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伊犁河谷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粒度特征

发布时间:2018-11-17 06:28
【摘要】:为更有效地指导伊犁河谷水土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河谷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进行采样,共获得14个剖面98个土壤样品。利用EASY SIZER20测定样品粒度,依据福克—沃德公式计算中值、平均粒径、标准偏差、峰度、偏度,采用Excel,SPSS 19.0等统计软件进行作图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粒级百分含量虽有不同,但都是以粉粒(2~50μm)、砂粒(50~2 000μm)为主。其中耕地的粉粒、砂粒百分含量均高于荒地,林地、草地的黏粒(2μm)百分含量相当。(2)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粒级的变异系数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耕地中粉粒、砂粒含量的变异系数普遍大于荒地,黏粒含量的变异系数则相反。(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粒度特征不同,耕地的平均粒径明显大于草地、荒地、林地,荒地的分选性明显优于耕地、园地。
[Abstract]:In order to guid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il and water environment in Yili River Valley more effectively, the soil samples of different land use patterns in the valley area were sampled, and 98 soil samples were obtained from 14 sections. The particle size of the sample was measured by EASY SIZER20. The mean particle size, standard deviation, kurtosis and deviation were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the Foker-Ward formula. The statistical software Excel,SPSS 19.0 was used to map and analyze the sample siz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percentage content of soil grain was different under different land use patterns, but the main content was silt (2 ~ 50 渭 m),) sand (50 ~ 2 000 渭 m). The percentage content of silt and sand in cultivated land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barren land, and the percentage content of clay (2 渭 m) in woodland and grassland was the same. (2)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of soil grain size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under different land use patterns.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of silt and sand content in cultivated land was generally greater than that of wasteland, while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of clay content was opposite. (3) the average particle size of cultivated land was significantly larger than that of grassland, wasteland and woodland under different land use patterns. The sorting of wasteland is obviously superior to that of cultivated land and garden land.
【作者单位】: 伊犁师范学院生物与地理科学学院;新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绿洲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伊犁师范学院植物生态学重点学科科研资助项目“伊犁河谷典型生态系统凋落物分解及土壤碳氮特征研究”(YLUPE201601T)
【分类号】:S15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玉琴;夏建国;;土地利用方式对川西低山区土壤腐殖质组成以及结合形态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2 林杉;冯明磊;阮雷雷;胡荣桂;彭业轩;肖宏宇;卢兰;;三峡库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氧化亚氮排放及其影响因素[J];应用生态学报;2008年06期

3 周脚根;尤冬梅;;基于关联规则的土壤重金属积累与土地利用方式的关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0期

4 齐仲正;加拿大利用航片测定土地利用方式[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1987年04期

5 贾亚男;袁道先;;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贵州岩溶土壤微量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7年06期

6 常美蓉;庞奖励;张彩云;朱美玲;;关中东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地影响探讨[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9年01期

7 陈铮;刘大林;邓波;张英俊;杨富裕;韩雪梅;;华北农牧交错带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螨的分布特征[J];草原与草坪;2010年03期

8 吴煜禾;张洪江;王伟;程金花;王冉;杜士才;吕文星;古德洪;;重庆四面山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测定与评价[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9 朱霞;韩晓增;;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黑土氮素含量变化特征[J];江苏农业学报;2008年06期

10 兰登明,孟庆阁,李志恒;赤峰地区退化土地利用方式与生产力[J];内蒙古林业科技;1998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林杉;胡荣桂;聂文婷;;三峡库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下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廖燕;朱君君;孙振钧;王冲;张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蚯蚓种群特征及与土壤肥力的关系[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8年

3 徐华勤;章家恩;冯丽芳;全国明;毛丹娟;孟磊;;微生物商对华南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不同土壤类型的响应[A];第五届中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海春兴;赵烨;陈志凡;赵芳敏;;河北坝上东南端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可蚀性研究——以河北丰宁县大滩乡三道河为例[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5 吴祥云;张丹丹;李海燕;;辽西地区朝代小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A];中国水土保持学会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甄莉娜;张英俊;;农牧交错带典型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可培养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及剖面分布特征[A];2012第二届中国草业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甄晓君;傅瓦利;贾红杰;段正锋;杜富芝;;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以重庆市中梁山岩溶区为例[A];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新农村建设研究[C];2008年

8 李强;刘毅华;;低碳经济与农村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思考[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张仕吉;湘中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养分及碳库特征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2 贾韦德;[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3 王莹;围湖造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4 赵锦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地区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5 赵锦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地区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6 李晓亮;藏东南地区海拔和土地利用方式对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7 何冬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结构及矿化特征[D];南京林业大学;2014年

8 张玉革;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潮棕壤营养元素剖面分布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5年

9 刘讯;半干旱黄土高原不同植被恢复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养分和水分的动态变化[D];兰州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胜蓝;中亚热带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磷素有效性与分级[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2 王超花;半干旱黄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生态水文性质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6年

3 张宏;黄土沟壑区侵蚀劣地土壤特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4 MOKGAWA DINEO LYDIA;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南非林波波省与中国吉林省土壤化学养分与腐殖物质的差异[D];吉林农业大学;2016年

5 杨丰;贵州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性质的影响[D];贵州大学;2016年

6 何颖楠;贵州喀斯特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特征[D];贵州大学;2016年

7 张佳楠;黄河三角洲垦殖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储量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6年

8 胡玲伟;半干旱黄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7年

9 姜涛;辽宁省西北部风沙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固沙改土效应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10 祝滔;缙云山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组分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3367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3367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e1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