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黄花甸子流域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特征

发布时间:2018-08-07 09:41
【摘要】:【目的】分析内蒙古黄花甸子流域不同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特征,为该地区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汇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黄花甸子流域内山杏×油松混交林、山杏林、小叶杨林、柠条林4种典型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选取典型样区,探讨了0~100cm土层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变化。【结果】4种林分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为0.85~1.07kg/m2;土壤有机碳密度呈现出混交林明显高于纯林,乔木林明显高于灌木林的特征,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由大到小表现为山杏×油松混交林山杏林小叶杨林柠条林。土壤有机碳富集在0~20cm土层中,并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密度明显降低。【结论】在研究区的造林实践中,建议增加混交林造林面积,减少人类活动对森林表层土壤的干扰和破坏。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plantations in Huanghuadian Valley, Inner Mongolia. [methods] A mixed forest of apricot 脳 Pinus tabulaeformis, almond forest and poplar forest in the Huanghua Dianzi watershed of Aohan Banner, Chifeng City, Inner Mongolia, was use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management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the artificial forest ecosystem. Four typical plantations of Caragana korshinskii forest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change of 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 of different stands in 0~100cm soil layer was studied. [results] the average 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 of four stands was 0.85 ~ 1.07kg / m ~ (2).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 of mixed forest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of pure forest, and that of Arbor forest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of shrub forest. The average 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 from large to small is the apricot 脳 Pinus tabulaeformis mixed forest, apricot forest, Yang Lin Caragana forest. Soil organic carbon was enriched in 0~20cm soil layer, and 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 decreased obviously with the increase of soil depth. [conclusion] in the afforestation practice of the study area, it is suggested to increase the afforestation area of mixed forest. Reduce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forest surface soil disturbance and destruction.
【作者单位】: 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
【基金】:内蒙古应用研究与开发计划项目“农林牧耦合生态系统固碳关键技术”(20110732)
【分类号】:S714.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松岩;刘延坤;沃晓棠;李云红;陈瑶;;小兴安岭3种原始红松林的土壤有机碳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4年05期

2 强勇华;;乔木林碳贮量研究——以旌德县为例[J];安徽林业科技;2014年04期

3 黄玉梅;杨万勤;张健;;川西亚高山云杉叶凋落物质量损失过程及土壤生物的作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年04期

4 徐婷婷;舒清态;欧光龙;胥辉;;景谷县思茅松人工林乔木碳储量空间分异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5年04期

5 殷睿;徐振锋;吴福忠;杨万勤;熊莉;肖洒;马志良;李志萍;;川西亚高山不同海拔3种森林群落土壤氮转化的季节动态[J];林业科学;2014年07期

6 陶吉兴;傅伟军;姜培坤;杜群;徐军;;基于Moran's I和地统计学的浙江森林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5期

7 李鸿斌;刘丽芳;苏亚林;;松华坝水源区移民搬迁土地生态恢复措施[J];林业调查规划;2015年01期

8 唐翠平;李小婷;袁思安;郭峰;李根前;;中国沙棘人工林早衰成因及相应对策[J];国际沙棘研究与开发;2013年04期

9 黄玉梅;杨万勤;张健;卢昌泰;刘旭;王伟;郭伟;张丹桔;;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土壤微生物及酶对林下植物去除的响应[J];生态学报;2014年15期

10 沃晓棠;田松岩;韩丽冬;邵英男;刘玉龙;;小兴安岭两种林型的土壤有机碳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4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宁;山西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分配格局及碳储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

2 葛萍;安徽大别山海拔梯度上森林土壤碳氮动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刘星;太岳山油松林土壤酶活性对模拟氮沉降及改变碳输入的响应[D];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

2 管利民;海南西部橡胶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碳收支研究[D];海南大学;2012年

3 刘金鑫;大连城市森林群落植物功能性状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土壤环境的响应[D];辽宁师范大学;2014年

4 马慧静;大围山典型森林土壤有机碳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年

5 王雄涛;飞播马尾松林土壤有机碳特征及其与凋落物的关系[D];江西农业大学;2014年

6 艾泽民;黄土丘陵区刺槐人工林固碳特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7 王卫军;闽江入海口沿岸主要森林类型碳储量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4年

