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秸秆捡拾粉碎掩埋复式还田机设计与试验

发布时间:2018-10-18 08:17
【摘要】:针对黄淮海地区存在玉米秸秆量大、后续播种难度大等问题,设计了一种秸秆捡拾粉碎掩埋复式还田机,能一次完成秸秆捡拾、粉碎、输送和开沟掩埋等作业。应用典型弹齿滚筒式捡拾装置工作原理,通过弹齿捡拾秸秆过程的分析,确定了弹齿滚筒式捡拾装置的导轨中心线轨迹和捡拾相位,并对弹齿进行了基于实际作业情况的运动学分析,其运动轨迹与速度变化规律能够满足捡拾秸秆的需求。采用动定刀支撑切割方式粉碎秸秆,并利用粉碎腔体内的高速气流和置于腔体后侧的挡草板,实现秸秆掩埋还田比例调节和部分秸秆抛撒还田。开沟装置、秸秆输送导向装置出草口和圆盘覆土装置从前向后依次布置,顺序完成开沟、秸秆入沟和覆土掩埋工序。田间试验表明,当作业速度为3 km/h时,秸秆捡拾率为93.5%,粉碎长度合格率为92.6%,开沟深度稳定性系数为95.0%,秸秆入沟率与预先设定的掩埋比例基本一致,各项技术指标满足技术要求。
[Abstract]:Aiming at the problems of large amount of corn straw and difficulty of subsequent sowing in Huang-Huai-Hai area, a kind of straw picking, crushing and burying machine was designed, which can collect, crush, transport and bury straw in a single tim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ocess of picking up straw, the track and picking phase of the guide rail of the canister are determined by using the working principle of the typical pick-up device, which i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ocess of picking up the straw. The kinematics analysis of the elastic teeth based on the actual operation conditions shows that the changing law of motion track and velocity can meet the demand of picking up straw. The straw was pulverized by means of the moving-fixed knife support and cutting, and the high speed airflow in the crushing cavity and the block board placed at the back of the chamber were used to realize the proportion adjustment of straw burying and part of the straw throwing back to the field. The furrow opening device, the straw conveying guide device, the straw outlet and the disc covering soil device are arranged in order to finish the ditch opening, straw entering ditch and covering soil burial process in order. The field experiment showed that when the operating speed was 3 km/h, the picking rate of straw was 93.5. the qualified rate of crushing length was 92.6. the coefficient of stability of opening depth was 95.0. The rate of straw entering was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pre-set burial ratio, and the technical indexes met the technical requirements.
【作者单位】: 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江苏省现代农业装备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503136) 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IRT13039) 江苏省现代农业装备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项目(NZXT02201601)
【分类号】:S224.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智旗;何进;张祥彩;郑侃;;秸秆沟埋还田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农机化研究;2016年09期

2 马书芳;朱德慧;曹辉辉;关瑞陈;;秸秆全量还田对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及防控对策[J];中国植保导刊;2016年07期

3 胡红;李洪文;李传友;王庆杰;何进;李问盈;张祥彩;;稻茬田小麦宽幅精量少耕播种机的设计与试验[J];农业工程学报;2016年04期

4 许涛;沈永哲;高连兴;张旭东;吕长义;刘志侠;;基于两段收获的弹齿式花生捡拾机构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16年03期

5 蔡丽君;张敬涛;盖志佳;刘婧琦;张伟;赵桂范;郑海燕;王庆胜;龚振平;马春梅;;免耕条件下秸秆还田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5年05期

6 王金武;王奇;唐汉;周文琪;多天宇;赵艺;;水稻秸秆深埋整秆还田装置设计与试验[J];农业机械学报;2015年09期

7 方放;李想;石祖梁;王飞;常志州;张姗;孙仁华;宝哲;邱凌;;黄淮海地区农作物秸秆资源分布及利用结构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5年02期

8 赵士诚;曹彩云;李科江;仇少君;周卫;何萍;;长期秸秆还田对华北潮土肥力、氮库组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4年06期

9 曹阳;;一种秸秆粉碎刀的布刀方法[J];现代化农业;2014年06期

10 赵红香;迟淑筠;宁堂原;田慎重;王丙文;李增嘉;;科学耕作与留茬改良小麦-玉米两熟农田土壤物理性状及增产效果[J];农业工程学报;2013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礼军;胡志超;王申莹;曹明珠;于昭洋;王冰;;花生捡拾联合收获机捡拾装置参数优化及试验[J];农机化研究;2017年12期

2 黄哲;曲世华;白岚;尚少鹏;李玉梅;张连科;;不同秸秆混合生物炭对盐碱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17年04期

3 王秋菊;常本超;张劲松;韩东来;隋玉刚;陈海龙;杨兴玉;王雪冬;焦峰;新家宪;刘峰;;长期秸秆还田对白浆土物理性质及水稻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7年14期

4 张园;欧忠庆;崔振德;李玲;张劲;韦丽娇;张龙;张朋;;双辊组合式菠萝叶粉碎还田机的设计与试验分析[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7年07期

5 贺一鸣;吴明亮;向伟;颜波;王加跃;包攀峰;;离散元法在农业工程领域的应用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7年20期

6 顾克军;张传辉;顾东祥;张斯梅;石祖梁;杨四军;;短期不同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土壤养分与稻麦周年产量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17年06期

7 潘潇;卜召成;王建军;张新臣;;济宁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情况调查[J];农业机械;2017年06期

8 盖志佳;蔡丽君;刘婧琦;杜佳兴;赵桂范;张敬涛;;轮作体系下窄行密植免耕对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种业;2017年06期

