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河南省冬小麦土壤生物活性对滴灌方式的响应

发布时间:2018-05-17 21:00

  本文选题:节水 + 滴灌 ; 参考:《中国土壤与肥料》2017年06期


【摘要】:研究河南省井灌区冬小麦土壤生物活性对滴灌方式的响应,为该区最佳滴灌方式选择提供土壤生物学依据。在田间设置2个滴灌定额水平(I:127.5 mm、90 mm)和2个滴灌带间距水平(D:80 cm、60 cm),在冬小麦开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采集耕层土壤,测定细菌、真菌、放线菌3种土壤微生物数量和转化酶、脲酶、磷酸酶、水解酶(CAT)、脱氢酶、氧化还原酶(PPO)6种土壤酶活性及小麦产量。结果表明:1)I127.5D80处理的土壤细菌、放线菌生长最旺盛,I90D60处理次之。尤其在成熟期,I127.5D80处理的细菌、放线菌数量比I127.5D60处理分别显著提高5.48倍和10.04倍;2)I127.5D80处理成熟期脱氢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余处理,开花期和灌浆期CAT活性均显著低于其余处理。其中,成熟期脱氢酶活性较I127.5D60、I90D60、I90D80处理分别提高208.33%、50%、18.09%,开花期和灌浆期CAT活性分别降低43.52%、46.74%、55.91%和53.25%、10.88%、55.12%;3)土壤生物学响应系数与小麦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I127.5D80处理土壤生物学响应系数、小麦产量均最高,是最佳的滴灌方式。
[Abstract]:The response of soil biological activity of winter wheat to drip irrigation in well irrigation area of Henan Province was studied, which provided soil biological basis for selecting the best drip irrigation mode in this area. Two drip irrigation levels (I: 127.5 mm / 90 mm) and two drip irrigation bands (D: 80 cm ~ (60 cm) were set in the field. The topsoil was collected at flowering, filling and maturing stages of winter wheat to determine the number and invertase of bacteria, fungi and actinomycetes. Urease, phosphatase, hydrolase, catalase, dehydrogenase, redox enzyme PPO-6 kinds of soil enzyme activity and wheat yiel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rowth of actinomycetes was the most exuberant in the soil treated with 1% I127.5D80, and the second was treated with I90D60. Especially in the treatment of I127.5D80 at maturity, the number of actinomycetes increased 5.48 times and 10.04 times than that of I127.5D60, respectively, and the activity of dehydrogenase in mature stag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other treatments, and the activity of CAT in flowering and filling stag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other treatments. The activity of dehydrogenase in mature stage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reatment I127.5D60D60T60I90D80, and the activity of CAT in flowering stage and filling stage was decreased by 43.522% and 55.91%, respectively, and the soil biological response coefficient w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wheat yield under I127.5D80 treatment, and the soil biological response coefficient of I127.5D80 treatmen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I127.5D80 treatment, and decreased by 43.522% and 53.25%,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that of I127.5D80 treatment, and the soil biological response coefficien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I127.5D80 treatment. Wheat yield is the highest, is the best drip irrigation method.
【作者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食用菌遗传育种与微生物资源利用研究室;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河南省粮食作物生理生态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
【基金】: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503120,201203077-03)
【分类号】:S154;S275.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邱新法,曾燕;影响我国冬小麦产量的气象因子研究[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2 章玉林,董玉坤;冬小麦施用化肥试验结果[J];新疆农业科技;1982年02期

3 霍治国,白月明,温民,陈林;冬小麦干旱综合防御集成技术推广试验研究[J];气象科技;2001年01期

4 刘庆春,石兰瑛;2001年冬小麦减产的气象条件分析[J];山西气象;2001年03期

5 方文松;刘荣花;马志红;李树岩;师丽魁;;河南省冬小麦干旱评估指标初探[J];气象与环境科学;2008年03期

6 杨武德;宋艳暾;宋晓彦;丁光伟;;基于3S和实测相结合的冬小麦估产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9年02期

7 郝立生;闵锦忠;张文宗;李春强;魏瑞江;;气候变暖对河北省冬小麦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09年02期

