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东滩土壤有机碳汇聚能力及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选题:崇明东滩 + 盐沼湿地 ; 参考:《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潮滩湿地的土壤碳汇功能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崇明东滩位列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是长江口规模最大的河口型潮汐滩涂湿地。本研究选取崇明东滩有植被发育的堤外潮滩湿地区域为研究对象,基于2013年的实测数据,同时借助遥感影像解译、Kriging空间插值、相关分析及通径分析,尝试在空间尺度上对土壤有机碳的水平分布、垂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对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储量进行估算;在时间尺度上对崇明东滩不同发育年限区的表层土壤进行研究,结果如下:1)崇明东滩表层0-30 cm土壤有机碳水平分布总体呈北高南低、高位盐沼高、低位盐沼低的趋势,土壤盐度、地上生物量、高程是影响表层土壤有机碳分布的主要因子。崇明东滩环境多变,理化因子的分布变异也较大,其中表层0-3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动范围为1.67-14.15 g·kg-1,土壤全盐量变动范围为1.00-15.75 g·kg-1,NDVI指数变动范围为0.03-0.61,高程变动范围为3.43-4.38 m,土壤容重变动范围为0.69-1.44 g·cm-3,含水率变动范围为38.70-133.19%,pH值变动范围为7.90-8.37,中值粒径变动范围为4.71-46.33 μm。同时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全盐量、含水率、NDVI指数的空间分布均呈现出北高南低,高位盐沼高低位盐沼低的趋势。中值粒径和容重的空间分布均表现为北低南高,高位盐沼小于低位盐沼。高程和pH值的空间分布规律不明显,空间变异性较小。七项理化因子与土壤有机碳含量都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1)。借助通径分析,发现土壤盐度、地上生物量(NDVI指数)、高程是影响崇明东滩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的最主要的因子。2)崇明东滩不同区域土壤有机碳0-100 cm垂直分布与盐度、生物量、粒径0-31μm颗粒的含量密切相关,且同样呈现出北部高、高位盐沼高的特点。高位盐沼土壤有机碳含量整体上随着深度递减,而中低位盐沼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深度递减的趋势不明显。北部高位盐沼、南部高位盐沼、中部高位盐沼、中部中位盐沼、中部低位盐沼0-100 cm.土壤剖面平均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为9.52 g·kg-1、3.88 g·kg-1、4.17 g·kg-1、3.17 g·kg-1、2.07 g·kg-1。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全氮的含量呈极显著相关(p0.05),崇明东滩0-100 cm土壤剖面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全氮线性回归方程为SOC=10.31 TN.1.65(R2=0.96)。崇明东滩0-100 c:m土壤剖面土壤有机碳含量受到盐度、植被生物量输入的较大影响,同时与粒径0-31μm的颗粒的含量密切相关。这一规律在高位盐沼表现明显,在中低位盐沼规律性不明显。北部高位盐沼、中部高位盐沼拥有较大的有机碳输入,分解作用较强,土壤有机碳含量也较高。中部中位盐沼和低位盐沼土壤有机碳输入较少,分解作用弱,土壤有机碳含量也较少。南部高位盐沼的碳输入和分解特征介于上述两类情况之间。3)崇明东滩土壤有机碳密度及沉积速率较高,但是随着湿地发育时间延长而不断降低。表层0-30 cm的土壤有机碳密度介于1.03kg·ma到5.22kg·m-2之间,平均值为2.32士0.57kg·m-1,土壤有机碳储量约为1.15×108 kg。0-100 cm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则介于3.74kg·m-2到13.7kg·m-2之间,平均值为6.38士1.56 kg·m-2,土壤有机碳储量约为3.16×108 kg。自98大堤建成崇明东滩堤外湿地发育以来,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有机碳密度、土壤含水率、土壤全盐量、滩面高程不断上升;而土壤容重,中值粒径则不断下降;pH未见明显改变。其中,发育15年区域的土壤有机碳密度明显高于发育5年的区域。崇明东滩表层0-30 cm的土壤有机碳积累速率由发育5年到发育10年的28.98±7.25g·m2·a-1变为发育10年到发育15年的27.01±6.59 g·m-2·a-1,随植被发育时间延长,累积速率放缓。综上所述,崇明东滩不同区域碳累积能力存在很大差异,并受到环境因子的较大影响。同时,其有机碳累积速率也较高,保护潮滩湿地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Abstract]:In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warming , the soil carbon sink function of tidal flat wetland i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 Chongming Dongtan is the largest river estuary type tidal flat wetland .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 1 )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 soil total salt content , water content ,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in Chongming Dongtan area is 3.43 - 4.38 m . The variation range of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is 3.43 - 4.38 m . The variation range of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is 3.43 - 4.38 m . The variation range of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is 3.43 - 4.38 m , and the variation range of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is 3.43 - 4.38 m .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of the soil profile in the middle of Chongming Dongtan was 3.74kg 路 kg - 1 , 3.17g 路 kg - 1 , 2.07 g 路 kg - 1 . The organic carbon content of soil organic carbon was 3.74kg 路 m - 2 to 13.7kg 路 m - 2 , the average value was 2.32 + 0.57 kg 路 m - 1 .
