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适应气候变化的中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研究

发布时间:2018-07-03 20:24

  本文选题:气候变化 + 适应 ; 参考:《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7年01期


【摘要】:近百年来,全球正经历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随着气候变化及其所带来的影响日益显著,目前适应气候变化越来越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已有的农业种植结构调整适应气候变化实践非常丰富,但诸多研究者并未进行过系统的梳理,对已有实践的适应气候变化内涵没有清晰地认识。为了更好的应对未来气候变化,从种植制度、作物布局、品种布局三个方面阐述了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结合东北水稻玉米扩种、冬麦北移、华北"两晚"技术、长江中下游双季稻改制、南方冬季农业开发等典型适应气候变化案例,探讨复种指数、间作套种模式、作物配置、种植界限、种植比例、抗旱品种、抗病虫害品种等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不同方面适应气候变化的内涵,提出了种植结构调整中适应气候变化工作面临的关键问题,倡导进一步加强气候变化各要素对种植熟制的综合影响研究,深入开展农业精细区划与作物布局优化配置研究以及适应气候变化的育种多目标优化决策研究。
[Abstract]:In the last hundred years, the world is experiencing a climate change characterized by warming. With the increasing significance of climate change and its impact,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has become a hot issue in the world. The existing agricultural planting structure adjustment to adapt to climate change practice is very rich, but many researchers have not carried out a systematic combing, there is no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notation of the existing practice of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In order to better deal with the future climate change,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adjustment of agricultural planting structure in China were expounded from three aspects: planting system, crop distribution and variety distribution. Combined with the expansion of rice and maize in Northeast China, winter wheat moved northward. The "two nights" technique in North China, the reform of double cropping rice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winter in southern China and other typical adaptation cases to climate change are discussed. The index of multiple cropping, intercropping pattern, crop allocation, planting boundary, planting ratio, drought-resistant varieties are discussed. Different aspects of adjusting agricultural planting structure, such as resistant varieties of diseases and pests, to adapt to the connotation of climate change, and the key problems of adapting to climate change in the adjustment of planting structure are put forward. It is advocated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comprehensive effect of climate change factors on planting and ripening, to further develop the research on agricultural fine zoning and crop layout optimization and to study breeding multi-objective optimal decision making to adapt to climate change.
【作者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基金】:“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3BAC09B00)资助
【分类号】:S1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德辉,陶于祥;土壤、农业与全球气候变化[J];火山地质与矿产;2000年04期

2 张可佳;气候变化不可逆转吗[J];劳动安全与健康;2001年10期

3 高广生;气候变化的本质与应对策略[J];今日国土;2002年Z2期

4 殷永元;气候变化适应对策的评价方法和工具[J];冰川冻土;2002年04期

5 高云;毛留喜;程磊;;关于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的若干问题[J];中国软科学;2003年12期

6 雷 Wen,查尔斯 A.Lin;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J];水科学进展;2003年05期

7 ;气候变化的影响以负面为主[J];安全与健康;2003年05期

8 石缎花,David A King;气候变化科学:适应,减缓,还是漠视?[J];生态学报;2004年07期

9 邹晶;一次关于气候变化的科普研讨会[J];世界环境;2004年06期

10 石莉;新计算机模型再现千年气候变化信息[J];海洋信息;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迎;;把握中国在气候变化上核心利益[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6:未来几年气候变化研究向何处去[C];2007年

2 沈永平;;加强与媒体的紧密合作扩大气候变化科学信息的普及与传播[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6:未来几年气候变化研究向何处去[C];2007年

3 车振学;杜学胜;周康军;;气候变化对黄河防洪抗旱带来的思考[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4 徐寅杰;林震;;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的体系建设[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5 彭黎明;;广州城市居民气候变化风险认知的调查[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4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C];2011年

6 王海华;刘春兰;陈操操;李铮;;加州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7 许慧慧;施烨闻;钱海雷;金奇昂;张莉君;张江华;郭常义;;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A];2011年全国环境卫生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高庆先;;注重培养建设一支稳定、专业、持续的外交谈判队伍[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6:未来几年气候变化研究向何处去[C];2007年

9 王长科;;气候变化与人体健康方面的研究有待加强[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6:未来几年气候变化研究向何处去[C];2007年

10 赵艳霞;;加强部门间的合作和资料、成果共享[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6:未来几年气候变化研究向何处去[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贤纬;气候变化与金融业(下)[N];中国气象报;2005年

2 赵艳红;我国将设最高气候应对指挥部[N];北京商报;2007年

3 张静;适应和缓解气候变化战略与行动项目将启动[N];中国财经报;2007年

4 战雪雷;《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今起实施[N];中国财经报;2007年

5 中和;我国颁布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N];中国改革报;2007年

6 记者 赵庆国;国家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技支撑[N];中国改革报;2007年

7 黄勇;驱散气候变化梦魇[N];中国环境报;2007年

8 黄勇;中国需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危机[N];中国环境报;2007年

9 柳艳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迈出坚实步伐[N];中国环境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黄勇;联大首次举行气候变化专题辩论[N];中国环境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t熺,

本文编号:20949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0949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0a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