8 朱新玉;刘杰;史本林;张怡;;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原腹地冬小麦气候适宜度变化[J];地理研究;2012年08期

9 孔令寅;延昊;鲍艳松;陈怀亮;;基于关键发育期的冬小麦长势遥感监测方法[J];中国农业气象;2012年03期

10 于光远;;小麦增产对于农业科学研究工作的革命意义[J];中国农业科学;1958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车少静;高祺;刘利军;;2009-2010年度石家庄异常低温对冬小麦影响[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2 杨晓华;杨永红;;秋季气候变暖对冬小麦奇异生长的影响[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3 方文松;朱自玺;刘荣花;王友贺;马志红;;河南省冬小麦干旱动态评估指标初探[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生态气象业务建设与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4 唐为安;唐为安;田红;陈晓艺;温华洋;丁霞;徐光清;;气候变暖背景下安徽省冬小麦产量对气候要素变化的响应[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5 陆春花;梁运香;刘孝清;刘志宏;孙建文;;影响介休市冬小麦产量的原因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气象与现代农业[C];2011年

6 马晓群;张宏群;陈晓艺;吴文玉;许莹;李龙;;安徽省冬小麦干旱风险评估和精细化区划[A];S10 气象与现代农业发展[C];2012年

7 康西言;李春强;;基于作物水分生产函数的冬小麦干旱评估模型[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8 刘荣花;邓天宏;赵国强;方文松;朱自玺;;河南省冬小麦干旱评估业务服务系统[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生态气象业务建设与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9 吴洪颜;高苹;徐为根;;江苏省冬小麦春季阴湿害的风险评估及区划[A];第七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叶冠宁;王淑香;姚岩龙;齐帅;宋素蕊;;河南冬小麦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探讨[A];S10 气象与现代农业发展[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锦;冬小麦受旱面积开始减少[N];中国证券报;2011年

2 记者 高琳;国家气象中心:精细服务为冬小麦产量加分[N];中国气象报;2012年

3 胡若愚;欧美持续干旱 小麦或遭重创[N];经济参考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李雁争;毛留喜:对农业的负面影响并非不能控制[N];上海证券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孙楠;北方干旱呈常态 科学管理保丰收[N];中国气象报;2011年

6 谢银旦;土壤微生物有何作用[N];农资导报;2012年

7 本报记者 李富永;旱灾未必降临 农民怠耕堪忧[N];中华工商时报;2011年

8 郭起豪;气象条件有利 夏粮可望丰收[N];中国气象报;2008年

9 中化化肥农大研发中心 张卫峰 刘全清 张福锁;怎样应对当前旱情对小麦的影响?[N];农资导报;2009年

10 记者 谢江涛 通讯员 葛体达;迷失的碳汇有了线索[N];广东科技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志伟;区域冬小麦估产的遥感数据同化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2 胡亚南;华北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干旱灾害风险评估[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3 孙冰洁;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微生物在黑土有机碳固定中的作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6年

4 赵梦欣;典型农田土壤微生物宏基因组及对人为扰动的响应研究[D];清华大学;2016年

5 丁军军;神农架森林土壤微生物沿海拔分布格局及形成机制[D];清华大学;2016年

6 张于光;三江源国家自然保护区土壤微生物的分子多样性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5年

7 张天雪;海河流域油松林地土壤微生物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

8 任佐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土壤微生物结构与功能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

9 陶玉柱;火对塔河森林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干扰作用[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10 闫晗;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及土壤质量评价[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鹏;低温胁迫下冬小麦冠层高光谱变化特征及响应生理参数监测[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2 姜亚珍;MODIS监测黄淮海平原冬小麦长势与土壤湿度[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3 张延;气候变化对关中地区冬小麦耗水和产量的影响及适应策略[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4 张文智;国产气象卫星数据与作物生长模型同化的冬小麦估产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5 沈家晓;基于近地高光谱遥感与作物生长模型的冬小麦品质监测预报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6 张秋阳;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冬小麦氮肥推荐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7 郑东东;河南省冬小麦农田环境参数反演及系统设计[D];郑州大学;2016年

8 y嚾俸,

本文编号:19028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9028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7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