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天山雪岭云杉林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异及其与森林发育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8-08-23 15:25
【摘要】:森林土壤在组分和结构上存在比较明显的空间分异现象是导致森林土壤有机碳库估算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森林发育阶段(林龄)也可能是影响森林土壤有机碳库估算不确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在天山北坡西、中、东三段的云杉林分别按林龄设置系列样地并分层采集土样,探讨了天山北坡雪岭云杉林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分异规律,并试图从森林发育的角度分析产生该空间分异规律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天山雪岭云杉林0-60 cm深度的土壤剖面上平均总土壤有机碳密度为30.77±13.46 kg/m~2,天山西、中、东三段雪岭云杉森林总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分布规律为中部(40.54±11.33 kg/m~2)西部(29.61±14.94 kg/m~2)东部(22.16±5.88 kg/m~2),且中部与东、西两部差异显著(p0.05);(2)在0-60 cm深度的土壤剖面上,西、中、东三段雪岭云杉林不同林龄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均呈随着剖面深度增加而减少的趋势,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占总剖面土壤有机碳64.87%。(3)随着龄林的增长,土壤有机碳密度整体呈现出双峰曲线,不同林龄土壤有机碳密度排序为,过熟林(37.02±17.19 kg/m~2)中龄林(33.58±14.53 kg/m~2)近熟林(29.12±15.77 kg/m~2)成熟林(27.02±7.62 kg/m~2)幼龄林(27.10±9.81 kg/m~2),各龄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差异不显著。(4)通过多因素方差分析可知,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分异主要受到地段和土层条件影响,林龄对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不大。本研究可为天山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的估算提供数据参考,同时为更深入了解天山林区土壤有机碳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提供必要的基础。
[Abstract]: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forest soil in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is one of the main factors that lead to the uncertainty of forest soil organic carbon pool estimation. The stage of forest development (forest age) may also be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uncertainty of soil organic carbon pool estimation. In this study, a series of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in the west, middle and east sections of the northern slope of Tianshan Mountain according to the forest age, respectively, and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 in the snow pine forest on the northern slope of Tianshan Mountain was discussed.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causes of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rest development.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 average 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 in the soil profile of Picea lanceolata forest is 30.77 卤13.46 kg / m ~ (-2), in Tianshan, Shanxi, and middle, The distribution of total 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 of Picea spruce forest was (40.54 卤11.33 kg/m~2) in the middle part (29.61 卤14.94 kg/m~2) in the west and 22.16 卤5.88 kg/m~2 in the east (p 0.05); (2) in the 0-60 cm depth soil profile.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ies of different stand ages in the third section of the eastern part of Picea lanceolata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depth of the profile, and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 of the surface layer (0-20 cm) accounted for 64.87% of the total soil organic carbon in the profile. (3)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forest age,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depth of the profile. 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 showed a bimodal curve, and the order of 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 at different forest ages was, In overmature forest (37.02 卤17.19 kg/m~2), middle mature forest (33.58 卤14.53 kg/m~2), near mature forest (29.12 卤15.77 kg/m~2), mature forest (27.02 卤7.62 kg/m~2) and young forest (27.10 卤9.81 kg/m~2),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 among different age forest.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 was mainly affected by the location and soil conditions, but the forest age had little effect on 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 This study can provide data reference for estimating soil organic carbon storage in Tianshan forest, and provide a necessary basis for further understanding the distribution law of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ianshan forest region.
【作者单位】: 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绿洲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环境保护局;新疆林科院森林生态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U1503187) 十二五”农村领域国家科技计划课题(2015BAD07B03-03) 新疆自治区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331125)~~
【分类号】:S71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彦华;张文辉;申家朋;周建云;郭有燕;;甘肃黄土丘陵区侧柏人工幼林的碳密度及分配特征[J];林业科学;2015年06期

2 仇瑶;常顺利;张毓涛;王文栋;何平;王慧杰;谢锦;;天山林区六种灌木生物量的建模及其器官分配的适应性[J];生态学报;2015年23期

3 肖欣;王雄涛;欧阳勋志;;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特征及其与凋落物质量的关系[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6期

