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森林土壤碳氮循环过程的新视角:丛枝与外生菌根树种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8-07-17 06:22
【摘要】:几乎所有树木的根系都能与丛枝菌根(AM)真菌或外生菌根(EM)真菌形成共生关系,从而调节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C)、氮(N)循环等功能过程。深入理解不同菌根类型森林土壤C、N循环的差异及其影响机制是重要的生态研究命题。该文明晰了AM与EM森林土壤C、N循环的差异;基于森林土壤C、N输入、稳定和输出等3个过程剖析了AM和EM树种对土壤C、N循环的影响机制;比较了不同菌根类型森林土壤C、N循环过程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指出了该研究领域所面临的主要挑战:(1)全面比较研究不同菌根类型森林土壤C、N循环及其相关联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特征,为提高森林生产力、发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2)深入认知不同菌根树种地上凋落物及地下菌根与自由微生物间相互作用对土壤C、N循环的影响,以阐明不同菌根类型森林土壤C、N循环的潜在机制;(3)改进研究方法,应用新技术手段,充分考虑时空尺度效应,以便能用小尺度的研究结果合理地解释和预测生态系统C、N循环;(4)加强不同菌根类型森林土壤C、N稳定性差异的研究,以准确评价森林结构和功能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Abstract]:Almost all trees can form symbiotic relationships with arbuscular mycorrhizal (AM) or ectomycorrhizal (EM) fungi, thus regulating the soil carbon (C) and nitrogen (N) cycles in forest ecosystem. It is an important ecological research topic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 of Con N cycle in forest soil of different mycorrhizal types and its influence mechanism. In this paper,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M and EM forest soil Con N cycling was clarified, and the mechanism of AM and EM tree species on soil Con N cycling was analyzed based on the three processes of forest soil Con N input, stabilization and output. The responses of different mycorrhizal types of forest soil to global change were compared. The main challenges in this field are pointed out as follows: (1) A comprehensive comparative study of Con N cycles in different mycorrhizal types of forest soils and their associated ecosystem structure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was carried out in order to improve forest productivity.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and data for ecosystem service function; (2)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effect of aboveground litter of different mycorrhizal tree species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underground mycorrhizal mycorrhizae and free microorganisms on soil Con N cycling. In order to elucidate the potential mechanism of Con N cycling in forest soil of different mycorrhizal types, (3) to improve the research methods, to apply new techniques and to take full account of the effect of time and space scale, In order to reasonably explain and predict the Con N cycle in ecosystem with the results of small-scale studies, (4) to strengthen the study on the difference of Con N stability in forest soils of different mycorrhizal types, in order to evaluate accurately the response of forest structure and function to global change.
【作者单位】: 东北林业大学生态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2016YFD0600201) 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IRT_15R09)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572017AA16)
【分类号】:S7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承栋;;森林土壤学科研究进展与展望[J];土壤学报;2008年05期

2 林伯群;黑龙江省举行森林土壤学术会议[J];土壤通报;1964年04期

3 李昌华;;八十年代以来国内森林土壤研究进展及动向[J];干旱区研究;1986年03期

4 张万儒;森林土壤研究的进展[J];土壤;1991年04期

5 杨承栋,焦如珍,孙启武;森林土壤学科研究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2004年02期

6 蔡琼;丁贵杰;;森林土壤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研究概述[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6年03期

7 刘晓飞;龚倾;李彬;李如珠;;森林土壤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23期

8 周雄主;华陈意;;森林土壤及其在林业发展中的作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09期

9 苗方琴;康峰峰;赵秀海;;森林土壤硝化、反硝化作用研究进展[J];河北林果研究;2010年02期

10 高立平;;森林土壤及其在林业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杨承栋;焦如珍;孙启武;;森林土壤学科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综述篇)[C];2004年

2 杨承栋;;第九章 我国森林土壤资源利用与管理的回顾及展望[A];中国土壤科学的现状与展望[C];2005年

3 吴森博;陈尊贤;;台湾太平山地区森林土壤薄胶层之特性与生成作用[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综述篇)[C];2004年

4 王小国;朱波;;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的升高对森林土壤地下过程的影响[A];庆祝中国土壤学会成立60周年专刊[C];2005年

5 王杰;马红亮;高人;;添加外源氮、单宁酸和酚类化合物对森林土壤氮素的影响[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秦晓蕾;刘苑秋;余明泉;杨清培;;退化红壤区不同重建模式森林土壤氮素矿化过程及其有效性[A];第五届中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任荃;成熟森林土壤是巨大“碳汇”[N];文汇报;2006年

2 记者 齐芳 通讯员 廖琼;成熟森林土壤可持续积累有机碳[N];光明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耿玉清;北京八达岭地区森林土壤理化特征及健康指数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2 韩阳;长白山地区森林土壤含水量定量遥感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孙向阳;北京西山地区森林土壤中CO_2、N_2O和CH_4气体的排放通量及动态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199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海霞;森林土壤反硝化潜力及产物组成的地域性变异规律[D];西南大学;2011年

2 王琼;森林土壤汞释放通量的影响因子研究[D];成都信息工程学院;2014年

3 郑家;森林土壤中量微量元素空间变异性研究[D];华南农业大学;2016年

4 郭晓笑;内蒙古森林土壤中革菌科真菌的高通量分析[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7年

5 黄俊彪;广州市典型森林土壤多环芳烃分布及其吸附性能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3年

6 李茜;南昌城乡梯度森林土壤磷形态时空分布格局[D];南昌大学;2010年

7 蔡彦彬;土地利用方式和岩性对森林土壤和铝形态影响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3年

8 毕珍;四川盆地森林土壤的有机碳氮存储及其空间分布特征[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9 魏晋;不同区域森林土壤甲烷氧化及其影响因子的初步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10 张财宝;三峡库区森林土壤优先流染色特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1293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1293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a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