8 李兴民;白龙江林区典型森林植被土壤养分特征[D];甘肃农业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国盛,黄高宝;农田土壤有机碳固定潜力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5年02期

2 彭文英;张科利;杨勤科;;退耕还林对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有机碳影响预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年03期

3 朱连奇;朱小立;李秀霞;;土壤有机碳研究进展[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4 赵鑫;宇万太;李建东;姜子绍;;不同经营管理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6年11期

5 于永强;黄耀;张稳;孙文娟;;华东地区农田土壤有机碳时空格局动态模拟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年01期

6 许信旺;潘根兴;汪艳林;曹志宏;;中国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及控制因素[J];地理研究;2009年03期

7 王海燕;雷相东;张会儒;杨平;;近天然落叶松云冷杉林土壤有机碳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8 李忠,孙波,林心雄;我国东部土壤有机碳的密度及转化的控制因素[J];地理科学;2001年04期

9 李忠,孙波,赵其国;我国东部土壤有机碳的密度和储量[J];农业环境保护;2001年06期

10 童成立,吴金水,向万胜,刘子勇,蒋平,刘守龙;长江中游稻田土壤有机碳计算机模拟[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敏;;中国土壤有机碳研究综述[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0 林业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09年

2 卢茜;唐英平;高人;尹云锋;马红亮;;温度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吴庆标;王效科;郭然;;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研究进展[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4 王百群;苏以荣;吴金水;;应用稳定性碳同位素研究土壤有机碳的来源构成[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核科技、核应用、核经济论坛[C];2005年

5 安静;邓波;韩建国;杨富裕;;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影响因子的研究进展[A];农区草业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秦小光;宁波;殷志强;穆燕;;末次间冰期以来渭南黄土地区土壤有机碳碳库的演变[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7 周莉;周广胜;;中国东北样带土壤有机碳对环境变化响应的研究[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8 李富山;韩贵琳;唐杨;吴起鑫;;喀斯特地区不同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氮特征:以贵州普定为例[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9 邱海源;黄志伟;王宪;;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汪青;张平究;;退耕还湿对菜子湖湿地土壤有机碳组分与质量的影响[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安全学术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步宣;全球循环与土壤有机碳[N];中国矿业报;2010年

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李珍素;人为因素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N];农资导报;2006年

3 李云;中国耕作土壤固碳有潜力[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守才;水土流失对黑土坡耕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5年

2 尤孟阳;黑土母质熟化过程中的土壤有机碳组分与结构变化特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5年

3 许信旺;不同尺度区域农田土壤有机碳分布与变化[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4 徐华君;中天山北坡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5 王百群;黄土区侵蚀与干旱环境中土壤有机碳氮的变化与迁移[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6 王淑平;土壤有机碳和氮的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3年

7 孙艳丽;开封城市土壤有机碳密度、组成及时空变化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8 李典友;区域湿地和农田土壤有机碳变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9 仇开莉;沱江流域(内江段)农田土壤有机碳特征及固持能力测算[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10 刘云慧;华北平原农业土地利用对生物多样性和土壤有机碳变化的影响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林林;山地丘陵区耕地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变异特征分析及预测[D];西南大学;2013年

2 蔚耀洲;温度和水分对山西省地带性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3 李悦;不同农作管理措施对东北地区农田土壤有机碳未来变化的模拟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4 姜航;张广才岭西坡地形因子和保护机制对土壤有机碳积累的相对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5 黄琳琦;森林土壤有机碳氮分布及矿化特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6 刘孝阳;复垦土壤有机碳空间插值及监测样点优化布局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7 李隽婷;不同施肥和耕作方式对新修梯田土壤水分和碳氮磷动态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5年

8 王莲阁;温度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其动力学特征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5年

9 贾会娟;西南丘陵区保护性耕作下旱作农田土壤有机碳、氮相关组分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10 张洋;浙江凤阳山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矿化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1696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1696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76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