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空心村整治还田土壤团聚体特征的影响
本文选题:空心村 + 土壤团聚体 ; 参考:《水土保持研究》2017年04期
【摘要】:以探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为目的,为提高山地丘陵区空心村整治还田土壤稳定性及生产性能提供科学依据。在陕西澄县山地丘陵区空心村整治还田后,设置5种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开展为期1年的种植试验,分别为玉米(C处理)、小麦(W处理)、蔬菜(V处理)、药材(M处理)及对照(未种:CK处理)。测定分析干筛法和湿筛法0—40cm土层土壤团聚体分布、平均质量直径(WMD)、几何平均直径(GMD)、团聚体破坏率(PAD)、不稳定团粒数(ELT)和分形维数(D)。结果表明:(1)各处理在0—40cm各土层土壤团聚体数量及大小均显著优于CK处理,各处理干筛下0—40cm土层0.25mm团聚体含量(DR0.25)和湿筛下该含量(WR0.25)随着土壤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相反的趋势;(2)干筛法和湿筛法0—40cm土层各处理土壤平均重量直径(MWD)平均值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平均值大小顺序均呈现W处理C处理M处理V处理CK处理,C处理有助于增加表层土壤大团聚体含量,W处理则有助于增加下层土壤大团聚体含量;(3)湿筛法分析表明,各处理土壤团聚体破坏率(PAD)和不稳定团粒指数(ELT)在0—40cm土层内均表现出近似"Z"字形趋势,各处理显著低于CK;(4)各处理的分形维数(D)在0—40cm土层平均值大小顺序为C处理W处理M处理V处理CK处理。土壤分形维数(D)与干筛法和湿筛法下0—40cm土层0.25mm团聚体含量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分别为R2=0.74和R2=0.67。空心村整治还田后种植玉米和小麦有利于提高0—40cm土层大团聚体含量,增加土层稳定性,改善土壤结构。
[Abstract]: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land use methods on soil aggregate, this paper provides a scientific basis for improving the stability and production performance of returning soil in hollow villages in mountainous and hilly areas. After reclaiming the hollow village in mountainous hilly area of Chengxian County, Shaanxi Province, five different land use methods were set up, and a one-year planting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They were treated with corn (C), wheat (W), vegetable (V), and medicinal herbs (M) and the control (unseeded CK). The distribution of soil aggregates in 0-40cm soil layer by dry and wet sieving methods were measured and analyzed. The mean mass diameters of 0-40cm, geometric mean diameters of 0-40cm, the rate of destruction of aggregates, the number of unstable aggregates and the fractal dimension were measur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umber and size of soil aggregates in each soil layer of 0-40cm treatment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CK treatment. The content of 0.25mm aggregate in 0-40cm soil layer under dry sieve (DR0.25) and that in wet sieve soil layer (WR0.25) showed a reverse trend with the increase of soil depth. (2) dry sieve method and wet sieve method for 0-40cm soil layer, the average weight diameter of each treated 0-40cm soil layer was equal to that of 0-40cm soil layer. The order of mean value and GMDs of geometric mean diameter is W treatment, M treatment, V treatment, CK treatment, C treatment and W treatment can increase the content of large aggregates in the surface soil, while the W treatment can increase the amount of large aggregates in the lower soil. The wet siev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failure rate of soil aggregates and the unstable aggregate index (ELT) showed a similar "Z" zigzag trend in the 0-40cm soil layer. The fractal dimension of each treatment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CK4) the average value of 0-40cm soil layer was in the order of C treatment W treatment M treatment V treatment CK treatment. There was a good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fractal dimension (D) and the content of 0.25mm aggregates in 0-40cm soil layer under dry and wet sieving methods, which were R _ 2O _ (0.74) and R _ (2 +) _ (0.67), respectively. Planting corn and wheat after returning the hollow village to the field was beneficial to increase the content of large aggregate in 0-40cm soil layer, increase the stability of soil layer and improve the soil structure.
