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有机物料对稻田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12-11 16:21
【摘要】:通过连续5年定位试验,以紫云英、秸秆和商品有机肥等有机物料还田的稻田土壤为对象,研究有机物料还田后不同物理分组下土壤组成特点和有机碳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稻田土壤团聚体主要分布在2~0.25mm与0.25~0.053mm粒级,团聚体颗粒有机碳含量随着粒径的减小而减少。有机物料还田可提高0.25~0.053mm和0.053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的含量,紫云英、秸秆、商品有机肥等有机物料可通过提高土壤微团聚体有机碳含量而增加土壤碳库。有机物料施用增加土壤轻组组分颗粒含量,减少重组组分颗粒含量,有助于土壤轻组组分的形成。稻田土壤轻组颗粒有机碳含量与0.25mm和0.053mm团聚体颗粒有机碳含量呈显著相关,与2~0.25mm团聚体颗粒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相关。稻田土壤施用紫云英、秸秆和商品有机肥等有机物料,可有效提高土壤微团聚体和轻组成分颗粒含量,增加土壤微团聚体和轻组有机碳含量,改变稻田土壤有机碳库组成特征。
[Abstract]:The soil composition and organic carbon change characteristics under different physical grouping of organic materials such as Ziyunxiao, straw and commercial organic fertilizer were studied in paddy field after returning organic materials for 5 consecutive yea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oil aggregates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2~0.25mm and 0.25~0.053mm grains, and the content of organic carbon in aggregates decreased with the decrease of particle size. The organic materials returned to the field could increase the content of organic carbon in 0.25~0.053mm and 0.053mm aggregates, and the organic materials such as Ziyunxin, straw and commercial organic fertilizer could increase the soil carbon pool by increasing the content of organic carbon in soil micro-aggregates. The application of organic materials can increase the particle content of light component of soil and reduce the content of particle of recombination component, which is helpful to the formation of light component of soil. The content of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in light group of paddy soil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content of 0.25mm and 0.053mm aggregates, and with the content of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of 2~0.25mm aggregates. The application of organic materials such as Ziyunxin, straw and commercial organic fertilizer in paddy soil can effectively increase the content of soil microaggregates and light component particles, increase the content of soil microaggregates and light organic carbon, and change the composi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pool in paddy fields.
【作者单位】: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环境资源与土壤肥料研究所;浙江农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学院;浙江省绍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D0800500) 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重点农业项目(2015C02011;2015C0201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172030)
【分类号】:S15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颜安;李周晶;武红旗;温鹏飞;;不同耕作年限对耕地土壤质地和有机碳垂直分布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7年01期

2 YIN Yan;WANG Li;LIANG Chenghua;XI Fengming;PEI Zhongjian;DU Liyu;;Soil Aggregate Stability and Iron and Aluminium Oxide Contents Under Different Fertiliser Treatments in a Long-Term Solar Greenhouse Experiment[J];Pedosphere;2016年05期

3 何玉亭;王昌全;沈杰;李斌;李冰;陈林;潘兴兵;;两种生物质炭对红壤团聚体结构稳定性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6年12期

4 韩玮;申双和;谢祖彬;李博;李玉婷;刘琦;;生物炭及秸秆对水稻土各密度组分有机碳及微生物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6年18期

5 侯晓娜;李慧;朱刘兵;韩燕来;唐政;李忠芳;谭金芳;张水清;;生物炭与秸秆添加对砂姜黑土团聚体组成和有机碳分布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5年04期

6 毛霞丽;陆扣萍;何丽芝;宋照亮;徐祖祥;杨文叶;徐进;王海龙;;长期施肥对浙江稻田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的影响[J];土壤学报;2015年04期

7 李文军;杨基峰;彭保发;崔京珍;;施肥对洞庭湖平原水稻土团聚体特征及其有机碳分布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4年20期

8 汤宏;沈健林;张杨珠;刘杰云;王聪;;秸秆还田与水分管理对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溶解性有机碳、氮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3年01期

