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长期施肥和秸秆覆盖土壤活性有机质及碳库管理指数变化

发布时间:2018-06-11 12:11

  本文选题:施肥 + 秸秆覆盖 ; 参考:《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7年01期


【摘要】:【目的】研究长期施肥和秸秆覆盖对土壤活性有机质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为渭北旱塬区秸秆覆盖模式的完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长期定位试验于1981年开始,布设于陕西省合阳县,设空白对照(CK)、氮磷肥配施(NP)、氮磷有机肥配施(NPM)、氮磷肥配施+秸秆覆盖(NP+FG)、氮磷有机肥配施+秸秆覆盖(NPM+FG)5个处理,测定28年后土壤有机质、不同活性组分有机质含量及土壤养分含量、酶活性,研究长期施肥和秸秆覆盖对土壤活性有机质、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及其与土壤酶活性、养分含量的相关关系。【结果】1)NP处理较CK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高活性有机质含量48.7%,对其他活性组分影响不显著;NPM处理土壤总有机质含量提高了120.0%,高、中、低活性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了137.4%、136.3%和93.4%。2)以CK为参考土壤,NP处理土壤高活性、中活性和活性碳库管理指数分别提高了54.66、17.93和2.65;NPM处理分别提高了139.28、140.92和83.59。NP+FG处理土壤高、中、低活性碳库管理指数较NP处理分别提高75.01、191.43和122.90;NPM+FG处理较NPM处理分别提高了58.93、121.35和93.43。3)高活性有机质、高活性碳库管理指数与转化酶呈极显著相关,中、低活性碳库管理指数与转化酶呈显著相关。【结论】NPM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高、中、活性碳库管理指数;施肥基础上秸秆覆盖进一步提高了土壤的碳库管理指数,在氮磷肥配施基础上进行秸秆覆盖对碳库管理指数的提升作用大于氮磷有机肥配施基础上秸秆覆盖的作用;活性有机质与总有机质相比,更能反映土壤酶活性的变化,有机质的活性越高,对指示酶活性和土壤质量的变化越敏感。在渭北旱塬区,氮磷肥基础上秸秆覆盖表现出显著提高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和培肥的优势。
[Abstract]:The effects of long - term fertilization and straw mulching on soil active organic matter and carbon pool management index were studied .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organic matter and total organic matter can reflect the change of soil enzyme activity , the higher the activity of organic matter , the more sensitive to the change of soil enzyme activity and soil quality .
【作者单位】: 山西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5BAD22B0104)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技成果推广项目(TGZX2015-24) 山西省科技攻关项目(20140311008-5)资助
【分类号】:S15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翠翠;王立刚;王迎春;张文;杨晓辉;;长期施肥下黑土活性有机质和碳库管理指数研究[J];土壤学报;2015年01期

2 蔡太义;黄会娟;黄耀威;路文涛;贾志宽;杨宝平;;不同量秸秆覆盖还田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12年06期

3 张贵龙;赵建宁;宋晓龙;刘红梅;张瑞;姬艳艳;杨殿林;;施肥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2年02期

4 陈鲜妮;岳西杰;葛玺祖;王旭东;;长期秸秆还田对X土耕层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12年01期

5 蔡太义;黄耀威;黄会娟;贾志宽;李立科;杨宝平;韩思明;;不同年限免耕秸秆覆盖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1年09期

6 路文涛;贾志宽;张鹏;王维;侯贤清;杨保平;李永平;;秸秆还田对宁南旱作农田土壤活性有机碳及酶活性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1年03期

7 邓祥征;韩健智;王小彬;黄维;;免耕与秸秆还田对中国农田土壤有机碳贮量变化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0年06期

8 胡诚;乔艳;李双来;陈云峰;刘国际;;长期不同施肥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及碳储量[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0年04期

9 田慎重;宁堂原;王瑜;李洪杰;仲惟磊;李增嘉;;不同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麦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0年02期

