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城镇化进程中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本文选题:城镇化 + 耕地保护 ; 参考:《江苏农业科学》2017年05期
【摘要】:城镇化是国家或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传统发展方式下的快速城镇化模式以占用大量耕地为代价,如何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实现耕地的有效保护,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重大社会经济问题之一。本研究结果表明,贵州省城镇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着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发展不均衡、城镇建设占用耕地数量与所占比例均呈上升趋势等凸出问题。优质耕地空间分布与城市扩展区、工业园区存在空间"重叠",面临着坝区耕地保护与城镇化、工业化建设占用的"两难困境"。基于此,从设置耕地保护"规模红线"与城镇用地"扩展红线"2个方面提出了贵州省快速城镇化进程中耕地数量保护的策略与措施;从提升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合理管控农村宅基地规模2个方面明确了贵州省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应强调城乡建设用地内涵式管控方向。同时,加强坝区耕地高标准整治,通过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促进坝区耕地高效利用;通过合理配置坡耕地种植模式,稳步提升坡耕地生态涵养功能。
[Abstract]:Urbanization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the modernization level of a country or a region. The rapid urbanization mode under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development takes a large amount of cultivated land as the cost, how to realize the effective protection of cultivated land in the process of rapid urbanization. It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jor social and economic problems that the government and all walks of life are generally concerned abou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urbanization level of Guizhou Province lags behind the national average seriously, and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unbalanced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land urbanization, and the increasing trend of the amount and proportion of cultivated land occupied by urban constructi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igh-quality cultivated land and urban expansion area, industrial park space "overlap", facing the dam area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and urbanization,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occupied a "dilemma".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ies and measures of cultivated land quantity protection in the process of rapid urbanization in Guizhou province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setting up "scale red line" of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and "expanding red line" of urban land use, and raises the level of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Two aspects of reasonably controlling the scale of rural homestead make it clear that the direction of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land connotation control should be emphasized in the process of rapid urbanization in Guizhou province.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strengthen high standard regul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in dam area, promote scale management through land circulation, promote efficient utiliz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in dam area, and steadily promote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function of sloping cultivated land through rational allocation of cultivation mode of sloping land.
【作者单位】: 贵州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15QN05)
【分类号】:F323.2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邵景安;张仕超;李秀彬;;山区土地流转对缓解耕地撂荒的作用[J];地理学报;2015年04期
2 齐增湘;廖建军;徐卫华;倪永明;;基于GIS的秦岭山区聚落用地适宜性评价[J];生态学报;2015年04期
3 姚原温;李阳兵;金昭贵;姚敏;;贵州省大坝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4年01期
4 冯应斌;杨庆媛;;转型期中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重点领域与基本方向[J];农业工程学报;2014年01期
5 邓荣荣;吴燕;詹晶;;我国建设占用耕地数量与城镇化水平的相互关系——基于VAR模型的实证[J];西北人口;2012年06期
6 李昕;文婧;林坚;;土地城镇化及相关问题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08期
7 王永平;张瑜;黄海燕;;贵州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问题与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1年12期
8 吴玉鸣;冯仁勇;;岩溶区城镇化与耕地资源动态变动的面板数据分析——以广西河池地区为例[J];资源科学;2010年05期
9 胡伟艳;张安录;;人口城镇化与农地非农化的因果关系——以湖北省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08年06期
10 宋戈;吴次芳;王杨;;城镇化发展与耕地保护关系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海军;孔祥冬;张勃;田凤霞;;乐山市建设用地扩展适宜性评价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7年15期
2 赵小娜;宫雪;田丰昊;李明玉;;延龙图地区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2017年05期
3 赵晶;史琼芳;;基于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的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J];中国建设信息化;2017年09期
4 孙凌蔚;李月臣;朱康文;刘建;;生态视角下的山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3期
5 江汶静;田永中;唐君桃;龙宓;吴晶晶;许文轩;肖悦;;基于GIS的耕地边际化评价与转移的生态价值评估——以三峡库区涪陵段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4期
6 宋星星;毛艳玲;邱龙霞;王晓丹;;基于GIS的长汀县茶园适宜性评价[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7年02期