At the same time , the accumulation rate of organic carbon in Chongming Dongtan surface was increased from 28.98 卤 7.25g 路 m - 2 路 a - 1 to 27.01 卤 6.59 g 路 m - 2 路 a - 1 from 5 to 10 years .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15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忠,孙波,林心雄;我国东部土壤有机碳的密度及转化的控制因素[J];地理科学;2001年04期
2 李忠,孙波,赵其国;我国东部土壤有机碳的密度和储量[J];农业环境保护;2001年06期
3 朱咏莉,韩建刚,吴金水;农业管理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4年05期
4 解宪丽,孙波,周慧珍,李忠佩;不同植被下中国土壤有机碳的储量与影响因子[J];土壤学报;2004年05期
5 程淑兰,欧阳华,牛海山,王琳,高俊琴,张锋,田玉强;荒漠化逆转地区耕层土壤有机碳时空动态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6 方华军,杨学明,张晓平,梁爱珍;坡耕地土壤有机碳再分布特征及其迁移累积平衡[J];核农学报;2005年03期
7 李鸿博,史锟,徐德应;植物过程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5年06期
8 姜小三,潘剑君,李学林;江苏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估算和空间分布分析[J];土壤通报;2005年04期
9 李正才,傅懋毅,杨校生;经营干扰对森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研究概述[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10 邵月红,潘剑君,李海鹰;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分解动态变化研究[J];池州师专学报;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敏;;中国土壤有机碳研究综述[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0 林业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09年
2 卢茜;唐英平;高人;尹云锋;马红亮;;温度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吴庆标;王效科;郭然;;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研究进展[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4 王百群;苏以荣;吴金水;;应用稳定性碳同位素研究土壤有机碳的来源构成[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核科技、核应用、核经济论坛[C];2005年
5 安静;邓波;韩建国;杨富裕;;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影响因子的研究进展[A];农区草业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秦小光;宁波;殷志强;穆燕;;末次间冰期以来渭南黄土地区土壤有机碳碳库的演变[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7 周莉;周广胜;;中国东北样带土壤有机碳对环境变化响应的研究[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8 李富山;韩贵琳;唐杨;吴起鑫;;喀斯特地区不同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氮特征:以贵州普定为例[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9 邱海源;黄志伟;王宪;;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汪青;张平究;;退耕还湿对菜子湖湿地土壤有机碳组分与质量的影响[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安全学术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步宣;全球循环与土壤有机碳[N];中国矿业报;2010年
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李珍素;人为因素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N];农资导报;2006年
3 李云;中国耕作土壤固碳有潜力[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信旺;不同尺度区域农田土壤有机碳分布与变化[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2 徐华君;中天山北坡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3 王百群;黄土区侵蚀与干旱环境中土壤有机碳氮的变化与迁移[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4 王淑平;土壤有机碳和氮的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3年
5 孙艳丽;开封城市土壤有机碳密度、组成及时空变化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6 李典友;区域湿地和农田土壤有机碳变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7 仇开莉;沱江流域(内江段)农田土壤有机碳特征及固持能力测算[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8 刘云慧;华北平原农业土地利用对生物多样性和土壤有机碳变化的影响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9 霍莉莉;沼泽湿地垦殖前后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及其稳定性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3年
10 许泉;南方水田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及保护性耕作增碳效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洁;射洪县不同尺度土壤有机碳密度特征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2 岳曼;延安地区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模型建立与储量估算[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3 徐欢欢;艾比湖湿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垂直分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游浩辰;林地土壤有机碳遥感反演及空间分异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5 赵志敏;中天山垂直带土壤有机碳与植被有机碳的空间耦合分析[D];新疆大学;2008年
6 陈锦盈;中国几个气候带不同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分解动态及其通用模型探索[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7 谢光洪;乌鲁木齐河流域土壤有机碳影响因素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8 史学军;中国东部典型区域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凋落物分解特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9 冯金侠;长三角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及碳收集效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10 周莉;中国东北样带土壤有机碳对环境变化响应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9689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968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