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长期秸秆还田不同施肥对土壤腐殖质含量及结构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6-10 08:33

  本文选题:红外光谱法 + 秸秆还田 ; 参考:《华北农学报》2016年05期


【摘要】:为了给提高耕层肥力、合理利用农业废弃秸秆提供良好的依据,采用腐殖质组成修改法与红外光谱法分析了不同秸秆还田条件下各施肥处理对非石灰性潮土腐殖质含量及结构的变化。以青岛农业大学长期定位秸秆还田试验为基础,设5个试验处理,施氮肥条件下设小麦、玉米秸秆还田(WCN)、一季小麦秸秆还田(WN)2个处理,同时设小麦玉米两季秸秆还田(WC)、对照(CK)、单施有机肥(M)处理。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延续,秸秆还田条件下,2015年各处理土壤中胡敏酸(HA)、富里酸(FA)含量分别平均较2009年提高了117.68%,102.5%。与CK相比,秸秆还田模式各处理土壤腐殖酸总含量(HE)平均增幅21.8%~47.9%,其中腐殖质含量最高为WCN,2015年较CK增长118.8%,较2009年原始土壤增长了183.63%。两季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能够增加土壤胡敏酸和富里酸的含量,胡富比值增大,增加腐殖酸含量并使之平稳增长。土壤腐殖物质活力从高到低为:WCNWNMWC。两季秸秆还田及配施有机肥,提高了芳香族类、羧基类化合物含量,而多糖类化合物含量减少,可提升土壤腐殖质的活性及芳化程度。两季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可提高土壤中有机碳含量,提高土壤地力。
[Abstract]:In order to provide a good basis for improving the fertility of tilling layer and making rational use of agricultural waste straw, Humus composition modification and infrared spectroscopy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changes of humus content and structure in non-calcareous tidal soil under different straw returning conditions. Based on the experiment of long-term positioning straw returning to field in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five treatments were set up, wheat, corn straw and wheat straw were treated with nitrogen fertilizer, WCNN and WN, respectively. At the same time, wheat and corn stalks were returned to the field with WCX, CK and organic fertilizer were applied onl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straw returning to the field, the contents of Hu Min acid and fulvic acid in 2015 were increased by 117.68 and 102.5,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2009. Compared with CK, the average increase of total humic acid content in each treatment was 21.8%, and the content of humus was the highest in WCN.The total humic acid content in 2015 was 118.8% higher than that in CK, and 183.63%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original soil in 2009. The content of Hu Min acid and fulvic acid was increased, the ratio of humic acid and humic acid increased and the content of humic acid increased steadily. The soil humus activity from high to low is: WCNWNMWC. The content of aromatic and carboxylic compounds was increased, while the content of polysaccharides was decreased, which could enhance the activity and aromatization of soil humus.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and soil fertility can be increased by applying nitrogen fertilizer and returning straw to the field in two seasons.
【作者单位】: 青岛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基金】: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经费项目(SDAIT-02-06) 鲁东丘陵区小麦玉米水肥自然资源高效利用综合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2013BAD07B06-03) 高效海洋复合微生物肥料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示范(2015ZDXX0502 B-01)
【分类号】:S153.6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闫娥,孙文凤;土壤腐殖质的分析化学研究现状[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5期

2 梁重山,刘丛强,党志;现代分析技术在土壤腐殖质研究中的应用[J];土壤;2001年03期

3 王先华,金慧,胡应堂;施肥及耕作方式对不同母质土壤腐殖质含量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05年06期

4 王先华;胡应堂;方小宁;;不同培肥措施对黔东几类土壤腐殖质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06年05期

5 陈兰;唐晓红;魏朝富;;土壤腐殖质结构的光谱学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7年08期

6 张鹏;;浅析甘肃省主要农田土壤腐殖质组分[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8年23期

7 魏世勇;谭文峰;刘凡;;土壤腐殖质—矿物质交互作用的机制及研究进展[J];中国土壤与肥料;2009年01期

8 龚伟;颜晓元;王景燕;胡庭兴;宫渊波;;长期施肥对小麦-玉米作物系统土壤腐殖质组分碳和氮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9年06期

9 杨俐苹;白由路;王向阳;王磊;王贺;;比色法测定土壤腐殖质组分的研究[J];腐植酸;2011年01期

10 马连刚;肖保华;;土壤腐殖质提取和分组综述[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杨志斌;杨忠芳;冯海艳;刘玉杰;王洪翠;;四川成都经济区土壤腐殖质重金属元素含量特征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陈丽珍;窦森;黄毅;马丽娜;董丽娟;周鑫;;不同地力水平土壤腐殖质组成研究[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中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北京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赵同科;科学施肥保护土壤环境[N];经济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葛;自然和人为添加生物质炭对土壤腐殖质碳和黑碳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2 崔俊涛;微生物在土壤腐殖质形成与转化中作用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6年

3 张伟;纯培养和土壤中微生物形成的腐殖质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万鹏;桉树人工林土壤腐殖质及其与土壤主要养分的关系[D];广西大学;2015年

2 王菊花;微生物对土壤腐殖质形成及结构的影响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7年

3 安红艳;河北省主要土壤腐殖质特征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4 侯博特;好氧微生物在土壤腐殖质形成中的作用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4年

5 李润;设施土壤腐殖质和有机氮形态演变及其与供氮能力关系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6年

6 褚慧;有机和常规种植模式下土壤腐殖质特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3年

7 崔婷婷;秸秆深还对土壤腐殖质组成与结构特征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4年

8 唐丽娜;镉和石油污染条件下土壤腐殖质的数量和结构特征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8年

9 王丽莉;温度和水分对土壤腐殖质形成与转化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03年

10 付杰奇;有机物料及微生物对土壤腐殖质转化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0026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0026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c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