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东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粒度特征分析及风蚀量估算
本文选题:粒度特征 + 粒度对比分析法 ; 参考:《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2期
【摘要】:文章对准东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粒度特征进行分析并估算风蚀量,结果表明,准东地区土壤主要由细砂组成,粒径范围在0.046~0.158 mm,其中耕地分选很差,草地和裸地分选较差,半固定沙丘分选状况较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表现中等,耕地、草地和裸地为极正偏,半固定沙丘为正偏,土壤粒度粗细分配的对称性极差,风蚀沉积物细偏,平均值向较细方向移动;与半固定沙丘相比,耕地、草地和裸地土壤粒度峰态值明显较小,高植被覆盖度对土壤粒度分布有明显的改良作用;利用粒度对比分析法得到准东地区2016年土壤风蚀量在1 700~4 160 g/(m~2·a)范围内,平均风蚀量为3 219.36 g/(m~2·a),土壤侵蚀强度为中度风力侵蚀区,其中半固定沙丘土壤风蚀量最大,相同土地利用类型由于植被覆盖度、地形等不同,风蚀量也有明显差异.
[Abstract]:The paper analyzes the soil granularity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and estimates wind eros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oil in the area is mainly composed of fine sand with a particle size range of 0.046 ~ 0.158 mm, in which the separ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is very poor. The separation of grassland and bare land was poor, the sorting condition of semi-fixed sand dunes was medium than that of other land use types, the cultivated land, grassland and bare land were extremely positive deviation, semi-fixed sand dunes were positive deviation, and the symmetry of fine distribution of soil granularity was extremely poor. Compared with semi-fixed sand dunes, the peak value of soil granularity in cultivated land, grassland and bare land is obviously smaller, and high vegetation coverage has obvious improvement on soil granularity distribution. The results of particle size contrast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wind erosion amount in 2016 was 1 700 ~ 4 160 g/(m~2 / a, the average wind erosion was 3 219.36 g/(m~2 a ~ (-1), and the soil erosion intensity was moderate wind erosion area, in which semi-fixed sand dunes had the largest wind erosion. The same land use types have obvious differences in wind erosion due to different vegetation coverage, topography and so on.
【作者单位】: 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育部绿洲生态重点实验室;
【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2014211A018)
【分类号】:S157.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戎慧;郑刚;彭世揆;;杭州市余杭区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检测技术研究[J];江苏林业科技;2012年05期
2 ;中国荒漠化在土地利用类型方面的表现与分析[J];中国土地;1998年01期
3 宋晓丽;陈伟;樊俊华;;海口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分析[J];广西农业科学;2010年12期
4 周媛;石铁矛;胡远满;高畅;刘淼;;基于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地表温度与植被指数的关系[J];生态学杂志;2011年07期
5 肖捷;张美英;施临湘;;广东省韶关市土地利用类型转移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5期
6 秦占飞;常庆瑞;;土地利用类型分维数及稳定性研究——以陕西省蒲城县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2012年01期
7 王利平;王成;李晓庆;雷田;;区域生态质量变化对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的响应——以重庆市沙坪坝区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7期
8 张文群,黄鸿翔,朱大权;鲁北平原土地利用类型的彩红外片判读精度研究[J];土壤肥料;1986年02期
9 宋开山;刘殿伟;王宗明;张柏;金翠;李方;刘焕军;;三江平原过去50年耕地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08年04期
10 张丽;杨庆媛;冯应斌;;基于分形理论的区域土地利用类型探讨——以重庆市沙坪坝区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高江波;李双成;;基于土地利用类型的能值及环境承载分析——以京津冀地区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牟雪洁;赵昕奕;;珠三角地区土地利用类型与地表温度关系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林皆敏;;基于GIS的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关系研究——以厦门市为例[A];福建省土地学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除多;;西藏拉萨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空间格局分析[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5 卓静;邓凤东;刘安麟;周辉;赵青兰;;延安市宝塔区土地利用类型坡度分异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卫星遥感应用技术与处理方法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6 吕利娜;郑新奇;李志建;;基于名义变量的土地利用类型空间自相关探究[A];《测绘通报》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摘要集[C];2008年
7 韦素琼;陈健飞;;福建省土地利用类型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分析[A];中国土地资源态势与持续利用研究[C];2004年
8 李团胜;;陕西省耕地的时空变化特征[A];中国土地资源态势与持续利用研究[C];2004年
9 尹锴;崔胜辉;赵千钧;吝涛;花利忠;李新虎;;邻接土地利用类型对厦门城郊林下层植物多样性的影响[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赵瑞一;重庆南川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碳运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D];西南大学;2016年
2 孙尚华;土壤碳、氮循环对全球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晓群;基于CA-Markov模型的土地利用类型动态监测及预测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2 阮芯竹;重庆四面山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优先路径特征[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3 郭聪聪;基于无人机遥感的灌区土地利用类型分类方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4 谭琪铃;基于GIS与RS的岷江上游土地利用类型演变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年
5 张炀林;农村土地利用类型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年
6 马梁超;陕南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微量元素空间变异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6年
7 谢力扎提·哈布尔;吐鲁番市土地利用类型稳定性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8 李耀;土地利用类型转变潜力评估分析[D];浙江大学;2006年
9 韩黎阳;三峡库区典型土地利用类型及空间格局的环境效应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4年
10 贾林平;雨城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198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819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