7 杨德全;;湖北省“十三五”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研究[J];地理空间信息;2017年04期
8 宋成舜;匡兵;罗丽;熊征;翟文侠;;耕地综合价值视角下武汉城市圈耕地保护补偿标准[J];水土保持研究;2017年02期
9 魏洪斌;罗明;鞠正山;王军;吴克宁;;中国土地整治“十二五”研究重点评述与“十三五”研究展望[J];水土保持研究;2017年02期
10 张守忠;;我国国有建设用地供应变化特征分析——基于2003-2014年数据[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7年04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赞红;阎建忠;花晓波;辛良杰;李秀彬;;不同类型农户撂荒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重庆市12个典型村为例[J];地理研究;2014年04期
2 邵景安;张仕超;李秀彬;;山区耕地边际化特征及其动因与政策含义[J];地理学报;2014年02期
3 王瑷玲;刘文鹏;纪广韦;李英;;山东低山丘陵土地整治区耕地生态价值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13年S1期
4 刘彦随;;中国土地资源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年01期
5 单勇兵;马晓冬;宣勇;;基于GIS的徐州市乡村聚落空间适宜性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年06期
6 曲衍波;姜广辉;张凤荣;商冉;;基于农户意愿的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J];农业工程学报;2012年23期
7 陈美球;马文娜;;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中农民利益保障对策研究——基于江西省《“增减挂钩”试点农民利益保障》专题调研[J];中国土地科学;2012年10期
8 马旭;王青;丁明涛;刘延国;;岷江上游山区聚落生态位及其模型[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2年05期
9 葛霖;高明;胡正峰;韩晓飞;;基于农户视角的山区耕地撂荒原因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年04期
10 齐增湘;徐卫华;肖志成;;基于GIS的秦岭山系视觉景观评价[J];广东农业科学;2012年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丽凌;耕地保护与明天的生活[J];北京房地产;2000年06期
2 姜延卫;耕地保护对策的探讨[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3 缪瑛;数质并重,切实抓好耕地保护[J];石河子科技;2000年06期
4 杨亦民,陈和钧;城镇化与耕地保护协调发展浅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0年01期
5 刘田;增减进退之间——世纪初耕地保护形势思考录[J];中国土地;2001年06期
6 陈茵茵,褚玉江;入世后广东耕地保护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中国土地科学;2002年02期
7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耕地保护[J];中国土地科学;2005年02期
8 汤建东,梁山然;耕地保护中的政府责任[J];生态环境;2005年05期
9 张凤荣;张琳;;耕地保护如何纳入政绩考核体系[J];中国土地;2006年08期
10 成婧;;我国耕地资源流失的原因及耕地保护对策研究[J];山东国土资源;2006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秀茹;马勇冰;王秋兵;;当前耕地保护的难点及对策[A];中国土地学会625论坛-第十九个全国“土地日”:保障科学发展,保护耕地红线论文集[C];2009年
2 晏涵;刘觉民;任国平;黄怡;刘丽;胡浩怡;;长沙市耕地保护和利用问题的探讨[A];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秦明周;卢红岩;;耕地保护中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A];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刘卫东;;论耕地保护认识的误区[A];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葛敬光;;浅谈城市化进程中的耕地保护措施[A];建设现代农业的理论与实践——“发展科学技术,建设现代农业”征文选[C];2007年
6 佟伟光;杨爱萍;张大安;;美、中耕地保护的比较和借鉴[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曾敏;;成都市创新耕地保护机制的探索与实践[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赵京;胡柳;;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中的耕地保护——新形势下的耕地保护问题研究[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郭力娜;;我国耕地保护研究综述[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张玉征;;浅谈耕地保护的途径和具体措施[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君宇 杜新波 胡杰;让全社会来监督耕地保护[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2 田网;耕地保护仍是热点[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3 记者 董超文邋通讯员 傅伦为 实习生 郭怡晨;深圳耕地保护具有特殊意义[N];深圳商报;2007年
4 记者 张中源;自治区2008年度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检查组在我地区检查工作[N];日喀则报;2009年
5 记者 钟伟 通讯员 春明 福刚;省耕地保护验收组来我市检查指导[N];德州日报;2009年
6 记者 常慕城;省检查组来菏检查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N];菏泽日报;2009年
7 朱道林 王翔;创耕地保护新机制 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N];东方城乡报;2009年
8 武永清;我市召开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座谈会[N];太原日报;2009年
9 记者 武春晖;扎实履行耕地保护责任目标[N];淮南日报;2010年
10 记者 潘燕 实习生 丁静茹;郑州出台政策加强耕地保护[N];郑州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吴泽斌;耕地保护利益冲突及其管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郑纪芳;城市化进程中的耕地保护:相关主体行为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3 牛海鹏;耕地保护的外部性及其经济补偿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张效军;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5 张全景;我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耕地保护绩效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6 毛良祥;耕地保护补偿标准与补偿基金规模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7 石志恒;农户耕地保护行为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8 薛凤蕊;我国农地确权对耕地保护影响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霄;农民参与耕地保护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 于兰红;我国农民耕地保护主体地位的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3 石彦;基于农户行为的耕地保护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4 马驰;构建我国区域间耕地保护补偿机制探讨[D];河南大学;2009年
5 冷磊世;关于耕地保护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6 邵宏斌;武汉市城乡结合部农户参与耕地保护的动力机制与对策建议[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7 任继伟;农户参与耕地保护的行为分析及程度评判[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8 邓健;重庆市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9 张雅琴;地方耕地保护的途径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10 王翠华;农户参与耕地保护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339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033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