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杉木连栽林地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研究

发布时间:2018-08-28 17:31
【摘要】:选取广西杉木连栽一代林(G1)和二代林(G2)土壤的容重、孔隙度、持水量和贮水量等11个物理性质作为参评对象,利用MCE-Gray软件计算出广西杉木幼林不同栽植代数、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水分物理状况的关联度及大小排名。分析结果表明:1)G1,G2的土壤容重均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栽植代数的增加,土壤容重趋于减少;2)随土层深度的增加,G1,G2的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饱和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均逐渐增加;3)杉木林在0~40 cm土层中,G2林地土壤物理性质优于G1林地,G2的土壤保水能力较G1强,但G2的涵养水源能力比G1弱;4)土壤容重对土壤水分物理状况的影响最为重要,连栽杉木人工幼林林地的水分物理状况水平排列顺序为G2(0~20cm)G2(20~40cm)G1(0~20cm)G1(20~40cm)。
[Abstract]:Eleven physical properties of soil bulk density, porosity, water holding capacity and water storage of Chinese fir forest (G1) and second generation forest (G2) in Guangxi were selected as evaluation objects. Different planting algebras of young Chinese fir forest in Guangxi were calculated by MCE-Gray software. Correlation degree and rank of soil moisture in different soil depth.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ulk density of G _ 1 / G _ 2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soil depth, and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planting algebra. 2) the total porosity and capillary porosity of G _ 1 / G _ 2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soil depth. The saturated water holding capacity and capillary water holding capacity increased gradually. The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hinese fir forest in 0 ~ 40 cm soil layer were better than that of G _ 1 forest and G _ 2 forest soil, and the soil water retention capacity of G _ 2 forest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G _ 1 forest. However, the water conservation capacity of G2 was weaker than that of G1) the effect of soil bulk density on soil water physical status was the most important. The order of soil moisture physical status was G2 (0~20cm) G2 (20~40cm) G1 (0~20cm) G1 (20~40cm).
【作者单位】: 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国家林业局中南速生材繁育实验室广西优良用材林资源培育重点实验室;广西自治区林业厅;
【基金】:广西林业科技项目(桂林科字[2014]第15号);广西林业科技项目(桂林科字[2015]第40号);广西林业科技项目(桂林科字[2014]第30号) 广西优良用材林资源培育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资助项目(14-A-02-01)
【分类号】:S71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立,向文静,何跃君,李燕,吴敏,徐燕,屈明;不同林地清理方式对杉木林土壤肥力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5年08期

2 李贻铨,徐清彦,刘仲君,区晋辉,李瑞成;杉木幼林前五年施肥效应研究[J];土壤通报;1991年01期

3 陈志新;;杉木混交林生产力和土壤肥力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2期

4 朱秉衡,范金顺;福建南平杉木林区的土壤及提高其肥力的措施[J];土壤通报;1966年02期

5 葛乐;虞木奎;成向荣;凌高潮;吴统贵;刘志龙;王宗星;张翠;;杉木林下套种不同树种对土壤改良效应初探[J];土壤通报;2011年04期

6 李传涵,李明鹤,何绍江,向臻峰,王德坤,梅勇;杉木连栽导致减产的原因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7 陈波涛,王欣,殷建强,姚建勇,李宏;杉木林地土壤肥力观测初探[J];林业科学;1999年S1期

8 李素艳;黄瑜;张建国;;人工杉木林间伐对水土流失影响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9 徐桂林;方晰;田大伦;唐志娟;张铸三;;杉木林地不同更新方式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及储量[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10 王清奎;范冰;徐广标;;亚热带地区阔叶林与杉木林土壤活性有机质比较[J];应用生态学报;2009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清奎;汪思龙;于小军;;亚热带地区阔叶林与杉木林土壤有机质的比较研究[A];第五届中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郭剑芬;杨玉盛;赵月彩;陈增文;毛艳玲;;不同温度和土壤湿度下老龄杉木林土壤碳矿化研究[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0 林业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09年

3 韩永刚;杨玉盛;;闽北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蓄水量的研究[A];福建省第十二届水利水电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国宣;湖南会同第2代杉木林地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2 张美妙;若干土壤修复模式对不同林分类型土壤特性及杉木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3 张磊;亚热带杉木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对氮磷添加的响应[D];西南大学;2013年

4 李玉平;不同更新方式杉木林土壤有机碳与土壤呼吸的动态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5 王旭琴;竹酢液对杉木土壤肥力和生长效应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6 刘凯;杉木林生态系统转换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

7 范广阔;更新方式对杉木林土壤有机C质量和土壤呼吸的影响[D];福建农林大学;2008年

8 辛访华;杉木林不同更新方式下土壤呼吸与微生物群落的季节动态[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9 胡迅;杉木林草间作初期林下土壤理化性质及水土保持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5年

10 陈瑜;四川盆周山地杉木人工混交林土壤的抗蚀性能[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2100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2100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1f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