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裸坡产流产沙过程试验研究
本文选题:喀斯特土壤侵蚀 + 二元结构 ; 参考:《生态学报》2017年06期
【摘要】:运用可调坡度、地下孔(裂)隙度试验钢槽装填土石模拟喀斯特裸坡,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探索了喀斯特裸坡产流产沙过程。结果表明:降雨强度、坡度和地下孔(裂)隙度对喀斯特裸坡产流产沙均有明显的影响。(1)在30、50、80mm/h降雨强度下地表产流产沙存在临界降雨强度,临界降雨强度在50—80mm/h之间,地下孔(裂)隙产流量和产沙量均随降雨强度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产流量随降雨强度变化顺序为503080mm/h,产沙量随降雨强度大小变化顺序为508030mm/h。(2)随着坡度增大,地下输沙模数减小,其大小随坡度变化的顺序为10°15°20°25°;同一降雨历程内,坡度越小,单位时间内的地下输沙模数减小量越大,其大小随坡度变化的顺序为10°15°20°25°。(3)地下孔(裂)隙度对地下产流产沙影响显著,地下孔(裂)隙度的增大使地下流失量增大。地下产流比重、产沙比重均随地下孔(裂)隙度的增大而增大,大小顺序均为1%3%5%。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喀斯特坡地土壤侵蚀机理,为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和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Abstract]:The process of runoff and sediment production in bare karst slope was studied by means of adjustable slope and underground hole (crack) gap test, which was used to simulate bare karst slope by filling soil and rock in steel trough. The artificial rainfall simulation method was used to explore the process of runoff and sediment production in bare slope of karst. The results show that rainfall intensity, slope and gap of underground hole (fissure) have obvious influence on runoff and sediment yield on bare slope of karst. (1) critical rainfall intensity exists in runoff and sediment yield at 30 ~ 50 ~ 80mm / h rainfall intensity, and critical rainfall intensity is between 50-80mm/h. With the increase of rainfall intensity, the runoff and sediment yield of underground pore (fissure) gap increased first and then decreased. The order of runoff and sediment yield with rainfall intensity was 503080mm / h and 508030mm / h / h, respectively. The modulus of underground sediment transport decreases, and the order of variation with the slope is 10 掳15 掳20 掳25 掳. The smaller the slope is, the greater the decrease of underground sediment transport modulus per unit time is. The order of change with slope is 10 掳15 掳20 掳25 掳路m3) the gap of underground hole (crack)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underground abortion and sediment yield, and the increase of porosity of underground hole (crack) increases the amount of underground loss. The specific gravity of underground runoff and sediment yield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porosity of underground hole (fissure), and the order of size is 1 35%. The study is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soil erosion mechanism of karst sloping land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作者单位】: 贵州大学林学院;贵州晟泰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61057,41061029) 贵州省应用基础重大专项课题(黔科合JZ字[2014]200207) 贵州大学引进人才科研项目(贵大人基合字[2015]63号)
【分类号】:S15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冉景丞;贵州喀斯特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探讨[J];林业资源管理;2002年06期
2 宋林华;贵州省建立普定喀斯特综合试验研究站[J];地理研究;1986年04期
3 苏孝良;西部开发中贵州喀斯特生态区的可持续发展[J];贵州林业科技;2000年04期
4 张俊飚,颜廷武;喀斯特贫困地区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1年06期
5 李晋;熊康宁;;我国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研究进展[J];土壤通报;2012年04期
6 王克林,章春华;喀斯特斜坡地带资源开发中的环境效应与生态建设对策[J];农业环境与发展;1999年03期
7 陈训;龙成昌;;贵州喀斯特生态恢复与生态立省[J];贵州林业科技;2006年01期
8 李越越;谭晋;;贵阳市喀斯特地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方法与实例分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3年10期
9 余启忠;喀斯特地区发展水土保持途径探索[J];水土保持研究;2000年03期
10 任明强;张家德;卢正艳;罗明学;毕坤;陈蓉;;贵州喀斯特与非喀斯特农业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对比研究[J];中国岩溶;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在柒;乙引;;喀斯特适生植物及其喀斯特异质环境的相关诌议[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2 黄乘明;;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与野生动植物保护[A];广西生态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赖承华;;喀斯特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试验与马克思主义[A];2004乌蒙论坛论文集(一)[C];2004年
4 翠张玲;熊康宁;任晓冬;巍鹏;;喀斯特峰林盆地庭园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以贵州省清镇市王家寨和羊昌洞示范区为例[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5 吴平;;关于喀斯特地区房地产开发所产生环境问题的几点思考[A];首届贵州环境影响评价论坛论文选编[C];2008年
6 王德光;胡宝清;覃开贤;;复杂性科学在喀斯特土地利用系统研究中的应用[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7 何梅;朱立;孙超;;贵州喀斯特适生药用植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研讨会专辑[C];2007年
8 杨胜天;王冰;王玉娟;;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遥感监测现状与发展趋势[A];全国第二届水土保持监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邹细霞;杜芳娟;;喀斯特农业经济与乡村旅游共建模式设计——以贵州省清镇市王家寨和羊昌洞生态农业为例[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10 刘占明;胡宝清;;基于分形理论的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动态分析——以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为例[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柯信;喀斯特地区土壤“长”得慢一厘米至少需要两千年[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李才武;中国喀斯特公园[N];经济信息时报;2006年
3 秦亚洲;中国喀斯特地区:“长出”1厘米土,要成千上万年[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4 记者 刘志强;喀斯特荒山变绿岭[N];科技日报;2001年
5 张晓峰;从专家观点看喀斯特旅游的发展[N];毕节日报;2012年
6 本报记者 肖克 刘久锋;闯出喀斯特地区发展新路[N];农民日报;2012年
7 陈栋 阎国庭;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的高招[N];经济信息时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来洁;喀斯特地区实现生态与脱贫双赢[N];经济日报;2012年
9 吴承旺;人类活动与喀斯特生态[N];贵州日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李才武 特约记者 林元顺;用“喀斯特”为区域经济造势[N];经济信息时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罗扬;喀斯特地区林业可持续发展评价[D];南京林业大学;2006年
2 王秀峰;喀斯特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春;基于稳定同位素和水化学的喀斯特小流域降雨径流响应规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2 胡锋;亚喀斯特地区景观特征与生态环境效应探讨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6年
3 李圆s,
本文编号:18303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830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