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农田土壤肥力现状与旱地土壤培肥技术研究
本文选题:陕西省 + 土壤肥力 ; 参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为了解陕西省小麦、玉米耕地土壤肥力和施肥状况,利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所获得的结果和农户调查数据,对陕西省小麦、玉米土壤肥力现状进行了评价,并在富平试验站研究了旱地土壤培肥措施。主要结论如下;1、以陕西省2005-2011年测土配方施肥数据为基础,采用农户抽样调查方法,对测土配方施肥项目30个县186415个土壤数据和1580个“3414”肥料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陕西小麦耕地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分别为14.3 g kg-1、69.0 mg kg-1、18.5 mg kg-1和148.4 mg kg-1;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分别提高了33.6%、40.8%、176.1%和6.8%,其中速效磷的提高幅度最大。从施肥对土壤养分平衡来看,21世纪初陕西省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投入量分别为183 kg hm-2、109.5 kg hm-2和21 kg hm-2;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分别提高了69.4%,160.7%和1300%。2、为了解陕西省玉米耕地土壤肥力和施肥状况,对2005-2009年玉米测土配方施肥项目75个县7 416个土壤数据和913个“3414”肥料试验数据以及23 942个农户抽样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玉米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为15.2 g kg-1、72.7 mg kg-1、19.7 mg kg-1和153.9 mg kg-1。其中,陕南秦巴山区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最高;关中灌区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最高。21世纪初,陕西省玉米氮肥(纯N)、磷肥(P2O5)和钾肥(K2O)的投入量分别为225.00、63.00和19.65 kg hm-2,分别较20世纪80年代提高了114%、500%和1 300%。3、以渭北旱原两个旱地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研究了旱地不同土壤培肥措施对小麦和玉米的产量、养分吸收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可以增加小麦和玉米的产量,其中NP+M处理的效果最好。合理施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小麦和玉米籽粒的养分吸收量。NP+M小麦籽粒吸收N、P、K增加了52.42%、37.45%、37.02%,玉米增加了38.31%、10.18%和12.46%。施用有机肥能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机肥的培肥作用显著,NP+M处理小麦0~10cm土层土壤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分别增加19.30%、15.46%和7.34%;玉米分别增加了96.21%、40.22%和48.16%。4、在渭北旱原玉米和冬小麦旱地的基础上,研究秸秆覆盖、地膜覆盖、垄沟种植、垄作条件下秸秆地膜双覆盖、绿肥轮作和不覆盖下产量、养分吸收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覆盖条件下小麦和玉米的产量分别为4882.09 kg hm-2和7577.47 kg hm-2,秸秆覆盖分别增产11.98%和31.75%,地膜覆盖分别增产22.39%和3.05%,垄沟种植分别增加16.44%和0.95%,双覆盖分别增加26.49%和22.05%。秸秆覆盖显著降低小麦和玉米的土壤容重,降幅分别为5.65%和4.48%。秸秆覆盖小麦和玉米地有机质较不覆盖分别增加29.87%和7.45%。NP+双覆盖显著增加土壤硝铵态氮的含量,小麦地增幅为87.09%,玉米地为55.99%。地膜覆盖降低玉米地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比不覆盖降低0.07%和66.89%。5.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可将原8个土壤肥力指标降维、提取出3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达到81%以上,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土壤的肥力指标概况。其中第一主成分以有机质贡献最大。第二主成分以全钾贡献最大,第三主成分以硝铵态氮贡献最大。将3个主成分得分作为新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将不同处理的土壤肥力分为三级,其中NP+秸秆还田土壤肥力最高,NP和CK的土壤肥力等级较低。由此可见,NP+秸秆还田是比较适宜的栽培模式。
[Abstract]: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soil fertility and fertilization status of wheat and maize in Shaanxi Province , the soil fertility status of wheat and maize in Shaanxi Province was evaluated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ents of organic matter , alkali , nitrogen , available phosphorus and available potassium in Shaanxi Province increased by 69.4 % , 49.8 % , 176.1 % and 6.8 % respectively .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oil fertility treatments on yield , nutrient uptake and soil fertility of wheat and maize were studied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ertilization could increase the yield of wheat and maize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ertilization could increase the yield of wheat and maize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yield of wheat and maize increased by 19.30 % , 15.46 % and 48.16 % respectively . The content of organic matter and available potassium in maize field was reduced by mulching film mulching . The content of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available potassium was reduced by 0.07 % and 66.89 % respectively .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15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段兆南;坡改梯后的土壤培肥[J];云南农业;2002年12期
2 段兆南;坡改梯后的土壤培肥技术[J];农村实用技术;2004年03期
3 冉孝敏;;无公害果树土壤培肥与管理[J];北京农业;2012年06期
4 许学前,吴敬民;不同施肥组合的土壤培肥效果研究[J];土壤通报;2000年01期
5 冯国铭;新建大棚的土壤培肥[J];吉林蔬菜;2000年05期
6 赵德森,周国侠,栾汉忱,姜绍仁;龙源光合生态液对稻田土壤培肥及增产作用[J];垦殖与稻作;2002年03期
7 孙慧敏,刘军,王静,王益权;土壤培肥过程中氯离子累积与分布规律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3年04期
8 妥凤存;新修农田土壤培肥技术试验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3年02期
9 蒋洛生;果园土壤培肥五法[J];农家参谋;2003年01期
10 丁莉华 ,李翠霞 ,丁晓东;平山县蔬菜地土壤培肥对策[J];河北农业科技;2005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陈国康;曹志平;张凯;;不同土壤培肥措施对华北农田原生动物丰富度影响[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2 陆萍;冒乃和;刘波;;有机农业对土壤培肥和肥料使用的规范要求[A];第九届中国青年土壤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暨第四届中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3 范福利;左建传;孙连城;刘盛炀;郝金松;陆同兰;;兴化市水稻土肥力的演变和培肥途径[A];江苏耕地质量建设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见习记者 努丽亚·阿布都瓦衣提 整理;果园土壤培肥技术三要点[N];新疆科技报(汉);2014年
2 省农科院土肥所、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林新坚;土壤培肥技术[N];福建科技报;2011年
3 龙飞;柑橘要重视土壤培肥[N];农资导报;2013年
4 孙吉晶 王飞;5万亩农田实施培肥工程[N];宁波日报;2010年
5 薛勇;果园土壤培肥五法[N];山东科技报;2003年
6 冯国民;菜田土壤培肥方法[N];云南科技报;2007年
7 魏新雨;药用果园土壤培肥5法[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8 周横;果园土壤培肥技巧[N];瓜果蔬菜报.农业信息周刊;2009年
9 陈星;我区总结出伊犁河流域新垦土壤培肥技术[N];新疆科技报(汉);2009年
10 记者 陈忠权;宅基地废墟变“沃土”[N];天津日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徐斌;不同植物对黄土高原沟壑区弃土场土壤培肥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单燕;陕西农田土壤肥力现状与旱地土壤培肥技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3 陈士超;神东矿区采煤沉陷区复垦土壤培肥技术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年
4 李向文;片麻岩土壤培肥过程中氮素运移规律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
5 马俊艳;设施菜地土壤耕层增厚及土壤培肥机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564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856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