【作者单位】: 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国土资源部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工程重点实验室;
【基金】: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计划项目”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2016KCT-23)
【分类号】:S1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贤清;李荣;;免耕覆盖对宁南山区土壤物理性状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5年19期
2 王丽;李军;李娟;柏炜霞;;轮耕与施肥对渭北旱作玉米田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含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4年03期
3 程科;李军;毛红玲;;不同轮耕模式对黄土高原旱作麦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3年18期
4 李华;逄焕成;任天志;李轶冰;汪仁;牛世伟;安景文;;深旋松耕作法对东北棕壤物理性状及春玉米生长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3年03期
5 侯贤清;李荣;韩清芳;贾志宽;王维;杨宝平;王俊鹏;聂俊峰;李永平;;轮耕对宁南旱区土壤理化性状和旱地小麦产量的影响[J];土壤学报;2012年03期
6 张鹏;贾志宽;王维;路文涛;高飞;聂俊峰;;秸秆还田对宁南半干旱地区土壤团聚体特征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2年08期
7 李涵;张鹏;贾志宽;孙红霞;韩丽娜;杨保平;聂俊峰;;渭北旱塬区秸秆覆盖还田对土壤团聚体特征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2年02期
8 赵如浪;冯佰利;蒋树怀;张小东;屈洋;蔡晓青;朱瑞祥;;黄土高原旱地保护性耕作农田土壤团聚体特性变化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9 祁迎春;王益权;刘军;于雄胜;周彩景;;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几种团聚体稳定性指标的比较[J];农业工程学报;2011年01期
10 余海英;彭文英;马秀;张科利;;免耕对北方旱作玉米土壤水分及物理性质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娟;韩霁昌;陈超;李劲彬;;山地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空心村整治还田土壤团聚体特征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17年04期
2 沈浦;王才斌;于天一;吴正锋;郑永美;孙学武;郑亚萍;孙秀山;罗盛;;免耕和翻耕下典型棕壤花生铁营养特性差异[J];核农学报;2017年09期
3 王珊;毛玲;廖浩;蔡华;孙文攀;陈良丹;;种植年限对植烟土壤团聚体组成与稳定性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17年06期
4 张柏杨;张国斌;郁继华;冯致;杜淼鑫;罗石磊;叶洁;王翠丽;;日光温室蔬菜栽培废弃基质露地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及辣椒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7年03期
5 朴琳;任红;展茗;曹凑贵;齐华;赵明;李从锋;;栽培措施及其互作对北方春玉米产量及耐密性的调控作用[J];中国农业科学;2017年11期
6 高飞;李霞;任佰朝;董树亭;刘鹏;赵斌;张吉旺;;小麦玉米周年生产中耕作方式对夏玉米根系特性和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7年11期
7 舒灏;石国荣;谭军;;外源有机碳对植烟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J];天津农业科学;2017年06期
8 明安祥;陈义厚;;排肥器性能检测装置的设计与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7年10期
9 田肖肖;吕慎强;张亮;李娜;孙晓;景建元;王林权;李厚华;;免耕覆盖有效提高夏玉米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7年03期
10 王杨扬;赵中秋;原野;陈路明;郭安宁;;黄土区露天煤矿不同复垦模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7年05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荣;侯贤清;贾志宽;韩清芳;王敏;杨宝平;丁瑞霞;王俊鹏;;沟垄全覆盖种植方式对旱地玉米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3年07期
2 周振方;胡雅杰;马灿;薛天柱;郭映;魏国孝;;长期传统耕作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2年06期
3 尹光华;佟娜;郝亮;谷健;刘作新;;不同材料膜覆盖对土壤水分和花生产量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2年04期
4 李娟;李军;尚金霞;贾志宽;;轮耕对渭北旱塬春玉米田土壤理化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年07期
5 张鹏;贾志宽;王维;路文涛;高飞;聂俊峰;;秸秆还田对宁南半干旱地区土壤团聚体特征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2年08期
6 王海霞;孙红霞;韩清芳;王敏;张睿;贾志宽;聂俊峰;刘婷;;免耕条件下秸秆覆盖对旱地小麦田土壤团聚体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2年04期
7 李涵;张鹏;贾志宽;孙红霞;韩丽娜;杨保平;聂俊峰;;渭北旱塬区秸秆覆盖还田对土壤团聚体特征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2年02期
8 侯贤清;贾志宽;韩清芳;孙红霞;王维;聂俊峰;杨宝平;;不同轮耕模式对旱地土壤结构及入渗蓄水特性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2年05期
9 王晓娟;贾志宽;梁连友;韩清芳;丁瑞霞;杨保平;崔荣美;;旱地施有机肥对土壤有机质和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2年01期
10 韦本辉;甘秀芹;申章佑;宁秀呈;陆柳英;韦广泼;李艳英;胡泊;刘斌;吴延勇;;粉垄栽培甘蔗试验增产效果[J];中国农业科学;2011年2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军玲;王虹艳;卢升高;;亚热带土壤团聚体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J];土壤通报;2010年03期
2 王国强;孙焕明;;拉萨市农田和林地土壤团聚体的组成及稳定性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11期
3 郝余祥,程丽娟;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的微生物组成[J];土壤学报;1964年02期
