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华北平原秸秆还田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18-05-27 09:39

  本文选题:华北平原 + 秸秆还田 ; 参考:《作物杂志》2017年01期


【摘要】:华北平原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产地,有着丰富的秸秆资源和较高的秸秆还田率。合理的秸秆还田可以有效改善土壤质量、促进作物生长以及提高土壤固碳减排能力,但也会带来出苗率下降、病虫草害发生几率加大等风险,从而引起作物产量降低的负面效应。如何通过调整秸秆还田量、还田方式以及配合农艺措施等缓解秸秆还田带来的不利影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关于华北平原秸秆还田生态效应的研究应重点关注华北平原秸秆还田的负面效应产生原因及相应的解决措施、秸秆还田对农田系统增温潜势的影响,以及秸秆还田的长期效应与可持续性等方面。
[Abstract]:North China Plain is an important grain producing area in China, with abundant straw resources and high straw return rate. Reasonable straw returning to the field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soil quality, promote crop growth and improve 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 capacity, but it also brings risks such as lower emergence rate, higher occurrence probability of diseases, pests and weeds, etc. Therefore, the negative effect of crop yield reduction is caused. How to mitigate the adverse effects of straw returning by adjusting the amount of straw returning, returning ways and cooperating with agronomic measures is an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 The study on the ecological effect of straw returning to field in North China Plain should focus on the causes of negative effect of straw returning to field in North China Plain and the corresponding solving measures, and the effect of straw returning to field on the potential of increasing temperature of farmland system. And the long-term effect and sustainability of straw returning to the field.
【作者单位】: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
【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503136)
【分类号】:S14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冉;赵鑫;濮超;刘胜利;薛建福;张向前;陈阜;张海林;;中国农田秸秆还田土壤N_2O排放及其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5年22期

2 李新华;朱振林;董红云;杨丽萍;郭洪海;;秸秆不同还田模式对玉米田温室气体排放和碳固定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5年11期

3 朱丽君;李布青;王光宇;周婷婷;肖文娜;张扬;;麦秸还田对大豆生长和产量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15年07期

4 QI Yong-zhi;ZHEN Wen-chao;LI Hai-yan;;Allelopathy of decomposed maize straw products on three soilborn diseases of wheat and the analysis by GC-MS[J];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2015年01期

5 孙伊辰;廖文华;汪红霞;张伟;刘建玲;;秸秆还田下土壤磷、钾变化与产量效应[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4年06期

6 邵云;马守田;李学梅;马守臣;冯荣成;陈惠婷;王文斐;郝真真;;秸秆还田方式对麦田土壤碳、氮、水动态及小麦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4年11期

7 金艳;朱统泉;陈杰;;秸秆还田与不同基追比氮肥配施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J];作物杂志;2014年05期

8 赵亚丽;薛志伟;郭海斌;穆心愿;李潮海;;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及机理[J];农业工程学报;2014年19期

9 董立;李彦青;马继芳;李立涛;董志平;;二点委夜蛾主害代为害夏玉米主要虫源及暴发机制分析[J];中国植保导刊;2014年08期

10 宋鹏飞;毛培;李鸿萍;王宗超;罗梅浩;;秸秆还田对夏玉米主要害虫发生程度的影响[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4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闫超;水稻秸秆还田腐解规律及土壤养分特性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双磊;棉花秸秆还田对盐碱地棉田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2 张宁;山东地区农作物秸秆生态化综合利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3 赵红香;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麦—玉两熟农田土壤质量和生产力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3年

4 马银丽;华北平原典型农田土壤N_2O产生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

5 强学彩;秸秆还田量的农田生态效应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宝玉;;深沟造林条件下秸秆覆盖对土壤养分和盐分变化的影响[J];绿色科技;2017年03期

2 赵秀玲;任永祥;赵鑫;濮超;张向前;张海林;;华北平原秸秆还田生态效应研究进展[J];作物杂志;2017年01期

3 姜丽娜;胡乃月;马建辉;李金娜;杨娜娜;岳影;李春喜;;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麦田氮素运转和籽粒产量对氮肥的响应[J];华北农学报;2016年06期

4 赖振光;韦剑锋;蔡昭艳;韦方志;李纪潮;孙祖东;陈超君;梁和;韦承坤;;甘蔗/大豆间作及地膜覆盖对大豆生长与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6期

5 陶静静;王宜伦;张博;王海标;;麦茬直播夏玉米产量限制因素与高产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6年33期

6 冯晓峗;万鹏;李洁;赖欣;张贵龙;常泓;;秸秆还田与氮肥配施对中南地区稻田土壤固碳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6年06期