9 张亚丽;吕家珑;金继运;李书田;陈占全;高旭升;;施肥和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质量及春小麦品质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2年02期

10 梁尧;韩晓增;丁雪丽;陈欣;;不同有机肥输入量对黑土密度分组中碳、氮分配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莉;李传友;熊波;刘正道;王宪良;滕飞;李振;禹振军;黄幸媛;王庆杰;;玉米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影响因素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8年06期

2 蔡太义;张佳宝;张丛志;黄会娟;白玉红;赵占辉;李太魁;;基于显微CT研究施肥方式对砂姜黑土大孔隙结构的影响[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年12期

3 刘哲;韩霁昌;陈茜;余正洪;张卫华;高红贝;;添加水稻秸秆对不同类型土壤团聚体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17年06期

4 俞巧钢;杨艳;邹平;叶静;张康宁;顾国平;马军伟;符建荣;;有机物料对稻田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7年06期

5 王润珑;王农;徐应明;孙约兵;;海泡石对镉污染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有机碳含量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7年06期

6 单颖;田路园;邹雨坤;赵凤亮;李光义;侯宪文;李勤奋;;调节碳氮比对甘蔗叶还田后土壤无机氮、微生物量氮、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和脲酶活性的影响[J];热带作物学报;2017年11期

7 刘卉;周清明;黎娟;;秸秆还田对土壤改良及作物生长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7年32期

8 刘彦伶;李渝;张雅蓉;张文安;黄兴成;蒋太明;;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黄壤性水稻土理化性质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7年19期

9 李艳梅;张兴昌;廖上强;杨俊刚;张琳;孙焱鑫;;生物炭基肥增效技术与制备工艺研究进展分析[J];农业机械学报;2017年10期

10 芮绍云;袁颖红;周际海;刘贵军;张文锋;李丽;黄欠如;成艳红;;改良剂对旱地红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7年05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清华;王飞;林诚;何春梅;李昱;钟少杰;林新坚;;长期施肥对黄泥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团聚体组分特征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5年06期

2 米会珍;朱利霞;沈玉芳;李世清;;生物炭对旱作农田土壤有机碳及氮素在团聚体中分布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5年08期

3 尚杰;耿增超;赵军;耿荣;赵映翠;;生物炭对X土水热特性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5年07期

4 李明;李忠佩;刘明;江春玉;吴萌;;不同秸秆生物炭对红壤性水稻土养分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5年07期

5 盖霞普;刘宏斌;翟丽梅;王洪媛;;玉米秸秆生物炭对土壤无机氮素淋失风险的影响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5年02期

6 侯晓娜;李慧;朱刘兵;韩燕来;唐政;李忠芳;谭金芳;张水清;;生物炭与秸秆添加对砂姜黑土团聚体组成和有机碳分布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5年04期

7 张丽敏;徐明岗;娄翼来;王小利;秦松;蒋太明;李忠芳;;长期施肥下黄壤性水稻土有机碳组分变化特征[J];中国农业科学;2014年19期

8 陈心想;耿增超;王森;赵宏飞;;施用生物炭后X土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变化特征[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4年04期

9 舒馨;朱安宁;张佳宝;陈文超;杨文亮;;保护性耕作对潮土不同组分有机碳、氮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4年02期

10 余健;房莉;卞正富;汪青;俞元春;;土壤碳库构成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4年1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代静玉,周江敏,秦淑平;几种有机物料分解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质化学成分的变化[J];土壤通报;2004年06期

2 赵晶晶;郭颖;陈欣;史奕;韩晓日;;有机物料对土壤有机磷组分及其矿化进程的影响[J];土壤;2006年06期

3 陈欣;赵晶晶;鲁彩艳;赵牧秋;史奕;;有机物料中磷素研究进展[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4 练成燕;张桃林;王兴祥;;有机物料对红壤几种形态碳氮及酸度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9年11期

