[Abstract]: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is widely used in the study of climate change, the monitoring of agricultural drought, and the improvement of agricultural water resources utilization rate.In order to study the Interdecad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in Ebinur Oasis, Xinjiang, the data of four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from 1960 to 2013 were used to calculate the annual and seasonal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by Penman-Monteith formula.Cramer mutation test analysis,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contribution rate were used to calculate its characteristic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in the 90's of the 20th century is the lowest in the study time scale, and it has been increasing since 2000.The change trend of latent evapotranspiration in spring, summer and autumn is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annual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but there is no obvious change in winter. The results of Cramer test show that the mutation time of spring, summer and autumn is 1999, 1996 and 1999, respectively.There is no mutation in winter. In general, the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mutation occurred in the 1990s) wind speed is the main factor of the annual and seasonal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The study can provide basis for scientific alloc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agricultural irrigation management and restoration of fragi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Ebino Lake oasis region.
【作者单位】: 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绿洲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
【基金】:自治区科技支疆项目(201591101) 自治区重点实验室专项基金(2016D03001、2014KL0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U1303381、41261090、41161063) 教育部促进与美大地区科研合作与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
【分类号】:S16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勤;严昌荣;梅旭荣;张燕卿;杨建莹;梁瑜珊;;西北旱区参考作物蒸散量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12年01期
2 韩朝云;;蒸散量的估算及应用[J];河北农业科技;1986年06期
3 张爱芝,师学珍;山西省94县可能蒸散量查算表的建立[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4 李玉霖,崔建垣,张铜会;参考作物蒸散量计算方法的比较研究[J];中国沙漠;2002年04期
5 涂钢,支克广,隋朝阳,付光极,王江;2000年—2001年乾安县生长季蒸散量的初步分析[J];吉林气象;2002年01期
6 封志明,杨艳昭,丁晓强,郑海霞;甘肃地区参考作物蒸散量时空变化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4年01期
7 段永红,陶澍,李本纲;北京市参考作物蒸散量的时空分布特征[J];中国农业气象;2004年02期
8 段红星;作物蒸散量计算模型探讨[J];山西水利;2005年03期
9 樊军;王全九;郝明德;;利用小蒸发皿观测资料确定参考作物蒸散量方法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6年07期
10 张淑杰;班显秀;纪瑞鹏;张玉书;;农田蒸散量模型构建及蒸散状况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6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贾贞贞;刘绍民;徐自为;;遥感监测蒸散量验证方法的研究[A];遥感定量反演算法研讨会摘要集[C];2010年
2 涂钢;支克广;隋朝阳;付光极;王江;;2000年~2001年乾安县生长季蒸散量的初步分析[A];第五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C];2002年
3 李军;罗昂;;新疆1961-2000年参考作物蒸散量的时空变化研究[A];2007农业环境科学峰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李军;罗昂;;新疆1961-2000年参考作物蒸散量的时间变化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5 贺洁颖;马丽;张荣;;拉萨市蒸散量与海拔的关系研究[A];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7应对气候变化与农业气象防灾减灾[C];2013年
6 张山清;普宗朝;宋良娈;周鸿奎;宋水华;;吐鲁番地区气候变化对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影响[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7 曾丽红;宋开山;张柏;杜嘉;;2000~2009年松嫩平原蒸散格局遥感研究[A];第十七届中国遥感大会摘要集[C];2010年
8 粱丽乔;闫敏华;邓伟;;松嫩平原西部5-9月地表蒸散量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杨泽粟;张强;郝小翠;黄菁;张杰;张良;;黄土高原地表蒸散量估算及其空间分布分析[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2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C];2014年
10 王静;宝音陶格涛;;羊草草原不同退化阶段群落蒸散量比较[A];第二届上海市植物生理学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连晋姣;基于遥感方法的黑河中游荒漠绿洲区生长季蒸散量估算[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2 王娟;冬小麦/夏玉米农田碳、水通量测定及蒸散量的模拟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3 张建君;农田日蒸散量估算方法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4 刘文娟;应用遥感方法估算区域实际蒸散量的时空变异性[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5 辛晓洲;用定量遥感方法计算地表蒸散[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3年
6 郭任宏;柴达木盆地平原区蒸散量及浅层地下水的分布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山清;新疆参考作物蒸散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2 徐羽;重庆市参考作物蒸散量及地表湿润指数时空分布规律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3 赵华;不同尺寸蒸渗仪测定农田蒸散量的对比及冠层阻力的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4 熊晓艳;河北省黑龙港地区农田蒸散量的分布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5 宋雪姣;山西省煤炭基地地表蒸散量的遥感估算及其差异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6 李杏鲜;黄土高原样带尺度实际蒸散量时空变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7 热孜宛古丽·麦麦提依明;艾比湖流域蒸散时空变化及遥感估算[D];新疆大学;2016年
8 刘国水;作物蒸散量测定与计算方法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8年
9 卓玛兰草;甘肃省1960-2009年不同气候区潜在蒸散量敏感性分析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10 张yN;基于作物蒸散量模型的智能滴灌控制器设计与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365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736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