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地震灾区土壤流失方程研究
本文选题:水土保持 + 芦山地震灾区 ; 参考:《长江科学院院报》2016年01期
【摘要】:芦山地震诱发大量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建立土壤流失方程是进行区域土壤侵蚀定量评估的最有效方法。通过对芦山地震水土流失调查与评价工作的总结与提炼,介绍了芦山地震灾区土壤流失方程的基本形式,给出了降雨侵蚀力因子(R值)、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坡长坡度因子(LS值)、地表覆盖与管理因子(C值)、水土保持措施因子(P值)的具体计算方法。本方程对芦山地震灾区水土流失调查与动态监测、水土保持规划、灾后生态恢复重建具有参考意义。
[Abstract]:Lushan earthquake induced a large number of collapses, landslides, debris flows and other secondary geological disasters, vegetation damage is seriou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seriously threatened. The establishment of soil erosion equation is the most effective method for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regional soil erosion. Through summarizing and refining the 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 of soil and water loss in Lushan earthquake, the basic form of soil loss equation in Lushan earthquake disaster area is introduced. The calculation methods of rainfall erosivity factor (R value), soil erodibility factor (K value), slope factor of slope length (LS value), surface cover and management factor (C value) and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easure factor (P value) are given. This equation has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the investigation and dynamic monitoring of soil and water loss,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planning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in Lushan earthquake disaster area.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2015CB45270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01457) 地理空间信息工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经费资助项目(201117)
【分类号】:S15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刘斌涛;陶和平;宋春风;郭兵;史展;;我国西南山区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趋势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12年05期
2 张宪奎;黑龙江省土壤流失方程应用简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5年01期
3 杨子生;滇东北山区坡耕地土壤侵蚀的地形因子[J];山地学报;1999年S1期
4 张科利,蔡永明,刘宝元,江忠善;黄土高原地区土壤可蚀性及其应用研究[J];生态学报;2001年10期
5 张科利;彭文英;杨红丽;;中国土壤可蚀性值及其估算[J];土壤学报;2007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承刚;冯彦;李运刚;;松华坝流域非点源污染关键源区识别[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8期
2 刘长青;胡卓玮;刘洪岐;王志恒;井光花;;基于RUSLE的沂沭泗河流域水土流失强度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7期
3 娄安如;;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河北省怀来县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4 史东梅;陈正发;蒋光毅;江东;;紫色丘陵区几种土壤可蚀性K值估算方法的比较[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5 陈贵廷;吕世海;吴新宏;;呼伦贝尔森林-草原区水土流失动态变化[J];草地学报;2009年05期
6 庄建琦;葛永刚;;土壤侵蚀对土地利用和降雨变化响应和空间分布特征——以金沙江一级支流小江流域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年03期
7 林慧龙;王苗苗;李学玲;王钊齐;;在模拟降水和践踏处理复合作用下长芒草典型草原土壤可蚀性研究[J];草业学报;2010年03期
8 安祥生;徐勇;汤青;;中国适垦耕地空间分异特征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1年03期
9 张科利,蔡永明,刘宝元,彭文英;土壤可蚀性动态变化规律研究[J];地理学报;2001年06期
10 张科利;彭文英;王龙;付安平;徐香兰;;东北黑土区土壤剖面地温和水分变化规律[J];地理研究;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魏建兵;肖笃宁;张春山;张丙友;刘立权;;黑土丘陵漫岗区农业流域景观结构特征对土壤侵蚀的影响[A];中国水土保持探索与实践——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李军玲;;基于GIS的河南省土壤侵蚀定量评估研究[A];粮食安全与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2008年全国农业气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姜小三;潘剑君;卜兆宏;杨林章;;基于GIS的土壤可蚀性K值研究——以南京市方便水库小流域为例[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4 朱青;陈正刚;李剑;卢松;熊燕华;;西南地区红黄壤坡耕地可侵蚀性研究[A];贵州省土壤学会201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苗爱梅;董文晓;贾利冬;李苗;;近30a山西不同相态降水的时空分布及变化趋势[A];城市气象论坛(2012年)·城市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12年
