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鼎湖山3种演替阶段森林土壤C、N、P现状及动态

发布时间:2018-05-08 08:03

  本文选题:土壤有机碳 +  ; 参考:《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17年06期


【摘要】:为探讨森林演替过程中土壤C、N、P的变化,通过测定鼎湖山3种演替阶段的森林土壤有机碳(SOC)、总氮(TN)、总磷(TP)含量,对他们的化学计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鼎湖山3种森林土壤SOC和TN随演替阶段而增加,演替中后期表层土壤(0~20 cm)与演替初期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在土壤剖面上的分布都呈现显著的表层富集现象,且表层土壤与其他土层均有显著差异(P0.05)。土壤TP含量随演替阶段没有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不同演替阶段间也没有显著差异,但不同演替阶段土壤TP在土壤剖面上的分布表现不同,演替前期土壤TP含量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演替后期土壤TP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而演替中期土壤TP含量在各土层间没有显著差异。土壤C∶N不受土层深度和演替进程的影响,而土壤C∶P和N∶P均表现为随演替阶段而增加,随土层加深而降低。这些揭示了森林土壤SOC、TN和TP含量随演替进展及其在土壤剖面上的分布取决于土壤C、N、P的来源方式。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changes of soil C ~ (1 +) N ~ (+) P during forest succession, the content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total nitrogen (TNN), total phosphorus (TP) in three succession stages of Dinghushan were determined and their stoichiometry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OC and TN of the three forest soils in Dinghushan increased with the succession stage,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opsoil (0 ~ 20 cm) and the early stage of the succession reached a significant level (P 0.05), and the distribution in the soil profile showed a significant surface enrichment phenomenon.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surface soil and other soil layers (P 0.05). Soil TP content did not change regularly with succession stage,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different succession stages, but the distribution of TP in soil profile was different in different succession stages. The TP content of soil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soil depth in the early stage of succession, and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soil depth in the later stage of succession,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P content among different soil layers in the middle period of succession. Soil C: n was not affected by soil depth and succession process, but soil C: P and N: P increased with succession stage and decreased with soil depth. Thes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evolution of soil SOCN TN and TP contents and their distribution in soil profiles depend on the source mode of soil C ~ (2 +) N ~ (+ +) P.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东省应用植物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270557)资助~~
【分类号】:S71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可慧;于方明;彭少麟;李富荣;;鼎湖山不同演替阶段土壤酸性阳离子淋溶动态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2 刘建华;刘振花;赵素华;董晓文;;红松阔叶混交林不同演替阶段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研究[J];防护林科技;2010年04期

3 程瑞梅;肖文发;王晓荣;封晓辉;王瑞丽;;三峡库区植被不同演替阶段的土壤养分特征[J];林业科学;2010年09期

4 游秀花;马尾松天然林不同演替阶段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杨承栋;;森林土壤学科研究进展与展望[J];土壤学报;2008年05期

6 林伯群;黑龙江省举行森林土壤学术会议[J];土壤通报;1964年04期

7 李昌华;;八十年代以来国内森林土壤研究进展及动向[J];干旱区研究;1986年03期

8 张万儒;森林土壤研究的进展[J];土壤;1991年04期

9 杨承栋,焦如珍,孙启武;森林土壤学科研究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2004年02期

10 蔡琼;丁贵杰;;森林土壤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研究概述[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杨承栋;焦如珍;孙启武;;森林土壤学科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综述篇)[C];2004年

2 杨承栋;;第九章 我国森林土壤资源利用与管理的回顾及展望[A];中国土壤科学的现状与展望[C];2005年

3 吴森博;陈尊贤;;台湾太平山地区森林土壤薄胶层之特性与生成作用[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综述篇)[C];2004年

4 王小国;朱波;;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的升高对森林土壤地下过程的影响[A];庆祝中国土壤学会成立60周年专刊[C];2005年

5 王杰;马红亮;高人;;添加外源氮、单宁酸和酚类化合物对森林土壤氮素的影响[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任荃;成熟森林土壤是巨大“碳汇”[N];文汇报;2006年

2 记者 齐芳 通讯员 廖琼;成熟森林土壤可持续积累有机碳[N];光明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耿玉清;北京八达岭地区森林土壤理化特征及健康指数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2 韩阳;长白山地区森林土壤含水量定量遥感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孙向阳;北京西山地区森林土壤中CO_2、N_2O和CH_4气体的排放通量及动态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199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永涛;海南霸王岭热带低地雨林不同演替阶段土壤理化性质比较[D];西南大学;2013年

2 吕海霞;森林土壤反硝化潜力及产物组成的地域性变异规律[D];西南大学;2011年

3 王琼;森林土壤汞释放通量的影响因子研究[D];成都信息工程学院;2014年

4 郑家;森林土壤中量微量元素空间变异性研究[D];华南农业大学;2016年

5 郭晓笑;内蒙古森林土壤中革菌科真菌的高通量分析[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7年

6 黄俊彪;广州市典型森林土壤多环芳烃分布及其吸附性能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3年

7 李茜;南昌城乡梯度森林土壤磷形态时空分布格局[D];南昌大学;2010年

8 蔡彦彬;土地利用方式和岩性对森林土壤和铝形态影响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3年

9 毕珍;四川盆地森林土壤的有机碳氮存储及其空间分布特征[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10 魏晋;不同区域森林土壤甲烷氧化及其影响因子的初步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606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8606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17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