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典型黑土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及适宜样本容量
[Abstract]:In order to have a clearer and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soil carbon pool in typical black soil area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f soil carbon storage in other regions, 209 samples collected from 2003 to 2004 in typical black soil area were used. The average organic carbon density and storage of surface soil in black soil were estimate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arbon density were studied, and the suitable sample size in estimating carbon storage was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average density of soil organic carbon in typical black soil area was (5.75 卤0.33) kg/m~2, organic carbon storage (523.82 卤30.06) Tg. (_ 2). The surface 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 was affected by climate, geomorphology, slope, soil type and land use type. Soil carbon density is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air temperature and directly proportional to precipitation; carbon density in the top of the upper and middle slope of the foot slope of the carbon density slope is wide valley plain; when the slope is more than 3 掳, the carbon density tends to de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slope; black soil, black soil, The carbon density of meadow soil and calcareous soil is lower than that of dark brown soil and marsh soil, and the carbon density of woodland and grassland is higher than that of farmland. (3) under 95% confidence, In this study, the estimation error of soil organic carbon reserves in typical black soil areas was about 5%, and the required sample sizes were 5 549 and 56 respectively to make the estimation errors 1% and 10%, respectively.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127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235056) 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501012)
【分类号】:S15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晓昱;黑土流失与整治[J];水土保持研究;2005年05期
2 计文琦;;北京地拓再为黑土区信息化建设助力[J];中国水土保持;2006年07期
3 王跃刚;赵贵斌;;国家黑土区水土保持检查组来我省调研[J];吉林水利;2007年05期
4 春喜;再胜;;黑龙江省黑土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启动[J];水利天地;2008年04期
5 姚磊;王晓光;吕凤山;;铁岭市黑土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实践[J];中国水土保持;2008年11期
6 孟凯,隋跃宇,张兴义;松嫩平原黑土区农业水分供需状况分析[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0年03期
7 王德禄;对松嫩平原黑土区各主要作物的最大可能光能利用率的探讨[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0年04期
8 韩晓增,王守宇,宋春雨,刘晓冰,孟凯;黑土有机质功效的研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1年04期
9 景国臣,张晓波;黑土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1年02期
10 刘绪军,景国臣,刘丙友;论黑土区水蚀坡耕地改造的措施与途径[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200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兆秋;;浅议黑土区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A];黑龙江省绥化市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邢宇;姜琦刚;李文庆;;基于遥感技术松辽平原黑土退化规律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3 徐晓斌;王清;;我国黑土退化研究现状与展望[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岩溶·工程·环境”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孙传生;李春华;张力辉;;吉林黑土区水土流失及防治对策[A];发展水土保持科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学术论文集[C];2006年
5 胡瑞轩;;黑土耕地质量评价及可持续利用对策[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中)[C];2008年
6 孙传生;朱大为;常晓东;张力辉;;吉林黑土区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A];水土保持发展战略——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及水土保持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隋跃宇;张兴义;赵军;孟凯;;农田黑土空间理化性状变异特性研究[A];第九届中国青年土壤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暨第四届中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8 孟凯;;黑土退化阶段与强度分析[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中)[C];2008年
9 冯立民;;白山市典型黑土区水土流失现状分析及防治对策[A];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吉林经济发展——启明杯·吉林省第四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10 孟凯;赵军;;长期施肥对黑土氮素形态的影响[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张桂英 张斯文;中国与联合国合作 修复退化黑土项目在我省启动[N];黑龙江日报;2010年
2 张桂英 张斯文;中国与联合国合作修复退化黑土[N];粮油市场报;2010年
3 周健伟 刘泉龙 孙英威;“北大仓”黑土流失导致每年粮食减产近2000万吨[N];经济参考报;2006年
4 健伟;黑土流失造成东北每年减产粮食近2000万吨[N];粮油市场报;2006年
5 记者 邱丽娜;我省重点治理黑土区水土流失[N];黑龙江经济报;2008年
6 王跃刚 记者 王文辉;“黑土区重点治理”初战告捷[N];吉林日报;2008年
7 王建桐 记者 王川;“黑土区”治理争取资金1260万元[N];牡丹江日报;2008年
8 冯建维 记者 刘伟霖;我国首个黑土区水保示范园区建成[N];农民日报;2008年
9 唐立新 记者 彭溢 见习记者 车轮;提高黑土综合生产能力国际领先[N];黑龙江日报;2009年
10 记者 李丽云;联合国支持东北退化黑土可持续发展项目启动[N];科技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吴嵩;典型黑土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反演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2 秦焱;吉林省黑土肥力质量评价及结构退化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3 吴海燕;黑土磷素有效性的微生物调控技术及其机理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2年
4 陈学文;基于最小限制水分范围评价不同耕作方式下农田黑土有机碳固定[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2年
5 于镇华;垦殖与自然恢复黑土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生态功能的季节变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2年
6 程彬;松辽平原黑土有机质及相关元素遥感定量反演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乔云发;施肥对黑土碳氮转化过程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甜田;长期施肥对黑土化学性质、微生物区系组成和活性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2 田芳谣;秸秆还田及配施化肥对黑土钾素营养性状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3 王禹宸;黑土区埂带植物筛选及其效益评价[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4 贾春梅;黑土、黑钙土稻作水肥耦合效应试验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5 吴限;不同农田植被条件下黑土区坡耕地产流、产沙特征[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6 郑利远;典型农田黑土细菌与土壤碳氮相关性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5年
7 张中美;黑龙江省黑土耕地保护对策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9年
8 孙永光;吉林省榆树市黑土退化机理的差异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张红红;松辽平原黑土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陈鹏;基于3S吉林省黑土退化监测与评价[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2287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228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