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绿洲区耕地利用经济效益的耦合分析——以新疆阜康市为例
本文选题:耕地利用效益 + 耦合协调度 ; 参考:《江苏农业科学》2017年07期
【摘要】:耕地资源利用的投入与产出具有较密切的关系,探讨两者之间发展的协调程度以及变化趋势,对于合理利用耕地资源和保障粮食生产具有较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构建耕地利用投入与产出的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耕地利用投入指数、耕地利用产出指数、耦合度、协调度以及系统协调指数进行分析,对阜康市耕地利用经济效益内部的协调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阜康市在2003—2013年期间耕地利用投入指数总体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2)耕地产能在2003—2006年期间波动幅度较小,2006年以后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然而增幅小于耕地投入强度。(3)全市的耕地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协调性从轻度失调逐渐改善为一般协调,耕地经济效益的整体协同效应随着系统耦合协调度的上升也呈现较好发展趋势。(4)耕地投入与产出水平发展并不同步,耕地生产能力在大多数时期仍以不同程度滞后于耕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
[Abstract]: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put and output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discuss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and change trend of development between them for rational utiliz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and guarantee of grain production.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upled coordinated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input and output of cultivated land use, the paper analyzes the input index, output index, coupling degree, coordination degree and system coordination index of cultivated land us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oordination relationship within the economic benefit of cultivated land utilization in Fukang Ci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put index of cultivated land use in Fukang City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of fluctuation in the period 2003-2013) the range of productivity of cultivated land was small in 2003-2006, and gradually increased after 2006. However, the increase was smaller than the intensity of cultivated land input. 3)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input and output of cultivated land in the whole city was gradually improved from slight imbalance to general coordination.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degree of system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the overall synergistic effect of cultivated land economic benefits also presents a better development trend. 4) the level of input and output of cultivated land does not develop synchronously. The productive capacity of cultivated land still lags behind the level of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to varying degrees in most periods.
【作者单位】: 新疆农业大学管理学院/土地科学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71363054) 新疆农业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编号:XJAUGRI2015023)
【分类号】:F323.2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文敏;农村耕地利用亟待观念创新和科技创新[J];农村经济;2002年01期
2 沈昌发;当前我省耕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J];湖北社会科学;1998年08期
3 李宪文,林培,朱德举;山麓地带耕地利用景观动态分析与质量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00年03期
4 高华中;临沂市耕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农业与技术;2001年05期
5 邵秀秀;;泰安市耕地利用效益特征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4年05期
6 宋戈;李丹;王越;雷国平;;松嫩高平原黑土区耕地利用系统安全格局及其空间演变[J];农业工程学报;2014年04期
7 黄淑娟;;当前农村耕地利用与保护对策探讨[J];福建农业科技;2014年06期
8 庞英;王伟;;新时期山东省耕地利用模式区域特征——基于粮食生产资源配置效率的分析[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9 王定忠;张丽娟;徐启明;;陇川县耕地利用现状及保护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4年04期
10 薛振声;一种新的坡耕地利用模式[J];中国水土保持;198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桂波;南灵;;陕西省耕地利用碳源/汇时空差异分析[A];十一五农业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第四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万婷;蒲春玲;;新疆阿瓦提县农户耕地利用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A];全国博士生论坛“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与农民问题”论文集[C];2012年
3 尧德明;;海南省耕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A];2004年中国科协年会3分会场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江艳;周兴;;广西横县耕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A];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新农村建设研究[C];2008年
5 杨忍;刘彦随;;环渤海地区农村空心化与耕地利用集约度时空特征研究[A];中国农村土地整治与城乡协调发展研究[C];2012年
6 贺一梅;杨子生;赵乔贵;陶文星;许婧婧;;耕地利用区划原理·方法及其在云南省的实践[A];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新农村建设研究[C];2008年
7 赵乔贵;杨子生;;保障山区省份粮食安全的耕地利用与保护措施体系研究——以云南省为例[A];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新农村建设研究[C];2008年
8 肖宝玉;张文开;;浅谈人口对耕地利用变化的驱动作用——以尤溪县为例[A];中国土地资源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C];2006年
9 黄训芳;段培;;新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探讨[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6分会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与民生科技产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10 李智国;;我国耕地利用与粮食安全变化的市场驱动分析[A];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新农村建设研究[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朱传民;乡村快速发展下的耕地利用转型与调控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宏;重庆市宅基地复垦耕地利用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李赞红;劳动力析出背景下不同区域耕地利用集约度对比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3 张田方;重庆市璧山区耕地利用效率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4 赵文晖;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保定市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5 周琳;农民职业分化背景下的农户耕地利用效率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6 周迪;重庆山区不同类型农户耕地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6年
7 邓燕婷;矿区耕地利用效率损益分析[D];东华理工大学;2016年
8 王俊智;基于GWR模型的耕地利用时空演变及驱动力分析[D];新疆大学;2016年
9 吕雷;四川省县域耕地利用效率时空分异及影响机制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年
10 翟伟萍;基于DEA与空间统计的河南省耕地利用效率时空演变[D];河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9537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953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