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江淮分水岭地区旱灾风险评估

发布时间:2018-06-27 00:14

  本文选题:旱灾 + 风险评估 ; 参考:《水土保持研究》2017年01期


【摘要】:利用江淮分水岭地区气象、遥感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从旱灾致灾因子、承灾体、孕灾环境和防灾减灾措施4个方面选取了8个指标构建旱灾风险评估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分层构权主成分分析对该区2000—2010年旱灾风险等级分布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由于分层构权主成分分析法进行了更为客观的赋权,因而使研究区旱灾风险等级的区分度更加明显;时间上,2000—2010年江淮分水岭旱灾风险等级有降低的趋势,较低以上的干旱风险等级地区面积增加了约19.8%;空间上,高风险等级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南部地区(来安、滁州、全椒、合肥、肥西、金安、裕安等)风险等级整体上低于北部地区(凤阳、定远、淮南、寿县等)。
[Abstract]:Based on the meteorological, remote sensing and socio-economic statistical data of Jianghuai watershed area, a drought risk assessment system was constructed from four aspects: drought disaster factors, disaster bearing bodies, disaster preparedness environment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measures. The distribution of drought risk grade in this area from 2000 to 2010 was evaluated b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and hierarchical weight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lassification of drought risk grade in the study area is more obvious because of the more objective weight of the hierarchical construction weight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the trend of decreasing drought risk grade in Jianghuai watershed from 2000 to 2010. The area of the area with the lower drought risk grade increased by about 19.8.The space, the high risk grade wa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central region and the southern region (Lai'an, Chuzhou, Quanjiao, Hefei, Feixi, Jin'an, Yu an) risk rating overall lower than the northern region (Fengyang, Dingyuan, Huainan, Shouxian, etc.).
【作者单位】: 滁州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滁州学院安徽地理信息集成应用协同创新中心;
【基金】:安徽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SK2015A176) 滁州学院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项目(CXTD201105) 安徽省高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14jyxm371)
【分类号】:S4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方茸;周后福;屈雅;;基于江淮分水岭地区的Z指数修正[J];气象;2010年10期

2 孙雄;江淮分水岭地区的乡镇供水[J];安徽地质;1997年04期

3 郝安宁;安徽省江淮分水岭地区水资源问题及对策[J];安徽地质;2001年01期

4 袁媛;王心源;雷能忠;邵尉;王官勇;;基于GIS的江淮分水岭地区旱涝灾害时空分析[J];水文;2007年06期

5 王自革;关于江淮分水岭地区综合治理的思考[J];安徽科技;2002年11期

6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郁家成;王胜;;江淮分水岭干旱生态气候变化及蔬菜种植可持续发展对策[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2 张玉良;吕锡德;;安徽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林业发展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3 施六林;王艳;王川;;江淮分水岭地区干旱特点及发展节水农业之对策[A];2012全国高效节水灌溉先进技术与设备应用专刊[C];2012年

4 郁家成;石磊;王胜;;江淮分水岭干旱生态气候变化及蔬菜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A];第三届安徽科技论坛农业与气候生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郁家成;王胜;;江淮分水岭地区干旱气候生态问题及蔬菜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郁家成;胡家敏;;江淮分水岭地区干燥度变化的特征分析及趋势预测[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7 肖正东;;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岗地经济林可持续发展[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夏树;治理江淮分水岭[N];农民日报;2004年

2 方秀;四大工程振兴江淮分水岭[N];安徽日报;2007年

3 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副区长 秦远松;开创江淮分水岭治理新局面[N];农民日报;2002年

4 本报记者 李铮 本报通讯员 李超峰;江淮分水岭 崛起新方城[N];河南日报;2014年

5 李锡富;滁州市政协 建言江淮分水岭治理[N];江淮时报;2010年

6 记者 史力邋方秀;赵树丛强调大力推进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N];安徽日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毛学农 曹昱 整理;开发江淮分水岭[N];江淮时报;2013年

8 机关党委;获江淮分水岭治理开发先进集体称号[N];江淮时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因地制宜 科学推进[N];安徽经济报;2012年

10 陈静宏;江淮分水岭地区酝酿经济起飞[N];农民日报;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冷鹏;江淮分水岭地区观光农业的分析与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0719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0719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c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