10 陈兴丽;周建斌;刘建亮;高忠霞;杨学云;;不同施肥处理对玉米秸秆碳氮比及其矿化特性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9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连旭;隋玉柱;武海涛;刘冬;郗敏;管强;;秸秆还田对黑土农田土壤甲螨群落结构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7年01期

2 王西和;蒋劢博;王志豪;刘骅;;长期定位施肥下灰漠土有机碳演变特征分析[J];新疆农业科学;2016年12期

3 刘书田;窦森;侯彦林;郑宏艳;黄治平;;中国秸秆还田面积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关系[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6年06期

4 李涛;葛晓颖;何春娥;欧阳竹;;豆科秸秆、氮肥配施玉米秸秆还田对秸秆矿化和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6年12期

5 李新华;朱振林;董红云;杨丽萍;张锡金;郭洪海;;氮肥减施对黄淮海地区麦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J];土壤与作物;2016年04期

6 李婧;迟凤琴;魏丹;金梁;李玉梅;郭文义;徐猛;;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对黑土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的影响[J];大豆科学;2016年06期

7 赵亚南;柴冠群;张珍珍;谢军;李丹萍;张跃强;石孝均;;稻麦轮作下紫色土有机碳活性及其对长期不同施肥的响应[J];中国农业科学;2016年22期

8 杨丹丹;王睿;宋晓;赵国建;金建猛;要世瑾;吴欣;;不同施肥处理对小麦生长的影响[J];农业科技通讯;2016年11期

9 鲁晶晶;周智彬;闫冰;丁新原;贾宏涛;王新军;;绿洲化过程中塔里木地区农田土壤固碳速率与驱动因素分析[J];干旱区研究;2016年06期

10 朱坚;纪雄辉;田发祥;吴家梅;刘昭兵;彭华;张振兴;;秸秆还田对双季稻产量及氮磷径流损失的影响[J];环境科学研究;2016年1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琳;李玲玲;高立峰;刘杰;罗珠珠;谢军红;;长期保护性耕作对黄绵土总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动态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年09期

2 王丹丹;周亮;黄胜奇;李成芳;曹凑贵;;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与产量的短期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3年04期

3 张瑞;张贵龙;姬艳艳;李刚;常泓;杨殿林;;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3年01期

4 柳影;彭畅;张会民;张文菊;戴建军;徐明岗;;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黑土的有机质含量变化特征[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1年05期

5 蔡太义;贾志宽;黄耀威;黄会娟;杨宝平;张睿;韩清芳;聂俊峰;;中国旱作农区不同量秸秆覆盖综合效应研究进展 Ⅰ.不同量秸秆覆盖的农田生态环境效应[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1年05期

6 梁尧;韩晓增;宋春;李海波;;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对东北黑土活性有机碳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1年17期

7 曾骏;郭天文;于显枫;董博;;长期施肥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1年04期

8 蔡太义;贾志宽;黄耀威;黄会娟;孟蕾;杨宝平;李涵;;不同秸秆覆盖量对春玉米田蓄水保墒及节水效益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1年S1期

9 蔡太义;贾志宽;孟蕾;郭芳倩;杨宝平;黄耀威;任小龙;;渭北旱塬不同秸秆覆盖量对土壤水分和春玉米产量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1年03期

10 王栋;李辉信;李小红;王静;胡锋;;覆草旱作对稻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1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桂来庭;;西藏自治区森林碳库状况及对策[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3年03期

2 郑金兴;刘小飞;高人;杨智杰;杨玉盛;;福建南平35a生楠木林生态系统碳库及分配[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09年04期

3 张丽华;宋长春;王德宣;徐小锋;;氮输入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影响研究进展[J];土壤通报;2006年02期

4 魏秀国,沈承德,李定强,吴志峰,何江华,朱立安;珠江流域土壤中碳库的存量与通量[J];生态环境;2004年04期

5 刘金山;杨传金;张万林;杨帆;洪加凤;;林业活动碳库监测方法[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2年02期

6 戴全厚;刘国彬;薛,

本文编号:20051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0051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62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