4 韩营营;黄唯;孙涛;陆彬;毛子军;;不同林龄白桦天然次生林土壤碳通量和有机碳储量[J];生态学报;2015年05期

5 曹小玉;李际平;张彩彩;房晓娜;谢肖昀;;不同龄组杉木林土壤有机碳和理化性质的变化特征及其通径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14年04期

6 苗娟;周传艳;李世杰;闫俊华;;不同林龄云南松林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积累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14年03期

7 张治;钟全林;程栋梁;徐朝斌;胡波;常云妮;;闽西北地区不同龄组常绿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结构特征[J];生态环境学报;2014年02期

8 阿米娜木·艾力;常顺利;张毓涛;仇瑶;何平;;天山云杉森林土壤有机碳沿海拔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J];生态学报;2014年07期

9 王渊刚;罗格平;冯异星;李超凡;韩其飞;范彬彬;;天山北麓不同土地覆被下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特征[J];干旱区研究;2013年05期

10 马姜明;梁士楚;杨栋林;吴蒙;叶泉清;江绍锋;;桂北地区桉树林及其他三种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密度特征[J];生态环境学报;2013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窦晓琳;森林恢复对土壤有机碳氮循环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植物园);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琼芳;陕西松类林土壤固碳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鑫;杨德刚;熊黑钢;安尼瓦尔·买买提;公延明;王建成;;新疆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特征[J];干旱区研究;2017年04期

2 刘顺;盛可银;刘喜帅;吴珍花;郭晓敏;肖复明;张文元;;陈山红心杉根际土壤有机碳、氮含量及根际效应[J];生态学杂志;2017年07期

3 王会来;刘娟;姜培坤;周国模;李永夫;吴家森;;森林土壤呼吸对人为干扰因素的响应[J];自然资源学报;2017年07期

4 沈会涛;王晓学;赵艳霞;刘欣;;河北省太行山区10a生核桃林生态系统的碳氮储量[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7年02期

5 陈琴;黄开勇;段爱国;劳广杰;韦正成;张峰;戴俊;程琳;;土壤化学指标对杉木中龄林生长量的影响[J];广西林业科学;2017年02期

6 昭日格;乌仁陶格斯;苏楞高娃;;浑善达克沙地不同龄级沙柳灌丛土壤有机碳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7年17期

7 钟兆全;;闽北毛竹林土壤有机碳含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福建林业科技;2017年02期

8 王慧杰;常顺利;张毓涛;李翔;韩燕梁;;天山雪岭云杉林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异及其与森林发育的关系[J];山地学报;2017年03期

9 马国飞;满苏尔·沙比提;靳万贵;;天山南坡台兰河上游草地土壤理化性质与海拔的关系研究[J];土壤通报;2017年03期

10 林维;崔晓阳;;地形因子对大兴安岭北端寒温带针叶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J];森林工程;2017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艾泽民;黄土丘陵区刺槐人工林固碳特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葛晓改;周本智;肖文发;;马尾松人工林凋落物产量、养分含量及养分归还量特性[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4年07期

2 潘鹏;吕丹;欧阳勋志;王雄涛;;赣中马尾松天然林不同生长阶段生物量及碳储量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4年01期

3 阿米娜木·艾力;常顺利;张毓涛;仇瑶;何平;;天山云杉森林土壤有机碳沿海拔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J];生态学报;2014年07期

4 艾泽民;陈云明;曹扬;;黄土丘陵区不同林龄刺槐人工林碳、氮储量及分配格局[J];应用生态学报;2014年02期

5 申家朋;张文辉;李彦华;尤健健;余碧云;杨小舟;何景峰;;黄土高原丘陵区退耕还林地油松人工林碳储量及分配特征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13年11期

