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西黄土区退耕还林22年后林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
本文选题:晋西黄土区 + 退耕还林 ; 参考:《生态学报》2017年02期
【摘要】:退耕还林林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是评价退耕还林措施及其生态效益的重要内容之一。选取晋西黄土区退耕22年后形成的3种典型乔木林分,包括自然恢复的辽东栎林、油松刺槐人工混交林和刺槐人工纯林,并以耕地作为对照,通过外业调查和采样分析,从深度和程度两方面研究了退耕还林对土壤容重、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等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就土壤容重而言,自然恢复林80 cm以上土层较耕地有显著变化(P0.05),平均降低了28.78%,变化程度最大的在10—20 cm土层;人工林较耕地显著变化发生在60 cm以上土层,混交林和纯林分别降低了10.58%和8.34%,变化程度最大的土层为20—40 cm;(2)3种退耕林地土壤总孔隙度在80 cm以上较耕地发生显著增加(P0.05),增加程度表现为自然恢复林(35.53%)混交林(15.04%)纯林(13.68%),20—40 cm土层变化程度最大;(3)土壤毛管孔隙度自然恢复林、混交林和纯林分别达到耕地的1.36,1.13和1.12倍,自然恢复林和人工林显著变化土层分别为80 cm和60 cm以上,变化程度最大的均为40—60 cm处;(4)土壤有机质和粘粒含量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显著。对于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的变化,有机质的增加可解释31%以上,而粘粒含量的解释度则达到44%—51%,均为极显著水平(P0.01)。自然恢复林对于土壤物理性质影响程度和影响土层深度都大于人工林。
[Abstract]:The change of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in evaluating the measures of returning cropland to forest and its ecological benefits. Three typical tree stands, including natural restored oak forest, artificial mixed forest of Pinus tabulaeformis and Robinia pseudoacacia, and artificial pure forest of Robinia pseudoacacia were selected. The effects of returning cropland to forest on soil bulk density, soil total porosity and capillary porosity were studied from two aspects of depth and degre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in terms of soil bulk density, The change of soil layer above 80 cm in natural restoration forest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cultivated land (P 0.05), and the average decrease was 28.78%, the biggest change was in 10-20 cm soil layer, and the significant change occurred in more than 60 cm soil layer in artificial forest than that in cultivated land. Mixed forest and pure forest decreased 10.58% and 8.34%, respectively. The soil layer with the greatest change was 20-40 cm ~ (2 +). The total porosity of soil above 80 cm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ultivated land, and the increase degree was natural restoration forest (35.53%). The soil capillary porosity of the pure forest (13.68) and the soil layer of 20-40 cm is the largest, and the soil capillary porosity recovers naturally. Mixed forest and pure forest reached 1.36 ~ 1.13 and 1.12 times of cultivated land respectively. The soil layers of natural restoration forest and artificial forest were more than 80 cm and 60 cm, respectively. The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clay content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soil. For the change of soil bulk density, total porosity and capillary porosity, the increase of organic matter can explain more than 31%, while the interpretation degree of clay content is 44%-51%, which is very significant level (P 0.01). The influence of natural restoration forest on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the depth of soil layer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artificial forest.
【作者单位】: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西省吉县林业服务中心;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
【基金】: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5BAD07B03)
【分类号】:S71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高敏;杨宗儒;查同刚;张志强;吕志远;张晓霞;王红艳;朱嘉磊;;晋西黄土区退耕还林20年后典型林地的持水能力[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5年05期
2 唐国勇;高成杰;李昆;;植被恢复对干热河谷退化土壤改良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5年15期
3 高强伟;罗承德;代斌;刘丽;马丹;;“蜀南竹海”毛竹林土壤物理性质及其影响因子[J];林业科技开发;2014年03期
4 李民义;张建军;王春香;王丹丹;;晋西黄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3年03期
5 曹国栋;陈接华;夏军;朱宏伟;蒋永超;张霞;王绍明;;玛纳斯河流域扇缘带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物理性质[J];生态学报;2013年01期
6 杨磊;卫伟;莫保儒;陈利顶;;半干旱黄土丘陵区不同人工植被恢复土壤水分的相对亏缺[J];生态学报;2011年11期
7 李庆云;余新晓;信忠保;刘淑燕;李海光;韩洁春;;黄土高原典型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物理性质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0年06期
8 郑芳;张建军;;晋西黄土区不同植被覆盖流域的水文响应[J];生态学报;2010年20期
9 刘淑娟;张伟;王克林;陈洪松;韦国富;;桂西北喀斯特峰丛洼地土壤物理性质的时空分异及成因[J];应用生态学报;2010年09期
