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秸秆覆盖对岩溶区坡耕地产流产沙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9-02-13 16:24
【摘要】:通过室内模拟降雨试验,研究秸秆覆盖对西南岩溶区坡耕地产流产沙的影响。试验处理按照2个雨强(63,100mm/h)和5个秸秆覆盖度水平(0,20%,50%,80%和100%)进行。结果表明:在中雨强(63mm/h)条件下,秸秆覆盖减少了地表径流的径流系数和径流强度,增加了壤中流径流系数和径流强度,在较大秸秆覆盖度下(50%,80%和100%),秸秆覆盖能有效减少土壤流失量;但在大雨强(100mm/h)条件下,秸秆覆盖导致地表径流增加并同时显著减少了壤中流,地表径流的增加同时导致土壤流失量的增加。
[Abstract]:The effects of straw mulch on runoff and sediment yield of sloping farmland in karst area of southwest China were studied by simulated rainfall experiment. The treatment was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2 63100mm/h and 5 straw mulching levels (80% and 100%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moderate rain intensity (63mm/h), straw mulch decreased runoff coefficient and intensity of surface runoff, increased runoff coefficient and intensity of runoff in soil, and increased runoff intensity under higher straw mulching (50% and 100%). Straw mulching can effectively reduce soil loss. However, under the condition of heavy rain (100mm/h), straw mulch increased the surface runoff and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soil runoff, and the increase of the surface runoff also led to the increase of soil loss.
【作者单位】: 桂林理工大学岩溶地区水污染控制与用水安全保障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桂林理工大学广西环境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01289,51369009) 国家重点研究计划项目(2016YFC0502403)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及卓越学者计划项目(002401013001)
【分类号】:S157.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翼夫;李洪文;何进;王庆杰;李问盈;陈婉芝;张欣悦;;玉米秸秆覆盖对坡面产流产沙过程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5年07期

2 宋同清;彭晚霞;杜虎;王克林;曾馥平;;中国西南喀斯特石漠化时空演变特征、发生机制与调控对策[J];生态学报;2014年18期

3 江淼华;谢锦升;王维明;黄荣珍;杨玉盛;;闽北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与不同降雨强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2年04期

4 陈洪松;杨静;傅伟;何菲;王克林;;桂西北喀斯特峰丛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坡面产流产沙特征[J];农业工程学报;2012年16期

5 王安;郝明德;王荚文;;人工降雨条件下秸秆覆盖及留茬的水土保持效应[J];水土保持通报;2012年02期

6 王海霞;孙红霞;韩清芳;王敏;张睿;贾志宽;聂俊峰;刘婷;;免耕条件下秸秆覆盖对旱地小麦田土壤团聚体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2年04期

7 林超文;罗春燕;庞良玉;黄晶晶;付登伟;涂仕华;蒲波;;不同耕作和覆盖方式对紫色丘陵区坡耕地水土及养分流失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0年22期

8 杨智;戴全厚;黄启鸿;吴学强;;典型喀斯特坡面产流过程试验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0年04期

9 ;Composition of Wheat Rhizosphere Antagonistic Bacteria and Wheat Sharp Eyespot as Affected by Rice Straw Mulching[J];Pedosphere;2010年04期

10 张信宝;王世杰;孟天友;白晓永;姚建陆;;农耕驱动西南喀斯特地区坡地石质化的机制[J];地球与环境;2010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卜建霞;叶功富;尤龙辉;封晓然;李蝶;;福建省长汀县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降雨产流产沙特征[J];水土保持研究;2017年04期

2 刘文政;李问盈;郑侃;赵宏波;;我国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J];农机化研究;2017年07期

3 马丰丰;潘高;李锡泉;韩云娟;;桂西南喀斯特山地木本植物群落种间关系及CCA排序[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7年06期

4 王静;王允青;叶寅;孟超峰;王道中;郭熙盛;吕国安;;不同农艺措施对巢湖沿岸坡耕地不同形态磷径流输出的控制效果[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7年06期

5 陈美淇;魏欣;张科利;陈月红;;基于CSLE模型的贵州省水土流失规律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17年03期

6 张芳;宋敏;彭晚霞;曾馥平;杜虎;胡芳;陈莉;苏j;;不同钙浓度对两种岩溶植物幼苗生长及其酶活性的影响[J];广西植物;2017年06期

7 朱晓锋;陈洪松;付智勇;王克林;张伟;徐勤学;方荣杰;;喀斯特灌丛坡地土壤-表层岩溶带产流及氮素流失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17年07期

