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苏打盐碱土水溶性有机物荧光特性的影响
本文选题:土地利用方式 + 苏打盐碱土 ; 参考:《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2017年03期
【摘要】:利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考察吉林省西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草原、旱田和水田)对苏打盐碱土水溶性有机物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田中有机物质的质量比最高,为27.08g/kg,草原中有机物质的质量比最低,为21.63g/kg;水溶性有机物(WEOM)的质量比为水田旱田草原,芳香化程度为草原水田旱田,其值分别为3.90,3.79,3.31L/(mg·m);WEOM三维荧光光谱在区域Ⅲ和区域Ⅴ的荧光强度最高;WEOM荧光区域积分值为类腐殖酸类富里酸类溶解性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类色氨酸蛋白质类酪氨酸蛋白质;类富里酸质量比为草原旱田水田,类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的质量比为水田旱田草原,类腐殖酸质量比为旱田草原水田.即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中WEOM的质量比和组成影响显著.
[Abstract]: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land use modes (grasslands, dryfields and paddy fields) on the fluorescence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soluble organic compounds in soda salinized soil in Western Jilin province were investigated by three-dimensional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ss ratio of organic matter in the paddy field was the highest, 27.08g/kg, the mass ratio of organic matter in grassland was the lowest, and the water soluble organic matter (WEOM). The ratio of the mass ratio is to the dryland grassland in the paddy field, the degree of aromatization is 3.90,3.79,3.31L/ (mg. M), and the fluorescence intensity of WEOM in the region III and region V is the highest, and the integral value of the WEOM fluorescence region is the tryptophan protein, the tryptophan protein, a metabolite of the humic acid soluble microorganism. Acid protein; the mass ratio of fulvic acid is in the paddy field in the grassland. The mass ratio of the metabolites of soluble microorganism is in the dryfield grassland in the paddy field and the mass ratio of humic acid is in the paddy field. That is, the different land use methods hav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quality ratio and composition of WEOM in the soil.
【作者单位】: 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吉林省商品粮基地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基金】:吉林省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20170101077JC) 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批准号:20160307006NY)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基金(批准号:nycytx-38)
【分类号】:S15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豁林;徐文富;尹达龙;肖仲纯;;腐殖酸钙改良苏打盐碱土[J];农业科技通讯;1978年12期
2 赵兰坡,尚庆昌,李春林;松辽平原苏打盐碱土改良利用研究现状及问题[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S1期
3 司振江;黄彦;;苏打盐碱土改良及生态环境修复效果评价[J];黑龙江水专学报;2008年04期
4 李凯;王勇;窦森;;吉林省西部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与苏打盐碱土工程改良[J];吉林农业科学;2009年01期
5 李学明;张立新;宋刚;王伟健;;吉林省西部苏打盐碱土区林草植被恢复技术研究[J];湖北林业科技;2011年01期
6 韩喜东;凌爽;刘洪梅;;吉林西部苏打盐碱土区林草植被恢复技术研究[J];科技信息;2011年08期
7 杨国荣;刘文通;温新;卢荣先;;东北松辽平原苏打盐碱土改良利用研究(第二报)——种稻改良利用苏打盐碱土的农业技术措施及其改土效果[J];吉林农业科学;1964年03期
8 刘兆荣,李庆昆;苏打盐碱土有色滤液中钙、镁离子测定方法的探讨[J];土壤通报;1979年02期
9 杨国荣;刘仲臣;温新;赵协哲;李修海;;东北松辽平原苏打盐碱土改良利用研究 第三报:吉林省苏打盐碱土形成演化与改良利用途径的探讨[J];吉林农业科学;1979年02期
10 唐玉文;刘仲臣;李修海;;石膏改良苏打盐碱土的试验报告[J];吉林农业科学;198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李红艳;孙广友;赵立勇;王文辉;王国石;阎修民;骆寅涛;王士奎;岳福顺;;轻度苏打盐碱土水稻大面积超高产本田管理关键技术[A];中国农村土地整治与城乡协调发展研究[C];2012年
2 李月芬;赵兰坡;杨有德;;不同磷肥用量对硫酸铝改良后的苏打盐碱土磷素形态及吸附特性的影响[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中)[C];2008年
3 高玉山;孙毅;毕业莉;冯振生;赵克强;闫孝贡;;石膏改良苏打盐碱土田间定位试验研究[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4 潘艳男;赵兰坡;赵兴敏;;稻草和硫酸铝不同添加比例对苏打盐碱土固碳效应的影响[A];农业环境与生态安全——第五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白时新 记者 高大伟;让西部盐碱滩变绿洲[N];吉林日报;2006年
2 赵田舰;为了让盐碱土成为绿洲[N];科技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梅;吉林省西部苏打盐碱土种稻改良机理与生产关键技术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2 刘金华;苏打盐碱土氟分布及铝氟互作效应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刘胜楠;种稻对苏打盐碱土有机碳及微团聚体含量与组成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6年
2 姚淑姣;醋糟和粉煤灰对苏打盐碱土的改良效果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6年
3 陈志强;若干个树种苗期耐苏打盐碱土能力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4 徐璐;耕作及石膏对苏打盐碱土改良作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2年
5 张先富;苏打盐碱土对氮转化影响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毕晶;苏打盐碱土异位生物改良技术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7 潘艳男;稻草和硫酸铝不同添加比例对苏打盐碱土有机碳固定效果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3年
8 罗进群;绿矾对苏打盐碱土的改良研究[D];暨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9257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925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