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喀斯特石灰土水土保持剂的筛选

发布时间:2018-05-27 06:29

  本文选题:水土保持剂 + 硅酸盐黏合剂 ; 参考:《南方农业学报》2016年02期


【摘要】:【目的】筛选出适合喀斯特石灰土的最佳水土保持剂,为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治理重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不同植物性材料水分吸收功能的差异,制备6种配方的水土保持剂,并在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进行喀斯特石灰土水土保持剂筛选试验。【结果】稻草比木糠(桉树)更有利于土壤物理结构改善,添加有稻草配方水土保持剂的土壤容重比空白对照处理(CK,未施用任何水土保持剂)约降低14.0%、总孔隙度约增大13.0%、最大持水量约增加31.0%。硅酸盐黏合剂能增加地表产流量,其中以单独施用硅酸盐黏合剂的累积产流量最高(3307 m L),极显著高于其他配方(P0.01,下同),其地表产流量在降雨过程的各阶段也最高。6种配方的水土保持剂均能极显著减少土壤侵蚀,比CK分别降低了37.4%、26.1%、32.6%、47.5%、50.0%和55.9%。【结论】硅酸盐黏合剂、稻草和木糠配合使用能充分发挥出各自的土壤保持功能,且硅酸盐黏合剂、木糠(加适量甘油)、稻草(加适量甘油)按2∶1∶1比例进行配制的配方水土保持功能最强。
[Abstract]:[objective] to select the best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gent suitable for karst lime soil, an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control and reconstruction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karst area. [methods] based on the difference of water absorption function of different plant materials, Six formulations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gents were prepared, and the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gent screening experiments of karst lime soil were carried out under artificial simulated rainfall. [results] Rice straw was better than wood bran (eucalyptus) in improving soil physical structure. The soil bulk density with straw formula soil conservation agent was decreased by 14.0, the total porosity increased about 13.0 and the maximum water holding capacity increased about 31.0%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treatment without applying any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gent. Silicate binders can increase surface production and discharge. Among them, the highest cumulative yield and discharge of 3307m / L of silicate binder alon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 formulations (P0.01), and the same amount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gents with the highest formulatio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could significantly reduce soil erosion in every stage of rainfall process. 37.4% lower than CK, 37.4% lower and 32.6% lower than CK. [conclusion] silicate binder, straw and wood bran can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soil conservation function, and silicate binder. The functio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was the strongest when wood bran (with proper amount of glycerol) and straw (with appropriate amount of glycerol) were prepared at 2:1:1 ratio.
【作者单位】: 河池市科技创新发展研究所;广西大学林学院;
【基金】: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桂科攻1140002-3-4)
【分类号】:S15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冉景丞;贵州喀斯特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探讨[J];林业资源管理;2002年06期

2 宋林华;贵州省建立普定喀斯特综合试验研究站[J];地理研究;1986年04期

3 苏孝良;西部开发中贵州喀斯特生态区的可持续发展[J];贵州林业科技;2000年04期

4 张俊飚,颜廷武;喀斯特贫困地区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1年06期

5 李晋;熊康宁;;我国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研究进展[J];土壤通报;2012年04期

6 王克林,章春华;喀斯特斜坡地带资源开发中的环境效应与生态建设对策[J];农业环境与发展;1999年03期

7 余启忠;喀斯特地区发展水土保持途径探索[J];水土保持研究;2000年03期

8 陈训;龙成昌;;贵州喀斯特生态恢复与生态立省[J];贵州林业科技;2006年01期

9 任明强;张家德;卢正艳;罗明学;毕坤;陈蓉;;贵州喀斯特与非喀斯特农业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对比研究[J];中国岩溶;2009年04期

10 李越越;谭晋;;贵阳市喀斯特地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方法与实例分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3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在柒;乙引;;喀斯特适生植物及其喀斯特异质环境的相关诌议[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2 黄乘明;;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与野生动植物保护[A];广西生态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赖承华;;喀斯特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试验与马克思主义[A];2004乌蒙论坛论文集(一)[C];2004年

4 翠张玲;熊康宁;任晓冬;巍鹏;;喀斯特峰林盆地庭园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以贵州省清镇市王家寨和羊昌洞示范区为例[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5 吴平;;关于喀斯特地区房地产开发所产生环境问题的几点思考[A];首届贵州环境影响评价论坛论文选编[C];2008年

6 王德光;胡宝清;覃开贤;;复杂性科学在喀斯特土地利用系统研究中的应用[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7 何梅;朱立;孙超;;贵州喀斯特适生药用植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研讨会专辑[C];2007年

8 杨胜天;王冰;王玉娟;;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遥感监测现状与发展趋势[A];全国第二届水土保持监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邹细霞;杜芳娟;;喀斯特农业经济与乡村旅游共建模式设计——以贵州省清镇市王家寨和羊昌洞生态农业为例[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10 刘占明;胡宝清;;基于分形理论的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动态分析——以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为例[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柯信;喀斯特地区土壤“长”得慢一厘米至少需要两千年[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李才武;中国喀斯特公园[N];经济信息时报;2006年

3 秦亚洲;中国喀斯特地区:“长出”1厘米土,要成千上万年[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4 记者 刘志强;喀斯特荒山变绿岭[N];科技日报;2001年

5 张晓峰;从专家观点看喀斯特旅游的发展[N];毕节日报;2012年

6 本报记者 肖克 刘久锋;闯出喀斯特地区发展新路[N];农民日报;2012年

7 吴承旺;人类活动与喀斯特生态[N];贵州日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李才武 特约记者 林元顺;用“喀斯特”为区域经济造势[N];经济信息时报;2006年

9 陈栋 阎国庭;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的高招[N];经济信息时报;2007年

10 刘义;喀斯特生态治理有了“营林套餐”[N];中国矿业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罗扬;喀斯特地区林业可持续发展评价[D];南京林业大学;2006年

2 王秀峰;喀斯特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廖银锋;喀斯特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2 黄良鲜;喀斯特地区参与式农村发展模式研究[D];广西大学;2008年

3 罗平;喀斯特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广西大学;2008年

4 戴礼洪;喀斯特植物系统变化对土壤和水环境质量的影响及评价[D];贵州大学;2006年

5 张霞;重庆市喀斯特地区聚落分布与周围环境的关系[D];西南大学;2012年

6 杨坡;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7 尹璐;乌江/沅江流域土壤有机碳的丢失[D];贵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408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9408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e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