9 马晨雨;杨习文;李煜;张捷;贺德先;;黄淮海地区秸秆综合利用的中转模式初探[J];农学学报;2017年05期

10 郑智旗;何进;王庆杰;李洪文;李问盈;陈婉芝;;秸秆捡拾粉碎掩埋复式还田机设计与试验[J];农业机械学报;2017年07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瑞丽;潘广鑫;魏凤兰;黄毅;赵娜;窦森;;秸秆深还开沟合垄施肥机设计与试验[J];农机化研究;2016年01期

2 关萌;陈中玉;高连兴;刘志侠;程晋;张旭东;;多功能组合式全喂入花生摘果试验装置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15年11期

3 张秀梅;张居敏;夏俊芳;张顺;翟建波;吴昊;;水旱两用秸秆还田耕整机关键部件设计与试验[J];农业工程学报;2015年11期

4 闫洪亮;李盖;;干旱半干旱地区秸秆还田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2015年06期

5 范浩;李跃进;陈玉海;图门;蔺亚莉;王永宁;;秸秆深埋对河套盐渍土盐碱调控作用的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5年02期

6 查良玉;李毅念;王兆烨;张蕾;王姝欢;秦琴;卞新民;;秸秆机械集中沟埋还田的经济效益分析[J];浙江农业学报;2015年03期

7 朱德慧;李芳芹;李猛;张广骅;蒋婧婧;刘凯;;皖北地区夏玉米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技术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5年Z1期

8 吴俊松;许明敏;王小华;杨海水;刘晓菲;戴亚军;卞新民;;水稻秸秆集中沟埋还田对土壤有机质、酶活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5年01期

9 金梅;梁苏宁;张文毅;张敏;卢晏;余山山;;多功能施肥播种机的研发[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5年01期

10 李拴良;任长宏;格桑曲珍;赵宗财;张宗卷;胡希远;;宽幅硬茬播种对冬小麦生长、产量及品质的效应[J];麦类作物学报;2015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1BF—160型拔秆粉碎还田机[J];农机具之友;2003年03期

2 文高;拔秆粉碎还田机[J];农村百事通;2004年08期

3 张国胜;;关于如何提高还田机刀片寿命的讨论[J];农业机械;2008年01期

4 张明秋;;还田机工作参数优化试验研究[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1年06期

5 杨金麒 ,张先凤;一三四团场试制成功液压悬挂茎秆还田机[J];新疆农垦科技;1982年06期

6 王梁,王治广;秸杆还田机的使用保养[J];农机维修;2000年04期

7 万景瑞;秸杆还田机的使用和维护[J];农机维修;2000年05期

8 孙学军,王频;秸秆切碎还田机的研究现状与思考[J];新疆农机化;2001年02期

9 涂建平,夏忠义,徐雪红,黄浩;秸杆还田机刀片优化排列软件的开发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02年04期

10 邱先钧;秸秆碎断还田机的试验研究[J];木工机床;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邱先钧;;与梳穗联合收割机相配的禾杆碎断还田机的试验研究[A];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成立40周年庆典暨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邱先钧;;与梳穗联合收割机相配的禾杆碎断还田机的试验研究[A];农业机械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成立40周年庆典暨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赵铁军;王金武;李世伟;张明秋;陈振歆;葛宜元;;秸秆整株还田机功率的参数优化试验[A];2007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张园;李明;崔振德;;一种甘蔗根茬粉碎还田机的必要性研究[A];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 2009)论文集[C];2009年

5 葛宜元;;水稻整株茎杆还田机埋草刀轴的模糊综合评判与可靠性灵敏度分析[A];2007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马跃进;郝建军;李会平;;根茬粉碎还田机灭茬甩刀喷焊NiWC工艺优化[A];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成立40周年庆典暨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郝建军;马跃进;李会平;;根茬粉碎还田机灭茬甩刀喷焊NiWC的耐磨粒磨损性能[A];农业机械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成立40周年庆典暨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马跃进;郝建军;李会平;;根茬粉碎还田机灭茬甩刀喷焊NiWC工艺优化[A];农业机械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成立40周年庆典暨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郝建军;马跃进;李会平;;根茬粉碎还田机灭茬甩刀喷焊NiWC的耐磨粒磨损性能[A];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成立40周年庆典暨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10 李明;王金丽;邓怡国;黄晖;张劲;宋德庆;连文伟;;1GYF-150型甘蔗叶粉碎还田机的设计与试验[A];中国热带作物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特约记者 王景春 记者 武验;河南省研制成功新型秸杆还田机[N];农资导报;2004年

2 丁明会 吴绪良 贾涛;秸秆切碎还田机安全使用技术[N];中国农机化报;2002年

3 本报记者 朱礼好;河北金利:“还田机”里掘金路[N];中国农机化导报;2009年

4 唐朝刚 陈麦强;西峡小型秸秆切碎还田机通过省级鉴定[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0年

5 记者 岳善勇 通讯员 杨君;这个责任谁来负[N];中国质量报;2000年

6 宝应县作栽站 许美刚 姜启顺 潘久发 宝应县农机推广站 马增林 王龙江;麦草全量旋耕还田机插秧丰产栽培[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8年

7 记者 刘作霖 通讯员 胡鹏 邱辉;秸秆不再一烧了之[N];徐州日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杨航;玉米秸秆立体还田机设计及关键部件的试验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2 张嘉强;秸秆混肥还田机设计与试验[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3 李腾;无土切断粉碎还田机的设计和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6年

4 吕小莲;新型棉秆粉碎还田机的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5年

5 付雪高;甘蔗叶粉碎还田机关键部件研究[D];海南大学;2010年

6 夏阳;红薯机械化收获机具的试验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2785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2785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6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