7 赵亚丽;于淑婷;穆心愿;冀保毅;郭海斌;薛志伟;李潮海;;深耕加秸秆还田下施氮量对土壤碳氮比、玉米产量及氮效率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6年10期

8 邹小阳;牛文全;刘晶晶;李元;官雅辉;梁博惠;郭丽丽;张明智;;残膜对番茄苗期和开花坐果期生长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6年12期

9 张素瑜;王和洲;杨明达;贺德先;;不同水分条件下玉米秸秆还田对小麦群体发育和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6年09期

10 刘小慧;严锦华;杨文文;曾瑜;曾从盛;王维奇;;秸秆及配施工农业废弃物对茉莉种植园碳排放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17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勇;玉米秸秆还田后土壤质量变化及对作物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6年

2 马慧娟;秸秆还田不同年限对土壤生化性状及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3 张婷;生物质炭和秸秆配合施用对土壤有机碳氮转化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4 杨弘;秸秆还田对农田棕壤氨挥发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5 万毅林;稻—菜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与化肥减量配施对作物产量及土壤性质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5年

6 徐斌;不同植物对黄土高原沟壑区弃土场土壤培肥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7 李金埔;棉花秸秆还田对棉田土壤微生物和理化性状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8 王红微;农作物秸秆处理的农民行为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4年

9 张晓雨;秸秆还田腐解特征及其对土壤环境和小麦生长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4年

10 樊驰;西南地区有机肥钾资源调查与利用评价[D];西南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建福;濮超;张冉;赵鑫;刘胜利;陈阜;张海林;;农作措施对中国稻田氧化亚氮排放影响的研究进展[J];农业工程学报;2015年11期

2 谢义琴;张建峰;姜慧敏;杨俊诚;邓仕槐;李先;郭俊Z;李玲玲;刘晓;周贵宇;;不同施肥措施对稻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5年03期

3 张自常;刘立军;王志琴;杨建昌;李永丰;;直播旱种与秸秆还田方式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英文)[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5年01期

4 杨长青;史均环;李秀芹;马继芳;姜京宇;;二点委夜蛾对夏播作物的危害调查[J];中国植保导刊;2014年02期

5 黄东风;王利民;李卫华;邱孝煊;;培肥措施培肥土壤的效果与机理研究进展[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4年02期

6 李立涛;马继芳;张安邦;董立;刘磊;甘耀进;董志平;;不同食物对二点委夜蛾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J];中国植保导刊;2013年08期

7 孟梦;吕成文;李玉娥;秦晓波;万运帆;高清竹;;添加生物炭对华南早稻田CH_4和N_2O排放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13年04期

8 涂纯;王俊;官情;刘文兆;;秸秆覆盖对旱作冬小麦农田土壤呼吸、作物产量及经济环境效益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年08期

9 杨丽华;王金凤;杜丽璞;徐惠君;魏学宁;李钊;马翎健;张增艳;;抗全蚀病、根腐病的转PgPGIP1基因小麦的获得与鉴定[J];作物学报;2013年09期

10 乔玉强;曹承富;赵竹;杜世州;张耀兰;刘永华;张四华;;秸秆还田与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及赤霉病发生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3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金埔;棉花秸秆还田对棉田土壤微生物和理化性状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2 石阳;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研究及其在滨州市的示范应用[D];山东大学;2012年

3 聂飞;低山丘陵地区秸秆能源化利用路径实证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2年

4 王斌;基于GIS的广西水稻气候区划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5 彭洋平;中国古代农作物秸秆利用方式探析[D];郑州大学;2012年

6 覃静;农村沼气新技术研究及综合评价[D];广西大学;2012年

7 罗婷婷;湛江市农业信息化现状和对策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8 徐波;水稻秸秆还田综合利用技术推广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2年

9 刘义德;HC公司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建设规模评估[D];吉林大学;2012年

10 张红杰;玉米秸秆皮和瓤的综合利用[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金鑫;穆兴民;王飞;Peter R. Hobbs;刘玉兰;;基于土壤质量的保护性农业技术及其政策取向[J];水土保持研究;2009年01期

2 ;《土壤质量指标与评价》(中国土壤质量研究系列专著)[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0年04期