10 李裕元;邵明安;陈洪松;霍竹;郑纪勇;;水蚀风蚀交错带植被恢复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0年1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包志刚;大青山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物理特性和水分动态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鹏飞;贾璐婷;杜俊杰;张建成;穆霄鹏;丁伟;;黄土丘陵沟壑区欧李栽植对土壤质量改良作用的评价[J];草业学报;2017年03期
2 张蕾;吕厚荃;王良宇;;土壤水分观测历史数据集奇异值分析与校正[J];气象;2017年02期
3 王彦武;欧阳雪芝;罗玲;张峰;高金芳;;民勤绿洲区固沙林土壤理化性质时空变异分析[J];人民黄河;2017年02期
4 吴东;黄志霖;肖文发;曾立雄;宋文梅;;三峡库区典型退耕还林模式水土保持功能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17年01期
5 常恩浩;李鹏;张铁钢;肖列;徐国策;赵宾华;张yN;;旱季雨季对黄土丘陵退耕区植被根系分布及水分利用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6年24期
6 魏阳;丁建丽;王飞;邹杰;蔡亮红;;新疆玛纳斯流域非农业种植地盐碱性空间变异特征[J];生态学报;2016年23期
7 张卫青;庞奖励;赛西雅拉图;昂伦;高苏日固嘎;;土壤颗粒组成及土壤容重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16年06期
8 董晓辉;刘林;李金峰;杜俊杰;王鹏飞;张建成;;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经济作物欧李的水土保持功能[J];水土保持通报;2016年05期
9 张露;王益权;韩霁昌;石宗琳;焦彩强;庞国伟;;基于van Genuchten模型的渭北苹果园土壤水分能量特征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6年19期
10 鲍乾;梁建发;王棋;杨瑞;;花江喀斯特石漠化区不同经济型植物的土壤蓄水特征[J];水土保持研究;2017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礼清;孙泽平;李德文;黄俊忠;;川西亚高山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和地被物水源涵养能力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4年07期
2 邓继峰;丁国栋;吴斌;张宇清;赵媛媛;高广磊;王新星;;宁夏盐池地区3种林分枯落物层和土壤水文效应[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4年02期
3 王卫军;赵婵璞;任仙;姜鹏;张绍轩;任佳佳;谷建才;;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分密度对土壤持水能力的影响[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3年10期
4 李民义;张建军;王春香;王丹丹;;晋西黄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3年03期
5 李彬;唐国勇;李昆;高成杰;刘方炎;王小菲;;元谋干热河谷20年生人工恢复植被生物量分配与空间结构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13年06期
6 陈强;赵雨森;辛颖;韩雪成;;大兴安岭北坡火烧迹地植被恢复后枯落物与土壤持水能力研究[J];土壤通报;2013年02期
7 高成杰;唐国勇;李昆;谢青海;;干热河谷印楝和大叶相思人工林根系生物量及其分布特征[J];生态学报;2013年06期
8 刘月秀;李银;曹福亮;;广东桉树林土壤物理性质及其影响因子分析[J];林业科技开发;2012年04期
9 王景燕;胡庭兴;龚伟;宫渊波;罗承德;;川南坡地不同退耕模式土壤及枯落物持水特性[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10 张建军;李慧敏;徐佳佳;;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林对土壤水分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1年2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佳秋,兰伟,李树森,赵晶明;整地深度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J];防护林科技;2005年03期
2 J.A.GENT;关继义;刘谦和;;采运作业和整地对森林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J];国外林业;1987年03期
3 郑存德;程岩;张明明;;质地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及调节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年04期
4 张冬青;何腾兵;林昌虎;何佳芳;;贵州乌江流域喀斯特土壤物理性质的研究[J];贵州科学;2006年02期
5 黎建强;张洪江;程金花;王幸;吕文星;;长江上游不同植物篱系统的土壤物理性质[J];应用生态学报;2011年02期
6 李梅;杨万勤;肖艳;吴福忠;;干扰对毕棚沟生态旅游区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0年14期
7 唐淑英,杨兴邦,谭军,陈东民;光明畜牧场土壤物理性质及其改良途径[J];土壤;1986年02期
8 张飞;陈云明;王耀凤;王琳琳;;黄土丘陵半干旱区柠条林对土壤物理性质及有机质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10年03期
9 W·L.Pritchett;李佩忠;吴利华;;燃烧对森林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J];国外林业;1990年02期
10 王洪斌;森林火灾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J];林业科技情报;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张鲁;周跃;许树克;;西南纵向岭谷区坡地土壤物理性质特征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09年
2 黄毅;张玉龙;;秸秆集中深还对土壤物理性质和玉米产量的影响[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上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侯悦龙;陈学勋;常伟东;;敖汉旗人工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分析[A];科技创新与经济结构调整——第七届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立;黄土丘陵沟壑区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土壤物理性质及水土流失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裴忠雪;东北典型垦区土壤物理性质与肥力关系及其对造林的响应[D];东北林业大学;2016年
2 路嘉丽;基于树种影响土壤差异的造林树种选择初步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6年
3 伍海兵;城市绿地土壤物理性质特征及其改良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3年
4 韩永俊;稻草整株还田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03年
5 李海明;基于土壤物理性质的垃圾填埋场覆土厚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6 吴迪;土壤物理性质的化学调控技术及其对作物产量的影响[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7 杜阿朋;六盘山叠叠沟小流域土壤物理性质及其水文功能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6年
8 蓝明菊;富营养化污水灌溉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9 焦彩强;集约化生产模式下耕作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及效应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10 徐爱珍;上阔下竹复合经营模式对林地土壤物理性质与有机碳的影响[D];南京林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8068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806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