6 黄勇;时鹏;汪亚峰;;西部三省(甘青新)生态敏感性评价在重点区域和行业发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四章)[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复;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恢复背景下土地利用变化对河川径流泥沙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李庆云;黄土丘陵区流域径流泥沙对气候变化和高强度人类活动响应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林杰;基于植被结构特征的土壤侵蚀遥感定量反演[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吴昌广;气候变化背景下三峡库区植被覆盖动态及其土壤侵蚀风险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5 贾燕锋;陕北典型小流域立地—群落—土壤侵蚀量的对应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1年
6 齐晓君;矿业地区生态环境安全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7 李硕;GIS和遥感辅助下流域模拟的空间离散化与参数化研究与应用[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8 周为峰;基于遥感和GIS的区域土壤侵蚀调查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5年
9 李朝霞;降雨过程中红壤表土结构变化与侵蚀特点[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10 高清竹;农牧交错带长川流域土地利用安全格局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张雪花;非点源污染量化模型中重要影响因素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翟伟峰;齐齐哈尔市典型黑土区土壤可蚀性K值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柳艺博;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空间格局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4 唐寅;紫色丘陵区坡耕地土壤侵蚀特征及植被覆盖与管理因子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5 刘灵;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江西省降雨侵蚀力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3年
6 赵晓丹;基于权重敏感性分析的湖南省耕地适宜性评价[D];河南大学;2014年
7 韩诚;长三角地区典型林分降雨再分配规律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章文波,谢云,刘宝元;利用日雨量计算降雨侵蚀力的方法研究[J];地理科学;2002年06期
2 杨子生;滇东北山区坡耕地降雨侵蚀力研究[J];地理科学;1999年03期
3 张科利,刘宝元,蔡永明;土壤侵蚀预报研究中的标准小区问题论证[J];地理研究;2000年03期
4 李川,陈静,朱燕君;川西高原近五十年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J];高原气象;2003年S1期
5 马振锋;彭骏;高文良;田宏;;近40年西南地区的气候变化事实[J];高原气象;2006年04期
6 王枫叶;刘普幸;;酒泉绿洲近45年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2010年04期
7 章文波,谢云,刘宝元;中国降雨侵蚀力空间变化特征[J];山地学报;2003年01期
8 柴宗新;西南地区水土流失区划[J];山地研究;1995年02期
9 田积莹;黄义端;雍绍萍;;黄土地区土壤物理性质及与黄土成因的关系[J];水土保持研究;1987年01期
10 江忠善;李秀英;;黄土高原土壤流失预报方程中降雨侵蚀力和地形因子的研究[J];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集刊;1988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之栋,张勇;土壤流失方程在苏北鲁南片麻岩区适应性探讨[J];江苏水利;2002年12期
2 杨艳生,史德明;关于土壤流失方程中K因子的探讨[J];中国水土保持;1982年04期
3 毕小刚;段淑怀;李永贵;刘宝元;符素华;叶芝菡;袁爱萍;路炳军;;北京山区土壤流失方程探讨[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6年04期
4 张宪奎,许靖华,卢秀琴,邓育江,高德武;黑龙江省土壤流失方程的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1992年04期
5 杨子生;云南省金沙江流域土壤流失方程研究[J];山地学报;2002年S1期
6 秦伟;左长清;郑海金;马良;杜鹏飞;;赣北红壤坡地土壤流失方程关键因子的确定[J];农业工程学报;2013年21期
7 林素兰,黄毅,聂振刚,孙景华;辽北低山丘陵区坡耕地土壤流失方程的建立[J];土壤通报;1997年06期
8 杨子生;滇东北山区坡耕地土壤流失方程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1999年01期
9 于嵘;亢庆;张增祥;;基于ASTER影像的土壤流失方程植被覆盖因子估计[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10 杨子生,梁洛辉,王云鹏;云南省金沙江流域水土流失基本特征分析[J];山地学报;2002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段淑怀;李永贵;刘宝元;符素华;叶芝菡;袁爱萍;路炳军;;北京地区土壤流失方程[A];全国第二届水土保持监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毕小刚;北京山区坡面土壤流失方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693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069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