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白背飞虱智能识别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18 04:08

  本文选题:白背飞虱 + 不变矩 ; 参考:《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6年03期


【摘要】:[目的]为了实现水稻白背飞虱的自动监测,提出一种利用昆虫背部图像特征的白背飞虱自动识别方法。[方法]用自制的野外昆虫图像采集装置,在野外环境下,采集131张白背飞虱昆虫图像,通过颜色(蓝色分量B=130)阈值分割、滤波处理后,获取所采集昆虫图像二值化图,然后提取出单个昆虫背部区域二值化图和背部区域灰度图。通过对白背飞虱的大小统计分析的方法,剔去明显非白背飞虱的单个昆虫图像,再运用不变矩和二维傅里叶频谱数据提取昆虫几何形态、颜色和纹理共88个特征值,将7个不变矩和l×l(l=1,2,…,9)二维傅里叶频谱特征进行组合后作为输入变量,建立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白背飞虱识别模型。[结果]自动采集装置在野外环境下采集的单个白背飞虱大小为1 000~2 600个像素点。当使用鐖1~5不变矩特征值和5×5频谱特征值建立识别模型,训练集准确率达到95.71%,测试集准确率达到95.00%。[结论]使用不变矩和二维傅里叶频谱提取白背飞虱的几何形态、颜色和纹理特征,并建立支持向量机的识别模型,可以实现田间白背飞虱的自动识别。
[Abstract]:[objective]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automatic monitoring of rice white back planthopper, an automatic recognition method of white back planthopper based on the features of insect back image was proposed.[methods] 131 insect images of white back planthopper were collected in the field by using a self-made insect image acquisition device. The binary image of the collected insect image was obtained by color (blue component BX 130) threshold segmentation and filter processing.Then a binary image of the back area of a single insect and a gray image of the back area are extracted.By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size of white back planthopper, a single insect image with obvious non-white back planthopper was removed, and the geometric morphology, color and texture of the insect were extracted by invariant moment and two-dimensional Fourier spectrum data.The 7 invariant moments and 1 脳 l0.Two dimensional Fourier spectrum features are combined as input variables to establish a 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 based identification model for white-backed planthopper.[results] the size of the single white back planthopper collected by the automatic acquisition device in the field was 1 000 ~ 2 600 pixels.When the recognition model is established by using the Eigenvalue of the invariant moment and the eigenvalue of the 5 脳 5 frequency spectrum, the accuracy of the training set is 95.71, and the accuracy of the test set is 95.00.[conclusion] using invariant moment and two-dimensional Fourier spectrum to extract the geometry, color and texture features of white back planthopper, and establishing the recognition model of support vector machine, the automatic recognition of white back planthopper in the field can be realized.
【作者单位】: 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江苏省智能化农业装备重点实验室;
【基金】:江苏省科技厅前瞻性联合研究项目(BY2014095)
【分类号】:S435.112.3;S1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邰德良;杨秋萍;何永垠;李瑛;王泉章;姜海洲;丁志宽;钱爱林;梅爱中;;高效大功臣防治水稻白背飞虱试验[J];江苏农药;2000年02期

2 李西明,马良勇,刘光杰,庄杰云,沈君辉,闵绍楷;农香16等6个水稻新品种(系)对白背飞虱的抗性遗传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01年06期

3 张夕林,孙雪梅,张谷丰,罗萝,丁晓丽;中粳稻区白背飞虱灾变规律及其控制技术研究[J];植物医生;2001年03期

4 肖英方;张存政;顾正远;;水稻品种对白背飞虱的抗性机理[J];植物保护学报;2001年03期

5 张夕林,张谷丰,孙雪梅,罗萝,丁晓丽;中粳稻区白背飞虱灾变规律及配套控制技术研究[J];农药科学与管理;2002年04期

6 张夕林,张建明,张谷丰,孙雪梅,丁晓丽;中粳稻区白背飞虱灾变规律及控制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2002年03期

7 易红娟,张夕林,张谷丰,孙雪梅,羌烨;中粳稻区白背飞虱灾变特点及控制技术研究[J];武夷科学;2002年00期

8 姚洪渭,蒋彩英,叶恭银,程家安;水稻品种诱导白背飞虱药剂敏感性及其相关酶活性变化的研究(英文)[J];Entomologia Sinica;2002年02期

9 姚洪渭,蒋彩英,叶恭银,程家安;白背飞虱不同地区种群的抗药性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2年01期