3 陈美军;段增强;林先贵;;中国土壤质量标准研究现状及展望[J];土壤学报;2011年05期

4 龙牧华;土壤质量含义的变迁[J];地理译报;1996年01期

5 张桃林,潘剑君,赵其国;土壤质量研究进展与方向[J];土壤;1999年01期

6 张华,张甘霖;土壤质量指标和评价方法[J];土壤;2001年06期

7 赵杰,秦明周,郑纯辉;城乡结合部土壤质量及其动态研究——以开封为例[J];资源科学;2001年03期

8 张学雷,张甘霖,龚子同;海南岛土壤质量的指标与量化表达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1年04期

9 刘晓冰,邢宝山,Stephen J.Herbert;土壤质量及其评价指标[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2年02期

10 张海林;土壤质量与土壤可持续管理[J];水土保持学报;200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边振兴;王秋兵;刘兆胜;李立平;;城市化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及对策分析[A];21世纪中国土地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土地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徐建民;汪海珍;;土壤质量指标及评价体系研究进展[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综述篇)[C];2004年

3 王关金;吴堑虹;戴塔根;苏欣;侯木舟;;支持向量机对长沙、株洲、湘潭土壤质量的未来变化的预测[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曹志洪;;第十一章 土壤质量的退化、控制和修复[A];中国土壤科学的现状与展望[C];2005年

5 王铭献;兰利琼;卿人韦;周嘉裕;傅华龙;;土壤微藻对土壤质量影响的研究[A];中国藻类学会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6 李辉信;胡锋;焦加国;;蚯蚓对农田土壤质量的影响[A];江苏耕地质量建设论文集[C];2008年

7 朱林;马友华;;生态农业建设中的土壤质量和土壤资源利用与保护[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8 曹志洪;;土壤质量演变规律与持续利用研究的进展[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综述篇)[C];2004年

9 杨步银;马建宏;王家胜;陈德星;许春香;;肥料高投入对土壤质量及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对策[A];江苏土壤肥料科学与农业环境[C];2004年

10 杨睿璇;王金满;白中科;;草原区露天煤矿排土场复垦土壤质量演替规律与模型[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凡;今年安排1.3亿资金开展土壤质量调查[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2 杨文悦 市绿化市容局政策法规处处长 马云安 市建设交通委副主任 市绿化市容局 市林业局 市城管执法局局长 徐文发 市绿化市容局工会主席 市市容环境行业工会主席 孙建国 上海化学工业区发展有限公司总师办主任;加强土壤质量安全管理 提升上海城市生态环境水平[N];联合时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范建;土壤质量与粮食安全关系到底有多大(二)[N];科技日报;2005年

4 记者 赵凡;今年安排1.3亿调查土壤质量[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5 张晔;问诊中国土壤质量与健康[N];科技日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骆会欣;改善土壤质量 需有管理对策[N];中国花卉报;2011年

7 周强 杜佳音 蔡焕花;郑州市及周边地区土壤质量良好[N];中国矿业报;2014年

8 本报记者 范建;土壤质量与粮食安全关系到底有多大(三)[N];科技日报;2005年

9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 张福锁;保护性耕作对改善土壤质量有重要作用[N];中国农机化导报;2008年

10 胡其峰;我国土壤质量趋向恶化[N];光明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新举;黄河三角洲土壤质量时空演变及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2 于林;沿海经济发达区种植业结构变动对土壤质量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06年

3 林芬芳;不同尺度土壤质量空间变异机理、评价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4 张宏芝;陕北黄土坡面微地形土壤质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5 吕春花;黄土高原子午岭地区土壤质量对植被恢复过程的响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6 李淑杰;吉林省土壤质量与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2年

7 许明祥;黄土丘陵区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演变及调控[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8 郭曼;黄土丘陵区土壤质量对植被自然恢复过程的响应与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9 张平究;不同生态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生物化学和分子生态变化及其土壤质量指示意义[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10 俞海;农地制度及改革对土壤质量演变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有兵;基于不同秸秆还田模式的农田肥力效应研究及土壤质量综合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郭芝源;药用植物黄芪在山西露天煤矿生态复垦的可行性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3 邢慧;安太堡露天矿不同恢复模式下木本植物种群动态与土壤质量相关分析[D];山西大学;2015年

4 安康;城市绿地土壤质量及其影响因素[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5 刘思涵;黄土丘陵区梯田土壤质量演变及培肥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6 王昶;近红外光谱快速评估土壤和有机肥质量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7 卓志清;热带海岛荒地土壤肥力恢复与重建实践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5年

8 石艳玲;玉米秸秆覆盖及促腐对土壤质量影响的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1年

9 朱溪桥;基于村级尺度的农用地土壤质量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10 程光庆;渭北旱塬区土地利用类型及坡向对土壤质量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9415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9415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4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