4 WUSTAMIDIN L.A.DOUGLAS ,王鸣远;土壤团聚体破坏与雨滴能量的关系[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1986年03期
5 D.J.Mc Queen;C.W.Ross;G.Walkert;张佳宝;;运用扫描电镜和分散/消散技术评价新西兰表层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J];土壤学进展;1989年02期
6 李越;李航;;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研究概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11期
7 史奕,陈欣,沈善敏;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机制及人类活动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2年11期
8 史奕,陈欣,沈善敏;有机胶结形成土壤团聚体的机理及理论模型[J];应用生态学报;2002年11期
9 赵京考,刘作新,韩永俊;土壤团聚体的形成与分散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J];水土保持学报;2003年06期
10 文倩,关欣;土壤团聚体形成的研究进展[J];干旱区研究;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仇建飞;窦森;;添加玉米秸秆培养对土壤团聚体中腐殖质组成和性质的影响[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陈晶晶;蒋先军;;稻田长期垄作免耕对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生物活性的影响[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马永玉;蒋先军;张维;周明厚;;采用二维光学图像和三维断层扫描研究单一粒径土壤团聚体的分形特征[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窦森;关松;李凯;;土壤团聚体中有机质研究进展[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刘彩霞;黄为一;;耐盐碱细菌对盐碱土壤团聚体形成的促进作用[A];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二届全国农业微生物研究及产业化研讨会》和《第十一届全国杀虫微生物学术研讨会》暨《湖北省暨武汉市微生物学会和内蒙古微生物学会2008年会》论文摘要[C];2008年
6 黄雁飞;陈秋实;区惠平;顾明华;;耕作方式对土壤团聚体与有机碳含量的影响[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中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王义祥;翁伯琦;黄毅斌;王成己;叶菁;;生草栽培对果园土壤团聚体内有机碳的影响[A];十一五农业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第四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罗红燕;蒋先军;谢德体;;细菌在不同土壤团聚体粒径中分布的遗传多样性比较及对耕作方式的响应[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王峰;陈玉真;尤志明;吴志丹;江福英;陈芝芝;翁伯琦;;不同类型茶园土壤团聚体组成特征及稳定性研究[A];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分12茶学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徐爽;化学物质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它物理性状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於修龄;土壤团聚体/铁锰结核的三维结构、形成过程及其环境意义[D];浙江大学;2015年
3 赵冬;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过程土壤团聚体结构演变特征及其量化表征[D];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7年
4 罗红燕;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群落的空间分布及其对耕作的响应[D];西南大学;2009年
5 毛艳玲;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团聚体碳组分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6 郑红;东北温带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组分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7 刘恩科;不同施肥制度土壤团聚体微生物学特性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8 文倩;半干旱荒漠化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微生物量与群落功能特性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9 郭志彬;半干旱黄土高原地区不同干预方式下撂荒地演替植被生物量与土壤物化性质变化[D];兰州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殷涛;保护性耕作农田土壤团聚体固碳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2 孙娇;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化学计量特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米会珍;生物炭对旱作农田土壤团聚体碳氮分布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4 徐灿;基于分形维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评价及其与可蚀性的关系[D];长江科学院;2015年
5 陈高起;典型岩溶区不同植被覆盖类型下土壤团聚体有机碳、氮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6 张耀方;子午岭林区不同胶结物质类型的土壤团聚体结构特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5年
7 朱姝;秸秆深还对土壤团聚体中腐殖质组成与结构特征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8 温小辉;施肥对土壤团聚体胡敏酸数量和结构特征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9 许建林;利用超声波测量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关键技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10 王翠翠;水土流失治理对土壤水文物理特性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8423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842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