5 商晓芳;;有机物料的作用及其开发利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04期

6 石元亮,王晶,姜淑华;有机物料改良苏打盐渍土机制的研究——对土壤化学组成及盐碱特性的影响[J];土壤通报;1989年04期

7 朱红霞,姚贤良;有机物料在稻作制中的物理作用[J];土壤学报;1993年02期

8 周卫军,王凯荣,刘鑫;有机物料循环对红壤稻田系统磷素营养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5年05期

9 匡恩俊;迟凤琴;宿庆瑞;张久明;张晓伟;刘涛;;砂滤管条件下不同有机物料的分解规律[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年04期

10 李影;吴景贵;陈猛;;不同有机物料与化肥配施对黑土重金属各形态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迟凤琴;张久明;匡恩俊;宿庆瑞;;不同条件下有机物料在黑土中分解规律的研究[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2 仇建飞;窦森;;添加玉米秸秆培养对土壤团聚体中腐殖质组成和性质的影响[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陈晶晶;蒋先军;;稻田长期垄作免耕对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生物活性的影响[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马永玉;蒋先军;张维;周明厚;;采用二维光学图像和三维断层扫描研究单一粒径土壤团聚体的分形特征[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窦森;关松;李凯;;土壤团聚体中有机质研究进展[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刘彩霞;黄为一;;耐盐碱细菌对盐碱土壤团聚体形成的促进作用[A];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二届全国农业微生物研究及产业化研讨会》和《第十一届全国杀虫微生物学术研讨会》暨《湖北省暨武汉市微生物学会和内蒙古微生物学会2008年会》论文摘要[C];2008年

7 李建明;吴景贵;;不同来源有机物料对黑土腐殖质热学性质影响差异性的研究[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上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8 张小勇;莫海涛;;固体有机物快速腐熟的微波预处理研究[A];全国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监测与控制治理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黄雁飞;陈秋实;区惠平;顾明华;;耕作方式对土壤团聚体与有机碳含量的影响[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中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0 罗红燕;蒋先军;谢德体;;细菌在不同土壤团聚体粒径中分布的遗传多样性比较及对耕作方式的响应[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赵引德;有机物料快速腐熟技术研制成功[N];农资导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艳;微生物利用糖类和蓝藻等有机物料参与形成腐殖质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6年

2 吴迪;有机物料施用下接种蚯蚓对菜地土壤、作物及环境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5年

3 徐爽;化学物质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它物理性状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4 於修龄;土壤团聚体/铁锰结核的三维结构、形成过程及其环境意义[D];浙江大学;2015年

5 赵冬;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过程土壤团聚体结构演变特征及其量化表征[D];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7年

6 罗红燕;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群落的空间分布及其对耕作的响应[D];西南大学;2009年

7 毛艳玲;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团聚体碳组分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8 郑红;东北温带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组分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9 龙攀;有机物料还田对麦玉两熟农田土壤有机碳和系统碳净平衡影响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10 刘恩科;不同施肥制度土壤团聚体微生物学特性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金林;有机物料处理对沙化土壤碳氮及微生物活性的影响[D];宁夏大学;2015年

2 邓佳;有机物料对紫色土磷的迁移转化及有效性影响[D];西南大学;2015年

3 冯娜娜;不同类型有机物料对黑土中Pb含量及形态分布特征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4 张微;长期施用无机肥、有机物料对旱地红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5 崔全红;不同有机物料投入对X土有机碳和养分含量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6 张名豪;有机物料对紫色土氮素的迁移转化及其有效性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6年

7 甘丽仙;有机物料施用对稻田土壤镉溶出及垂直迁移的影响[D];湖南农业大学;2015年

8 孙继梅;不同有机物料对土壤氮素分布特征及玉米产量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6年

9 甘洋洋;不同有机物料养分特征对蚯蚓生长繁殖的影响[D];华南农业大学;2016年

10 井玉丹;不同有机物料对橡胶树根系及土壤性状的影响[D];海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3728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3728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65b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