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土壤颗粒组成及土壤容重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发布时间:2018-10-31 09:34
【摘要】:通过野外考察、典型剖面采样及室内实验,研究了黄土高原洛川塬典型耕地转变为苹果园后土壤颗粒组成和土壤容重等土壤物理属性的变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耕地改为苹果园地后,在0~20cm土层中,土壤粘粒含量显著增加(P0.01),其他土层没有显著变化;在0~60cm土层中,土壤容重显著降低(P0.01);在60~100cm土层中,没有显著性变化.在剖面垂直方向上,耕地颗粒含量从表层向下随着深度增加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在20~40cm土层粘粒含量最高(17.18%),容重最大(P0.01),而苹果园0~60cm土层粘粒含量大于60~100cm土层,土壤容重则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有降低的趋势.可见,土壤容重和土壤颗粒中的粘粒含量均对土地利用变化表现出一定的敏感性.
[Abstract]: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such as soil particle composition and soil bulk density after the transformation of typical cultivated land into apple orchard in Luochuan Plateau of the Loess Plateau were studied by field investigation typical section sampling and laboratory experime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hen cultivated land was changed to apple orchard, the soil clay content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0~20cm soil layer (P0.01), but did not change in other soil layers, while in 0~60cm soil layer, soil bulk density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P0.01).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hange in 60~100cm soil layer.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of the section, the grain content of cultivated land increased first and then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depth from the surface to the bottom. In 20~40cm soil layer, the clay content was the highest (17.18%), and the bulk density was the largest (P0.01). The clay content of 0~60cm soil layer in apple orchard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60~100cm soil layer, and the soil bulk density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soil depth. It can be seen that both soil bulk density and clay content in soil particles are sensitive to land use change.
【作者单位】: 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561050 40471119) 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3MS0614) 内蒙古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JSY13049)
【分类号】:S1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宏;刘建军;;黄土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及其与土壤颗粒组成关系[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6年11期

2 李民义;张建军;王春香;王丹丹;;晋西黄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3年03期

3 白一茹;王幼奇;展秀丽;;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及分布特征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3年08期

4 庞奖励;张卫青;黄春长;查小春;张彩云;常美蓉;朱美玲;丁敏;;渭北高原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剖面发育的影响——以洛川—长武塬区耕地转为苹果园为例[J];地理学报;2010年07期

5 邢菊香;郭建英;赵杏花;蓝登明;;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后土壤物理性质恢复特征的研究——以陕西省吴起县为例[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6 徐宁;吴兆录;李正玲;;滇西北亚高山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容重与根系生物量的比较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5期

7 王益;刘军;王益权;张兴昌;;黄土高原南部3种农田土壤剖面坚实度的变化规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9期

8 彭文英,张科利,陈瑶,杨勤科;黄土坡耕地退耕还林后土壤性质变化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5年02期

9 司东霞,吕福堂,张敏,戴保国;设施栽培条件下土壤养分及有机质组成变化趋势的研究[J];土壤通报;2004年05期

10 徐阳春,沈其荣,冉炜;长期免耕与施用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J];土壤学报;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武欣;孟会生;栗丽;洪坚平;;不同肥料配施对复垦土壤呼吸及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1期

2 吴东;黄志霖;肖文发;曾立雄;宋文梅;;三峡库区典型退耕还林模式水土保持功能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17年01期

3 魏亮;盛浩;潘博;刘广花;宋迪思;;湘东丘陵区不同母质发育底土的土壤微生物商[J];土壤与作物;2016年04期

4 崔利论;袁文平;张海成;;土壤侵蚀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的影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6期

5 王惠泽;孙虎;;秦岭南麓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剖面粒度分析[J];河南科学;2016年12期

6 孔涛;李勃;李志能;张莹;马瑜;;古龙酸母液和北虫草废弃培养基混制有机肥对设施蔬菜和土壤肥力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6年06期

7 周玲红;魏甲彬;唐先亮;成小琳;肖志祥;徐华勤;唐剑武;;冬季种养结合对稻田土壤微生物量及有效碳氮库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6年11期

8 朱荣杰;赵贯飞;杨斌;王世彬;李宝海;;种植年限对拉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温室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北方园艺;2016年21期

9 姚小萌;周正朝;王凯博;党珍珍;;黄土丘陵沟壑区天然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微生物碳的影响[J];干旱区研究;2016年06期

10 董晓辉;刘林;李金峰;杜俊杰;王鹏飞;张建成;;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经济作物欧李的水土保持功能[J];水土保持通报;2016年05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灵香;方晰;项文化;李毅;李胜蓝;;湘中丘陵区4种森林类型土壤理化性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5年05期

2 黄林;王峰;周立江;黄茹;齐代华;魏刚;;不同森林类型根系分布与土壤性质的关系[J];生态学报;2012年19期

3 刘涛;高晓飞;;激光粒度仪与沉降一吸管法测定褐土颗粒组成的比较[J];水土保持研究;2012年01期

4 王新中;刘国顺;张正杨;刘清华;王振海;;土壤粒级空间分布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J];中国烟草科学;2011年05期

5 杨丽雯;张永清;;4种旱作谷类作物根系发育规律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6 刘洁;李贤伟;纪中华;张健;张良辉;周义贵;;元谋干热河谷三种植被恢复模式土壤贮水及入渗特性[J];生态学报;2011年08期

7 云雷;毕华兴;马雯静;田晓玲;崔哲伟;周晖子;朱悦;;晋西黄土区林草复合系统土壤养分分布特征及边界效应[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8 张超;刘国彬;薛,

本文编号:23016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3016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74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