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高分子化合物对盐渍化棉田土壤团聚体组成及棉花产量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4-17 15:32

  本文选题:棉花 + 高分子化合物 ; 参考:《南方农业学报》2017年11期


【摘要】:【目的】比较施用不同高分子化合物后盐渍化棉田土壤团聚体及棉花产量的差异,选取适合的高分子化合物用于改良盐渍化棉田及提高棉花产量。【方法】试验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146团棉花大田进行,设4个处理,分别为M1(聚丙烯酸盐类处理,K-PAM)、M2(聚丙烯酰胺类处理,PAM)、M3(纤维素类处理,HEC)和对照(不施化合物,CK),于不同生育期采集棉田土壤的团聚体及待测土样,测定土样pH和电导率,并在棉花采收期进行测产。【结果】M1和M2较CK在棉花盛花期和盛铃期均可显著降低不同土层土壤的电导率(P0.05,下同),有效减小盐分毒害,M3在0~20 cm土层较CK的电导率显著升高,在20~40 cm土层表现为显著降低;在棉花盛铃期,M2和M3较CK 20~40cm土层土壤pH显著降低,其余生育期M2较CK对土壤pH无显著影响(P0.05)。高分子化合物施入土壤后改善了盐渍化土壤结构,主要是增加2.000~0.053 mm土壤团聚体含量;3种高分子化合物均可显著提高棉花产量,其中以M1增产效果最好,增产107.4%。【结论】高分子化合物施用后改善了盐渍化土壤结构,提高了棉花产量,其中以聚丙烯酸盐类施用效果最佳,可作为新疆盐渍土棉田土壤改良的优先选择。
[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of soil aggregates and cotton yield in salinized cotton fields with different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Suitable polymer compounds were selected for improving salinized cotton fields and increasing cotton yield. [methods] th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the cotton field of Shihezi 146 regiment in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They were M _ 1 (polyacrylamide treatment) and CK _ 3 (Cellulose treatment), respectively. Aggregates and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pH and conductivity of soil samples were measured.[results] compared with CK, M1 and M2 could significantly decrease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soil in different soil layers (P 0.05 and P 0.05), and effectively reduce the salt toxicity of M _ 3 in 0 ~ 20 cm soil layer,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K in 20 cm soil layer, compared with CK in the peak flowering stage and boll stage of cotton, 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 _ (3) and M _ (2)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CK in different soil layers.In the soil layer of 20 ~ 40 cm, the soil pH of M _ 2 and M _ 3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CK 20~40cm at boll stage, while the other growth period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soil pH.The soil structure of salinized soil was improved by adding macromolecule compounds to the soil, mainly increasing the soil aggregate content of 2.000 ~ 0.053 mm. All three kinds of macromolecule compounds could significantly increase cotton yield, among which M1 was the best.[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polymer compounds can improve the soil structure and cotton yield, and the polyacrylate application is the best, which can be regarded as the first choice for soil improvement in saline soil of Xinjiang.
【作者单位】: 石河子大学农学院;
【基金】: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项目(2015DFA11660)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4BAC14B030-2)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C0501406) 石河子大学科研计划项目(ZZZC201619)
【分类号】:S156.4;S5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维国,孙和强,张宝言;江东地区盐渍化土地开垦问题及其治理措施[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0年01期

2 白杨;康琼琳;王惠琴;;盐渍化土地治理技术[J];国土绿化;2008年11期

3 王芳芳;吴世新;乔木;李和平;杨涵;李义玲;;基于3S技术的新疆耕地盐渍化状况调查与分析[J];干旱区研究;2009年03期

4 杨自辉,王继和,纪永福,胡明贵,刘虎俊;干旱区盐渍化土地三系统治理技术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1年04期

5 马传明;靳孟贵;;西北地区盐渍化土地开发中存在问题及防治对策[J];水文;2007年01期

6 程莲;张凤华;季新江;李冬梅;殷华;赖先齐;;绿洲农区盐渍化土地开发技术的效率、成本分析[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7 崔静莫;徐海玲;訾慧玲;;试述灌区盐渍化土地治理[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年22期

8 封玲;;玛纳斯河流域盐渍化土地的发生发展及其生态重建[J];中国农史;2009年03期

9 佟才,王志平,段丽杰;盐渍化土地恢复调控的研究进展[J];北方环境;2004年05期

10 魏云杰;许模;;新疆土壤盐渍化成因及其防治对策研究[J];地球与环境;2005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魏云杰;许模;;新疆土壤盐渍化成因及其防治对策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岩溶·工程·环境”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史奕;鲁彩艳;陈欣;;不同利用方式下黑土团聚体水稳定性与有机质关系[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3 刘彩霞;黄为一;;耐盐碱细菌筛选及对盐碱土团聚体形成和土壤活性的影响[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中)[C];2008年

4 史海滨;陈亚新;朝伦巴根;;干旱寒冷地区土壤水-热-盐传输与盐渍化的防治初步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本报记者 谢亚东;改造盐渍化土地 实现可持续发展[N];中卫日报;2009年

2 记者 彭红兵;要有效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N];中卫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蒋劢博;长期施肥对灰漠土团聚体形成及有机碳固存影响机制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6年

2 范如芹;保护性耕作下黑土有机碳固定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3年

3 张丽;玛纳斯河流域绿洲荒漠区盐渍化土地利用变化与利用潜力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汪卫国;甘肃河西走廊盐渍化土地治理技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2 付鑫;不同覆盖方式对旱作农田土壤团聚结构和固碳效应的影响[D];西北大学;2016年

3 秦丰;三峡库区不同果草间作模式的土壤改良效益评价[D];西南大学;2015年

4 郑晓萍;表征富铁土土壤侵蚀的团聚体稳定性及其物理学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5 刘彩霞;耐盐碱微生物的筛选及在盐碱土团聚体形成中的作用[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6 王胜涛;耕作和有机物质投入对土壤碳库和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7 翟鹏辉;天津滨海土壤盐渍化特征与隔盐层处理技术的脱盐效应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8 田浩;侵蚀退化红壤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固碳机制的演变[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9 王益;黄土高原土壤结构性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7641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7641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06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