6 石洪华;王晓丽;王嫒;刘振英;麻德明;;北长山岛森林乔木层碳储量及其影响因子[J];生态学报;2013年19期

7 杨昊天;李新荣;刘立超;贾荣亮;王增如;李小军;李刚;;荒漠草地4种灌木生物量分配特征[J];中国沙漠;2013年05期

8 牛存洋;阿拉木萨;宗芹;骆永明;押田敏雄;孙贵凡;刘谦;;科尔沁沙地小叶锦鸡儿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格局[J];生态学杂志;2013年08期

9 吴鹏;崔迎春;杨婷;丁访军;陈骏;朱军;;茂兰喀斯特森林主要演替群落土壤呼吸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4期

10 仇开莉;陈文德;彭培好;刘应平;;沱江流域内江段土壤有机碳与其他要素的相关性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3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志彪;花岗岩侵蚀山地生态重建及其生态环境效应[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曲卫东;黄土丘陵区人工刺槐林地有机碳库动态及影响因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文英;张科利;杨勤科;;退耕还林对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有机碳影响预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年03期

2 王海燕;雷相东;张会儒;杨平;;近天然落叶松云冷杉林土壤有机碳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3 李忠,孙波,赵其国;我国东部土壤有机碳的密度和储量[J];农业环境保护;2001年06期

4 李正才,傅懋毅,杨校生;经营干扰对森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研究概述[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5 陈亮中;肖文发;唐万鹏;潘磊;史玉虎;;三峡库区几种退耕还林模式下土壤有机碳研究[J];林业科学;2007年04期

6 陈步峰;潘永军;史欣;肖以华;徐猛;;广州市典型森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生态特征[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7 胡慧蓉;马焕成;罗承德;胡庭兴;;森林土壤有机碳分组及其测定方法[J];土壤通报;2010年04期

8 张苏峻;黎艳明;周毅;苏志尧;;粤西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其影响因素[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9 于东升;史学正;孙维侠;王洪杰;刘庆花;赵永存;;基于1∶100万土壤数据库的中国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5年12期

10 李晓阳;任丽华;刘亚东;;旱地小麦土壤有机碳变化及最佳取样方法试验研究[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吴庆标;王效科;郭然;;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研究进展[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2 周莉;周广胜;;中国东北样带土壤有机碳对环境变化响应的研究[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3 任华东;吴昌广;李生;姚小华;;植被恢复过程的土壤有机碳 库动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9分会场:中国西部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与科技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4 许信旺;潘根兴;;安徽省土壤有机碳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田玉强;欧阳华;宋明华;周才平;胡启武;;青藏高原样带高寒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及氮素分布特征研究[A];2005青藏高原环境与变化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余林;熊彩云;肖复明;徐海宁;曾伟;熊振宇;;江西安福不同类型毛竹林土壤有机碳特征[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9分会场:中国西部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与科技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周卫军;王凯荣;刘鑫;;有机物料循环对红壤稻田系统土壤有机碳转化的影响[A];第九届中国青年土壤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暨第四届中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8 姜发艳;孙辉;林波;刘庆;;川西亚高山不同阶段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矿化初步研究[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崔鸿侠;神农架巴山冷杉林土壤有机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5年

2 王百群;黄土区侵蚀与干旱环境中土壤有机碳氮的变化与迁移[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3 王淑平;土壤有机碳和氮的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3年

4 郭胜利;黄土旱塬农田土壤有机碳、氮的演变与模拟[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5 窦晓琳;森林恢复对土壤有机碳氮循环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植物园);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琳琦;森林土壤有机碳氮分布及矿化特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张洋;浙江凤阳山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矿化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3 王棣;秦岭典型林分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其分布特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4 张立勇;药乡小流域林地土壤有机碳和氮磷空间分布特征[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5 黄灵玉;广东红树林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5年

6 郭晓伟;尖峰岭热带雨林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规律[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5年

7 向业凤;黄龙山林区林地开垦和弃耕地造林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8 刘浩宇;新疆阿尔泰山冷杉林下土壤有机碳及矿化组分特征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9 王春燕;中国东部森林土壤有机碳组分的纬度格局及其影响因素[D];西南大学;2016年

10 姜泽宇;长白山森林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及其矿化特征研究[D];延边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1994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1994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2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