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黄土丘陵区踩踏干扰对生物结皮土壤渗透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11-03 16:45
【摘要】:黄土高原丘陵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后,生物结皮广泛发育,平均盖度达60%-70%。生物结皮显著影响土壤水文循环,影响着水分入渗过程。干扰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生物结皮对各种自然和人为干扰异常敏感。本文在典型黄土丘陵区,通过野外调查结合室内分析测定,研究了不同强度的踩踏干扰对生物结皮群落组成、土壤理化属性;进而通过线源入流入渗实验、人工模拟降雨实验、自然降雨监测实验,研究了踩踏干扰对生物结皮土壤渗透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数理统计分析,揭示了干扰影响生物结皮土壤渗透性的主导因素,为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恢复建设和退耕地科学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所得结论主要如下:(1)干扰显著影响生结皮盖度及组成,影响程度与干扰强度有关。干扰显著降低了生物结皮盖度,增加了扰动裸土盖度,扰动裸土盖度随干扰度的增加而增加。干扰显著降低了藻类、藓类生物量,降低程度与干扰强度有关,藻、藓生物量随干扰度的增加呈线性降低。生物结皮土槽内,20%-50%干扰处理下藻结皮盖度较干扰前降低量分别为7.7%、15.0%、14.8%、32.8%,藓结皮盖度降低量分别为5.2%、7.2%、11.7%、8.3%。扰动裸土盖度增加量分别为8.7%、17.4%、30.9%、35.8%。野外生物结皮小区内,9%-30%干扰处理下生物结皮盖度较干扰前降低量分别为7.7%、14.2%、23.4%、18.5%、5.7%。一年后,不干扰藻结皮盖度降低1.6%,9%-20%干扰处理下藻结皮盖度较干扰前降低量分别为2.5%、9.6%、13.7%、5.5%,30%干扰度藻盖度较干扰前增加0.7%。不干扰、9%-30%干扰度藓结皮盖度较干扰前降低量分别为13.9%、6.8%、5.5%、7.4%、12.1%、5.6%。干扰后,9%和14%干扰度下扰动藻+裸土盖度较干扰前分别增加3.5%、9.4%,变化量与不干扰差异不显著。17%-30%干扰度下扰动藻+裸土盖度较干扰前分别显著增加12.1%、14.3%、23.3%。9%-30%干扰度处理下的藻结皮生物量较不干扰,降低幅度分别为8.1%、21.1、28.4%、37.8%、38.3%;藓盖度降低幅度分别为67.1%、55.1%、55.1%、65.7%、92.7%。(2)干扰显著影响土壤物理和化学属性,影响程度与干扰强度和土壤深度有关。干扰降低了生物结皮层有机质含量。生物结皮表面粗糙度随着干扰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干扰对生物结皮层容重、孔隙度、0-2cm土层团聚体影响不显著。9%-30%干扰度处理下结皮层有机质含量较干扰前均呈降低趋势,降低幅度分别为5.5%、24.6%、3.6%、4.4%、3.3%。14%干扰度下结皮层有机质变化量显著低于不干扰处理,其他处理较不干扰有降低趋势,但差异不显著。不同干扰处理下0-2cm土层有机质含量较干扰前均有降低趋势,处理之间的变化量差异不显著。9%-30%干扰度处理下结皮层容重较干扰前呈增加趋势,增加幅度分别为6.6%、6.2%、5.7%、8.3%、8.7%,结皮层孔隙度较干扰前呈降低趋势,降低幅度分别为4.2%、4.1%、3.8%、5.0%、5.3%。与不干扰相比,不同处理下容重变化量、孔隙度变化量差异不显著。生物结皮土槽内,20%-50%干扰度处理下粗糙度指数较不干扰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48%、63%、62%、91%和46%。野外生物结皮小区内,9%干扰度的粗糙度指数为5.7%,较不干扰有增加趋势,但未达到显著性水平。14%-30%干扰度处理下的粗糙度指数显著高于不干扰,增加幅度分别为21.9%、34.5%、31.3%、36.0%。9%-30%干扰度处理下,0-2cm水稳性团聚体的总含量较干扰前呈降低趋势,降低幅度分别为33.3%、30.6%、27.8%、25.8%、26.6%。与不干扰相比,不同干扰处理下0-2cm土层水稳性团聚体的总含量变化量差异不显著。9%-30%干扰度处理下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较干扰前均呈降低趋势,降低幅度分别为72.4%、72.3%、62.2%、63.4%、64.6%。与不干扰相比,9%-30%干扰度团聚体平均重量变化量差异不显著。(3)干扰显著影响生物结皮土壤渗透性,渗透性随着干扰强度呈现先增加后降低关系,影响程度与干扰强度、测定方法有关。线源入流入渗法测定条件下,生物结皮土槽上,20%-40%干扰的稳定入渗速率较不干扰有增加趋势,但差异不显著。50%干扰的稳定入渗速率(1.93mm·min-1)较不干扰显著增加56.5%。野外生物结皮小区内,28%干扰度处理的稳定入渗速率(0.72mm·min-1)与不干扰差异不显著,35%、43%、57%干扰度的稳定入渗速率较不干扰显著增加46.4%、61.9%和57.1%。48%干扰度的稳定入渗速率(0.97mm·min-1)较不干扰有增加趋势,但差异不显著。人工模拟降雨测定条件下,生物结皮土槽上,20%、30%、40%干扰的稳定入渗速率较不干扰增加幅度分别为7.5%、10.1%、3.8%,未达到显著水平。50%干扰的稳定入渗速率(0.97mm·min-1)较不干扰显著增加了22.6%。去除生物结皮的稳定入渗速率(0.60mm·min-1)显著低于其它干扰强度,较不干扰减少23.4%。自然降雨监测条件下,9%-30%干扰度处理下的径流深较不干扰有降低趋势,降低幅度分别为21.5%、17.0%、5.6%、3.3%、24.4%,但未达到显著水平。线源入流入渗法条件下,生物结皮土槽和野外生物结皮小区内,稳定入渗速率分别在46%、56%干扰度时达到最大。模拟降雨条件下,稳定入渗速率在44%干扰度下达到最大。自然降雨条件下,径流深在27%干扰度下达到最低。(4)干扰主要是通过打破生物结皮的完整性,降低藻结皮盖度,增大扰动藻盖度来增加土壤渗透性。影响生物结皮稳定入渗速率的主导因素是干扰强度。影响生物结皮土壤径流深的因素主要有干扰强度、扰动藻结皮盖度和藻结皮盖度。3个因子对径流深的累计贡献率达53.5%,其中,干扰强度和扰动藻结皮盖度贡献率共计33.9%,藻结皮盖度贡献率达19.6%。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154;S152.7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元明,潘惠霞,潘伯荣;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不同地貌部位生物结皮的选择性分布[J];水土保持学报;2004年04期

