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干季贵州省东西部区域干湿状况差异分析

发布时间:2018-05-15 13:17

  本文选题:冬半年 + 降水量 ; 参考:《中国农业气象》2016年03期


【摘要】:利用贵州85个气象观测站1960年10月-2010年3月逐日平均气温、降水量、小型蒸发量等资料,选用线性趋势、M-K突变、Morlet小波、积温干燥度指数以及气候干湿指数等方法,对贵州干季(10月-翌年3月)气象干旱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60-2010年贵州东西部区域干季降水量均无显著线性变化趋势,但有一定的阶段性变化特点;西部区域2002年之后降水量呈极显著减少趋势,其线性变化率为-59.5mm·10a~(-1)(P0.01),东部区域2005年之后降水量呈极显著减少趋势,其线性变化率为-97.7mm·10a~(-1)(P0.01)。21世纪前10a贵州东西部区域气象干旱均呈加重趋势。两区域降水量的突变时段和周期性特征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西部区域1979年发生由多到少的突变,存在5~7a的周期振荡,东部区域1995年发生由多到少的突变,存在2~3a的周期振荡。(2)近50a西部区域的积温干燥度、气候干湿指数的变化比东部区域明显偏大、偏低,西部区域的气象干旱比东部区域偏重。(3)贵州东西部区域的积温干燥度、气候干湿指数与降水距平百分率线性拟合率均较高,R~2均在0.8以上,但西部区域更高,积温干燥度和气候干湿指数均能真实体现贵州东西部区域干季气象干旱程度。
[Abstract]:Based on the data of daily mean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and small evaporation from 85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ies in Guizhou from October 1960 to March 2010, the methods of linear trend M-K mutation Morlet wavelet,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dryness index and climate dryness index were used. The dry season (October-March of next year) in Guizhou i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linear change trend of precipitation i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regions of Guizhou during 1960-2010, but the precipitation in the western part of Guizhou has a significant decreasing trend after 2002. The linear variation rate is -59.5 mm 10a ~ (-1) ~ (-1) (P ~ (0.01). The precipitation in the eastern region has a very significant decreasing trend after 2005, and its linear variation rate is -97.7mm 10a~(-1)(P0.01).21. The regional meteorological drought i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parts of Guizhou is aggravated in the first 10 years before the first ten years of the century.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abrupt period and periodic characteristics of precipitation between the two regions (P 0.05). In the western region, there was a mutation from more to less in 1979, and there was a periodic oscillation of 5 ~ 7 years in the western region, and a mutation from more to less occurred in the eastern region in 1995. There is a periodic oscillation of 2 ~ (3) a) the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and dryness degree of the western region in the last 50 years, the change of climate dryness index is obviously larger and lower than that in the eastern region, and the meteorological drought in the western region is more severe than that in the eastern region) the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and dryness degree of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region of Guizhou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western part of Guizhou. The linear fitting rate of climate dryness index and precipitation anomaly percentage is both higher than 0.8, but the west region is higher. The dry degree of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and climate dryness index can truly reflect the dry season drought degree i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regions of Guizhou.
【作者单位】: 贵州省六盘水市气象台;贵州省盘县气象局;贵州省气候中心;贵州省黔东南州气象局;贵州省气象信息中心;
【基金】: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黔科合NY字[2012]3020号) 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项目(黔科合J字[2011]2148号)
【分类号】:S1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大卫;顾欣;龙先菊;;黔东南州2013年气象干旱影响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07期

2 李金柱;;作物受旱分析方法探讨[J];海河水利;2006年01期

3 王焕东;王凤瑞;;沧州市气象干旱分析[J];内江科技;2009年09期

4 李龙;徐玲玲;方军;;三种气象干旱等级评价方法的比较与改进[J];中国农业气象;2009年S2期

5 ;气象干旱不等同于干旱[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0年02期

6 舒兴武;唐红忠;张丽;兰昌明;;黔南干旱评估方法研究[J];贵州气象;2010年S1期

7 虞苏青;王兴菊;陈贞宏;冯新建;吴哲红;邓世有;;安顺市特大气象干旱影响评估[J];贵州气象;2010年S1期

8 王备;高文明;龙俐;;黔西南州越冬作物生长季气象干旱特征分析[J];贵州气象;2011年01期

9 王净;贾红;王今殊;;灰色系统理论在徐州地区气象干旱预测中的应用[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王春林;陈慧华;唐力生;段海来;孙春健;;基于前期降水指数的气象干旱指标及其应用[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树岩;刘荣花;师丽魁;马志红;;河南省近40a气象干旱综合指数特征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2 史建国;严昌荣;何文清;刘克礼;;气象干旱指数计算方法研究概述[A];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宋晓辉;蔡守新;李敏;王嘎;张艳丽;;邯郸气象干旱变化特征及对农业的影响[A];S5 全球典型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影响[C];2012年

4 李奇临;范广洲;周定文;于树海;欧雅;;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在2009/2010年西南干旱的应用[A];S5 全球典型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影响[C];2012年

5 顾欣;韦波;张杰;韩晓令;;黔东南夏季气象干旱指数适宜性及气候特征分析[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5 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与防控[C];2014年

6 李超;;干旱灾情的气象评估工作初探[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灾害性天气系统的活动及其预报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7 李奇临;范广洲;周定文;蒋竹将;;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在西南地区的研究[A];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2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C];2013年

8 何俊琦;余锦华;高歌;王静;;西南地区农业旱情的气象干旱指数适应性研究[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5 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与防控[C];2014年

9 董亮;陆桂华;吴志勇;;近50年西南地区气象干旱演变特征分析[A];中国水文科技新发展——2012中国水文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2年

10 栗健;岳耀杰;雷永登;王志强;王静爱;周兰;尹圆圆;;基于SPI的黄淮海冬小麦气象干旱风险时空格局[A];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的创新理论和方法——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杨春凌;我省84.52%地区达重旱级气象干旱标准[N];贵州日报;2010年

2 记者 朱薇;全州仍有8个县市不同程度气象干旱[N];红河日报;2011年

3 李长春(甘肃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明晰气象干旱和作物干旱[N];中国水利报;2012年

4 记者 刘强;“暖干”致西南气象干旱持续[N];农民日报;2013年

5 本报通讯员 胡懿娜;浙江:全力应对气象干旱[N];中国气象报;2013年

6 记者 陈培娜 林雄锐;我市出现重度气象干旱[N];潮州日报;2014年

7 本报记者 赖敏;近期气象干旱呈四大特点[N];中国气象报;2009年

8 记者 杨梅菊 通讯员 郭战峰;华北黄淮西北局地气象干旱持续[N];中国气象报;2008年

9 记者苗艳丽 郭起豪;华北黄淮等地气象干旱持续[N];中国气象报;2009年

10 赖敏;气象干旱等级的划分[N];中国气象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峰;川渝地区农业气象干旱风险区划与损失评估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亮;CI指数及SPEI指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适用性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2 刘蕾;气候变化对青海省东部农业区气象干旱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周丹;1961~2013年华北地区气象干旱时空变化及其成因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4 史建国;黄河流域农业气象干旱时空格局变化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7年

5 李韵婕;中国西南地区区域性气象干旱事件的特征及成因诊断[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

6 赵一磊;中国区域性气象干旱事件的模拟和预估[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7 刘冰;山东省气象干旱特征研究[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4年

8 吴萍;青海省东部农业区气象干旱规律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9 苗正伟;宝鸡峡灌区气象干旱特性分析及预测[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10 崔冬林;近50年中国区域持续性气象干旱事件的客观识别及变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926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8926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34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