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北部近30年不变草地与不变耕地土壤粒度差异及其指示意义
本文选题:青海湖北部 + 人为活动 ; 参考:《水土保持研究》2016年05期
【摘要】:在前期对青海湖流域1987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5期遥感图像解译基础上,对受人类活动影响严重和沙漠化趋势加剧的环青海湖北部区域近30年不变草地和不变耕地土壤粒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不变草地和不变耕地粒度组成上都属于砂黏壤级,但各组分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不变草地粉砂和黏粒大于不变耕地,而砂含量小于不变耕地;不变草地和不变耕地粒度参数特征表明不变草地平均粒径较小,分选更好,粒度曲线更为近对称分布,峰度中等,而不变耕地则平均粒径偏大,分选较差,粒度曲线偏正偏;不变草地和不变耕地剖面上表现为土壤粒度以地层深度30—35cm为界存在异同,其中不变草地和不变耕地在30cm以上地层范围内土壤粒度差异非常显著,30cm以下范围内土壤粒度差异很小。
[Abstract]: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five remote sensing images of Qinghai Lake Basin in 1987, 1995, 2000, 2005 and 2010, The granularity of grassland and cultivated land in the northern region of Qinghai Lake was analyzed in recent 30 years, which was influenced by human activities and intensified by desertific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ranularity composition of the invariant grassland and the invariant cultivated land belonged to the grade of sandy clay soil, but there were obvious differences among the components, among which the silt and clay of the invariant grassland were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invariant cultivated land, and the sand content was smaller than that of the invariant cultivated land. The grain size parameters of the invariant grassland and the invariant cultivated land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particle size of the invariant grassland was smaller, the sorting was better, the granularity curve was closer to symmetrical distribution, the kurtosis was medium, while the average particle size of the invariant cultivated land was larger, the sorting was poor, and the granularity curve was biased. In the profile of invariant grassland and invariant cultivated land, there ar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soil granularity and stratigraphic depth (30-35cm). Among them, the difference of soil granularity between invariant grassland and invariant cultivated land is very significant in the range above 30cm, and the difference is very small in the range below 30cm.
【作者单位】: 青海师范大学青海省自然地理与环境过程重点实验室;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青海省环境地质勘查局;
【基金】:青海省重点实验室发展专项资金(2014-Z-Y24) 青海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3-Z-913)
【分类号】:S15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克刚,焦有,王英;河南省耕地土壤N、P、K营养元素平衡状况[J];农资科技;2000年05期
2 游通焰,张乙珍;明溪县耕地土壤硼素状况和施硼效果的调查[J];土壤肥料;2001年04期
3 卓旭升;福州市耕地土壤利用现状与保护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04年05期
4 翟琨,颜丽,王开勇;辽中县耕地土壤资源现状、培肥途径及农业结构调整的探讨[J];辽宁农业科学;2004年04期
5 司东伟;石庆龙;;耕地土壤污染治理对策的研究[J];农业与技术;2006年05期
6 周江红;陈舒平;于明;;关于坡耕地土壤“翻滚侵蚀”的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6年06期
7 次仁;;西藏耕地土壤的类型构成及持续利用对策研究[J];西藏科技;2008年05期
8 张安平;黄秋华;;新时期耕地土壤定位监测建设探讨[J];上海农业科技;2009年05期
9 朱春荣;;富裕县耕地土壤现状及培肥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01期
10 陈贵成;吴景山;;梨树县耕地土壤现状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治旭;刘鸣;胡涛;;云南省耕地土壤重金属含量分析[A];全国耕地土壤污染监测与评价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彭嘉桂;章明清;林琼;杨杰;张秋芳;;闽西北红壤区耕地土壤硫肥力及硫肥效应研究(摘要)[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3 王元仲;高云凤;李冬梅;;河北省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监测与评价研究[A];全国耕地土壤污染监测与评价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邓良基;胡玉福;张世熔;王昌全;夏建国;;四川盆地西缘耕地土壤质量变异研究——以雅安市雨城区为例(摘要)[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5 邱建军;唐华俊;陈庆沐;陶陶;Changsheng Li;;中国农业耕地土壤碳平衡与碳排放研究[A];中国青年农业科学学术年报[C];2002年
6 刘惠清;孙蕾;;农安县耕地土壤Hg污染的空间分异分析[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09年
7 杨佩珍;金继运;王国忠;毕经伟;;上海市耕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研究[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中)[C];2008年
8 章明清;彭嘉桂;林琼;杨杰;颜明娟;;闽东南耕地土壤长期供钾特性研究[A];第八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9 魏丹;;不同培肥措施对石灰性黑钙土水毁耕地土壤理化因子及产量的影响[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10 张登红;杨新莲;;山西省大同市耕地上有机质和速效钾的变化趋势[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冯华;我国耕地土壤“家底”摸清[N];人民日报;2013年
2 沈静芳;早建耕地数据库[N];内蒙古日报(汉);2005年
3 通讯员 陈天长;13.5万亩耕地土壤将明显改善[N];闽西日报;2011年
4 中化化肥公司高级顾问 奚振邦 研究员;正面认识化肥对耕地土壤的影响[N];农资导报;2004年
5 李丽辉;特大防汛抗旱资金3.15亿元紧急拨付[N];人民日报;2008年
6 尼勒克县喀拉苏乡农业推广站 马兆萍 尼勒克县喀拉苏乡农机新技术推广站 阿依达尔;干旱地区土地耕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N];新疆科技报(汉);2007年
7 王澎;高标准农田建设有了“国标”[N];农资导报;2014年
8 ;提高耕地质量已迫在眉睫[N];经济日报;2005年
9 ;提高耕地质量已迫在眉睫[N];济宁日报;2005年
10 通讯员陈斌 记者陆学进;夏粮单产连续4年全省第一[N];南通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郝桂娟;大兴安岭东麓旱作丘陵区耕地质量演变与可持续利用[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波;重庆紫色土区坡耕地土壤抗剪强度特征[D];西南大学;2015年
2 张莹;苏南典型地区耕地土壤质量时空变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3 王秋彬;长期施肥条件下吉林省主要耕地土壤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4 杨梅;重庆市耕地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变异性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5 麻万诸;浙江省耕地肥力现状及管理对策[D];浙江农林大学;2011年
6 杨林;基于GIS技术的亚热带不同区域耕地土壤酸化及其差异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7 赵艳;宜兴市耕地土壤质量空间特征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8 徐军生;克山县黑土区退化坡耕地综合治理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9 龙军;亚热带不同耕地土壤和利用类型对“碳源/汇”贡献的差异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10 胡玉福;四川盆地盆周西缘耕地土壤质量变异研究——以雅安市雨城区为例[D];四川农业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9647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964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