2 宋阳,严平,张宏,孟祥亮;荒漠生物结皮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干旱区研究;2004年04期

3 刘丽燕;吾尔妮莎·沙衣丁;阿不都拉·阿巴斯;;荒漠化地区生物结皮的研究进展[J];菌物研究;2005年04期

4 王雪芹;张元明;王远超;万金平;徐曼;;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生物结皮小尺度分异的环境特征[J];中国沙漠;2006年05期

5 杨伟;陈晋;张元明;王雪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1970—2000年代生物结皮覆盖变化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6年06期

6 闫德仁;薛英英;赵春光;;沙漠生物结皮国内研究现状[J];内蒙古林业科技;2007年03期

7 李守中;郑怀舟;李守丽;沈宝成;;沙坡头植被固沙区生物结皮的发育特征[J];生态学杂志;2008年10期

8 赵允格;许明祥;Jayne Belnap;;生物结皮光合作用对光温水的响应及其对结皮空间分布格局的解译——以黄土丘陵区为例[J];生态学报;2010年17期

9 王雪芹;张元明;张伟民;杨东亮;;生物结皮粗糙特征——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为例[J];生态学报;2011年14期

10 闫德仁;薛博;吴丽娜;王双喜;;荒漠藻人工生物结皮固沙成效调查[J];内蒙古林业科技;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吕贻忠;于雅琼;高原;;鄂尔多斯沙地土壤生物结皮物理特性研究[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中)[C];2008年

2 张丙昌;张元明;赵建成;陈荣毅;郑云普;;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生物结皮不同演替阶段中藻类的变化[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五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8)[C];2008年

3 张军红;;生物结皮在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治理中的应用前景分析[A];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分5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4 兰书斌;吴丽;饶本强;张德禄;刘永定;胡春香;;生物结皮的发育演替与表土持水特性研究[A];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09年

5 张静;张元明;;冻融过程对生物结皮中齿肋赤藓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A];第六届中国植物逆境生理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6 王振亭;郑晓静;周又和;;生物结皮的力学性质及其应用[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上)[C];2005年

7 闫德仁;薛博;吴丽娜;;固沙措施对人工生物结皮层养分和颗粒组成的影响[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9分会场:中国西部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与科技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8 焦雯琚;朱清科;张宇清;张岩;吴秀芹;;陕北黄土区退耕还林地生物结皮分布影响因子研究[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9 张如强;王迎春;;库布齐沙漠生物结皮层土壤微生物动态与油蒿发育的相关性研究[A];2009中国植物学会植物细胞生物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吴春荣;徐先英;;河西固沙林群落和土壤的演替发育及稳定性[A];中国治沙暨沙产业研究——庆贺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成立10周年(1993-2003)学术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钟柯;沙漠生物结皮技术研究通过鉴定[N];中国环境报;2006年

2 王大霖;我国生物结皮固沙技术进入野外推广研究阶段[N];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

3 记者 王翰林;生物结皮固沙技术走进荒漠[N];科技日报;2007年

4 王大霖;新型生物固沙技术进入野外推广研究阶段[N];人民政协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闫德仁;库布齐沙漠生物结皮层的肥岛特征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8年

2 李柏;不同荒漠生态系统生物结皮分布及水文特征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

3 邵晨曦;毛乌素沙地生物结皮物种组成及氮动态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

4 高丽倩;黄土高原生物结皮土壤抗水蚀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7年

5 冯薇;毛乌素沙地生物结皮光合固碳过程及对土壤碳排放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

6 赵彦敏;陕北黄土生物结皮种群特征及对土壤生物活性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

7 韩海燕;高寒沙地生物结皮碳释放及其对土壤呼吸的影响[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4年

8 徐杰;鄂尔多斯及其毗邻地区生物结皮层苔藓植物物种组成、地理分布及生态学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英英;鄂尔多斯沙区沙漠生物结皮特征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7年

2 孟杰;黄土高原水蚀交错区生物结皮的时空发育特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3 陶照堂;风沙流对生物结皮的冲击破坏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4 王一贺;黄土丘陵区生物结皮—植被斑块格局及其径流的源—汇效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5年

5 李林;黄土丘陵区生物结皮—植被坡面的产流过程[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6 张朋;陕北小流域坡面尺度生物结皮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与建模[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7 杨延哲;人工培育生物结皮在毛乌素沙地光伏电站施工迹地的风蚀防治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6年

8 刘军;沙蒿胶固沙性能及其对土壤微生物和生物结皮培育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9 杨雪伟;黄土丘陵半干旱区优势耐干藓生态适应性[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10 胡忠旭;黄土丘陵区生物结皮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分布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3083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3083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56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