10 刘泽文,韩召军;白背飞虱抗药性研究进展[J];植保技术与推广;2002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志平;李范;;白背飞虱为害损失和防治技术(摘要)[A];纪念六足学会创建八十周年、江苏省昆虫学会四十周年论文集粹[C];2000年

2 陈仕高;朱明华;蒲正国;谢雪梅;田茂仁;;白背飞虱种群田间自然消长动态研究[A];科技创新与绿色植保——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黄德超;梁广文;黎坚;邹寿发;;第二代白背飞虱发生量的预测[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4 黄德超;梁广文;黎坚;邹寿发;;第二代白背飞虱发生量的预测[A];植物保护与现代农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沈慧梅;赵雪晴;尹艳琼;谌爱东;吕建平;翟保平;;云南江城和西畴白背飞虱早期迁入虫源分析[A];云南省昆虫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叶志华;张志涛;R.C.萨克西那;;白背飞虱的发音器官与两性联系[A];北京昆虫学会成立四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0年

7 袁斌;张舒;罗汉刚;张求东;喻大昭;;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湖北省的发生及单头白背飞虱中病毒的分子检测[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涂智;李舒;许东林;张曙光;周国辉;;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对白背飞虱生命参数的影响[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9 胡劭骥;宁眺;曹杰;叶辉;;基于分子证据的云南白背飞虱成灾种群来源地探讨[A];山地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西南片区会议论文集[C];2013年

10 王维专;曾玲;梁广文;;控制指数在水稻抗白背飞虱研究中的应用[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二)昆虫生态学研究[C];199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胡其峰;我国成功注册首个水稻抗白背飞虱新基因[N];光明日报;2006年

2 记者 宦建新 通讯员 姜仁华;浙江发现一新抗白背飞虱基因[N];科技日报;2001年

3 徐亲阳;水稻抗白背飞虱基因注册[N];科技日报;2006年

4 湖北监利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 刘孔清;白背飞虱的特性与防治[N];农资导报;2009年

5 方圆;防治白背飞虱[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7年

6 实习生 陈梦婕 本报记者 吴亚鹏;我市八万余亩稻田遭病虫害[N];贵阳日报;2007年

7 省植保植检站供稿;切断毒链 治虱防矮[N];湖南科技报;2010年

8 方圆;治白背飞虱高效药[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陈华英;粮食保卫战[N];郴州日报;2010年

10 记者 严冬莲 通讯员 钟造雄;我市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严重[N];郴州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西明;水稻白背飞虱新抗源的发掘、遗传研究和新抗性基因分子定位[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2 薛进;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与白背飞虱基因互作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

3 姚洪渭;白背飞虱抗药性机理的研究——药剂敏感性变化的生物学与生理生化基础[D];浙江大学;2001年

4 闫香慧;褐飞虱和白背飞虱落地后的发生规律及预测预报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5 王光华;天敌对稻飞虱捕食作用的评价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6 沈慧梅;我国褐飞虱与白背飞虱的境外虫源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7 杨海博;白背飞虱和褐飞虱扑灯行为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8 张富铁;水稻应答稻飞虱取食和脱水胁迫的分子反应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9 邹修国;基于机器视觉的稻飞虱现场识别技术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3年

10 蒋春先;广西兴安地区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发生规律及迁飞规律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安兴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对白背飞虱唾液腺转录组影响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2 刘丹凤;温度、水稻生育期和白背飞虱虫态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传播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3 李淑勇;白背飞虱对七类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及对吡虫啉的抗性风险评估[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4 范凯华;白背飞虱抗药性监测及有效药剂的筛选[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5 张文辉;水稻抗白背飞虱近等基因系的抗性观察及其机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1年

6 朗志飞;江淮稻区白背飞虱种群上升及灾变机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

7 方琦;白背飞虱抗药性相关的蛋白质组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8 唐江霞;水稻—白背飞虱—尖钩宽黾蝽的相互关系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4年

9 刁永刚;徽州稻区白背飞虱发生规律及迁飞生物学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10 郑爱玲;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在其介体白背飞虱中的复制[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667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7667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e9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