8 张兴;王克林;付智勇;陈洪松;张伟;史志华;;桂西北白云岩坡地典型土体构型石灰土水文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17年07期

9 Peijie MA;Wen ZHANG;Bentian MO;Xirui RUAN;;Current Distribution of Vegetation Resources in Yunnan-Guizhou Plateau and Mechanism Research of Its Effects on Rocky Desertification Process[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7年05期

10 徐勤学;朱晓锋;方荣杰;江斌伟;陈洪松;付智勇;王克林;;秸秆覆盖对岩溶区坡耕地产流产沙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7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俞月凤;卢凌霄;杜虎;彭晚霞;曾馥平;宋同清;;不同类型森林石灰土的团聚体组成及其有机碳分布特征[J];西北植物学报;2013年05期

2 卢成阳;彭晚霞;宋同清;曾馥平;杨钙仁;张浩;鹿士杨;杜虎;;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与养分的耦合关系[J];生态学杂志;2013年03期

3 杜虎;彭晚霞;宋同清;王克林;曾馥平;鹿士杨;时伟伟;唐成;谭秋锦;;桂北喀斯特峰丛洼地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土壤的耦合关系[J];植物生态学报;2013年03期

4 陈洪松;聂云鹏;王克林;;岩溶山区水分时空异质性及植物适应机理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3年02期

5 宋敏;彭晚霞;邹冬生;曾馥平;杜虎;鹿士杨;;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森林表层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变异及成因[J];生态学报;2012年19期

6 江淼华;谢锦升;王维明;黄荣珍;杨玉盛;;闽北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与不同降雨强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2年04期

7 鹿士杨;彭晚霞;宋同清;曾馥平;杜虎;王克林;;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退耕还林还草模式的土壤微生物特性[J];生态学报;2012年08期

8 张利青;彭晚霞;宋同清;邹冬生;曾馥平;宋敏;俞孜;刘艳;;云贵高原喀斯特坡耕地土壤微生物量C、N、P空间分布[J];生态学报;2012年07期

9 韩美荣;宋同清;彭晚霞;黄国勤;杜虎;鹿士杨;时伟伟;;喀斯特峰丛洼地土壤矿物质的组成特征与作用[J];应用生态学报;2012年03期

10 刘璐;宋同清;彭晚霞;王克林;杜虎;鹿士杨;曾馥平;;木论喀斯特自然保护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空间格局[J];生态学报;201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新晓;降雨入渗及产流问题的研究进展和评述[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1年04期

2 肖连刚;刘前进;马骞;;平邑县山区金银花地产流研究[J];节水灌溉;2009年05期

3 冉大川;李占斌;郭聪;李鹏;申震洲;;大理河流域坝库工程对产流产沙的影响[J];人民黄河;2009年08期

4 肖连刚;刘前进;;人工降水条件下鲁中南丘陵地区产流过程研究[J];人民黄河;2010年10期

5 李蔚;冉启华;;沟谷横断面类型对产流过程的影响[J];水利学报;2012年S2期

6 太史怀远;;吉林省山区半山区坡耕地产流分析[J];东北水利水电;1991年11期

7 黄俊;吴普特;赵西宁;;多参数非线性降雨产流阈值模型试验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8 刘贤赵,康绍忠;降雨入渗和产流问题研究的若干进展及评述[J];水土保持通报;1999年02期

9 屈丽琴;雷廷武;赵军;余新晓;高佩玲;闫丽娟;;室内小流域降雨产流过程试验[J];农业工程学报;2008年12期

10 白清俊,刘亚相;流域坡面综合产流数学模型的研究[J];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199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郭庆荣;;南亚热带丘陵赤红壤降雨入渗产流数学模型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2 张旭东;周金星;黄玲玲;;中亚热带黄壤丘陵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产流产沙特征[A];海峡两岸环境与资源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宋孝玉;黄土沟壑区不同下垫面条件对农田降雨入渗及产流关系影响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2 刘刚才;紫色土坡耕地的降雨产流机制及产流后土壤水分的变化特征[D];四川大学;2002年

3 史致男;不同降雨特性对坡面产流产沙过程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4年

4 兰e,

本文编号:24217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4217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a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